摘要:初中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題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發(fā)展智能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實踐活動,具有“鞏固技能、反饋評價、形成策略、解決問題、拓展思維”的功能。它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為下一個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夯實基礎。本文以初中數(shù)學例題教學后的反思為主題,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例題教學;反思
通常,教師都會發(fā)出類似的疑問,針對某一數(shù)學知識講解了很多遍,但是學生的解題能力仍舊較難達到預期效果。另外從學生角度講,也存在進行了多次的習題練習,卻仍舊無法提高學習成績。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則說明,單純的注重教學過程,卻忽略了教學反思,也就出現(xiàn)了教學和學習的效果僅停留在表層,因此導致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都較難得以提升。
一、反思解題規(guī)律,提高思維深度
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學生不僅應會學習,更要在學習過后進行思考,只有這樣才可以對數(shù)學知識形成體系化的認知,進而促進學生數(shù)學學習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解題后進行反思,從而確保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方法進行歸類,并對數(shù)學學習技巧進行揣摩,然后在此基礎上,還應引導學生以一題多問、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模式進行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進而對學生是思維深度進行提升。
例如,例題為: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長為6cm,腰長為4cm,在這樣的巳知條件下,可以轉(zhuǎn)變之前的一種已知條件,只利用一種模式進行多種變式,使學生通過一題多變的解題模式進行解題,也就是根據(jù)同一已知問題進行變式。根據(jù)這一已知問題,可以延伸出四種變式方法。①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4cm,腰長為4cm,求等腰三角形的底邊長度?②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條邊長為6cm,另一條邊長為4cm,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長?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條邊長為6cm,另一條邊長為3cm,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注意,另一條邊長也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的底)④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是x,求y作為底邊長的取值范圍?教師通過反思后,采取這種一題多變的教學引導,可以提升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確保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二、反思易出錯處,培養(yǎng)分析能力
雖然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jīng)趨于成熟,但終究與成人的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差異。再者,學生的情感體驗以及表達方式也與成人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會產(chǎn)生一定的不足。對于反思后的例題教學來說,教師可以將此作為切入點,對數(shù)學例題進行解題后的反思,這種找到病根并對癥下藥的教學模式,通常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有這樣一道例題:-3×(-4)=?學生甲的答案是9,學生乙的答案是12,教師請學生甲講解了本題的解法。學生甲表示,從數(shù)字一3這個角度出發(fā),因為用-3×-4,因此需要在數(shù)軸上朝著相反的方向移動,以每次移動三個格的方式移動四次,所以答案是9。學生甲的答案顯然是錯誤的,但是說起來卻好似很有道理。要想改變學生甲的錯誤思想,就需要從產(chǎn)生這種想法的動機開始對其進行引導,并使學生懂得要想解好此題,需要以負數(shù)乘法法則進行計算,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討論和反思。而這種反思式的教學模式其效果通常比單純的對解題方法進行鞏固要具有更多優(yōu)勢,但這又是容易被教師忽視的。
三、反思題目變式,訓練思維廣度
初中階段的學生處于思維方式的形成階段,而對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和提升,可以使學生受用終身。因此,這期間教師應通過一題多問,也就是一道問題不同方式提問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某些例題的教學引導后,還應啟發(fā)學生以不同視角對例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改變,這種反思后形成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對某類應用題的特征以及解題結構進行理解。因此,可以有效對學生的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
例如,可以通過變換習題的問題形式,進而從多個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研究。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廣度,并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應變思維能力得以提升。比如,在梯形ABCD中,AB//CD,AD的中點是E,BC=AB+CD,那么請對∠ABC=90°進行求證。這一問題可以變換為以下四種方式:①在梯形ABCD中,AB//CD,CE⊥BE,BC=AB+CD,對AD的中的是否是E進行判斷。②在梯形ABCD中,CE⊥BE,AB//CD,AD的中點是E,對BC=AB+CD進行求證。③在梯形ABCD中,AB//CD,AD的中點是E,BC=AB+CD,對CE⊥BE進行求證。④在梯形ABCD中,AB//CD,CE⊥BE,BC=AB+CD,求證ED=AE。也就是說,教師通過教學反思,通過上述不同的提問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高效率、高質(zhì)量的對這類數(shù)學問題形成認知。而且,還可以通過多角度的解題模式,使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思考能力得以提升。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例題解題的教學反思而言,教師應在講解過例題后,善于對例題教學進行反思,并從中總結出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規(guī)律,然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模式,對于一些思維層次較高的題目,教師還應考慮如何在解題過程中做到層層剖析,步步誘導,條理分明,推理嚴謹,使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的理解,以此確保在今后學習數(shù)學例題的解題過程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溫秋霞.初中數(shù)學例題教學后的反思[J].中學數(shù)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3(22):11-12.
[2]王小平.初中數(shù)學例題教學反思[J].中學數(shù)學,2012(20):48-49.
[3]張升娟.初中數(shù)學例題教學應重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2(26):50.
作者簡介
王瑩(1977.07.21-),本科學歷;中教一級職稱;任教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一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