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作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寫出新意,教師就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作文的源泉,建立創(chuàng)新作文的激勵機制,在作文教學中做到創(chuàng)新,結合其他學科進行作文訓練,抓好自能作文訓練。
關鍵詞: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意識;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7-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7.041
學生作文的過程也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而表達自己見解的過程。因為每個學生所體驗到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他們表達出來的見解也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體會到了創(chuàng)新的樂趣。如今,創(chuàng)新作文教學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被推到了教育前沿,如何對小學生進行作文創(chuàng)新教學呢?
一、教師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
(一)教師要解放思想,必須樹立和強化“闖”“試”“冒”的創(chuàng)新意識
1.教師要徹底放棄應試教育“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不過于追求高分、追求片面的升學率。它是我們進行創(chuàng)新作文教學的絆腳石,使我們不敢去“闖”、不敢去“試”。
2.教師要大膽放開手中的教材,要讓學生閱讀更多的書籍,使學生能從各方面吸取知識的營養(yǎng),拓寬學生視野,為創(chuàng)新作文準備必要的知識基礎,放心大膽才能使學生文思充盈。
3.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交朋友。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有創(chuàng)造的潛力,在新的未知領域面前,師生應是平等的。因為創(chuàng)新作文是真正放下一切思想束縛讓思緒自由揮灑的學習方式。
(二)教師教法要力求創(chuàng)新
依據(jù)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必須要做到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教學。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原則,而且教師教法必須做到繼承創(chuàng)新,不能片面地依靠“題海戰(zhàn)”、片面強調(diào)“熟能生巧”,而是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與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開展愉快教育,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會大大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二、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作文的源泉
任何創(chuàng)新都來自實踐,而作文一直強調(diào)“真實”。因此,創(chuàng)新作文更應該來自生活。而傳統(tǒng)教育下,學生作文多“模式化”,不切實際,言不由衷,逐漸失去了“自我”。讓學生寫出具有自己生活特色的作文,就要保護、開發(fā)好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就要鼓勵學生表達真實的內(nèi)心想法,這是創(chuàng)新作文的不竭源泉。讓學生熱愛生活。連自己生活都熟視無睹的人,發(fā)現(xiàn)不了生活的閃光點,便失去了創(chuàng)新作文的源泉,即便是寫出來也是一篇生搬硬套沒有半點生機的作文。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情感是學生的某種意識傾向,當學生有了某種傾向后,才會引起學生注意,并付諸行動,長此以往,才會有深厚的情感積淀。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隨著觀察的深入,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發(fā)掘出生活的閃光點,為創(chuàng)新作文提供豐富的寫作材料。
三、建立創(chuàng)新作文的激勵機制
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作文寫作的主體還是學生。因此教師要建立一套適合學生的激勵機制。首先,學生自我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文做出評價。看作文是否達到了自己的寫作目的,找出自己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生不斷學習。其次,同學相互評價。通過相互交流,大家取長補短,同時還能營造一個競爭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自覺學習。再次,教師評價。教師的評價不僅僅是要鼓勵學生,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向?qū)W生傳授寫作知識。最后,社會評價。這是最激勵人心的評價。就是把學生優(yōu)秀作文推薦給各級報刊或參加各種征文活動。在很多學生看來,能夠發(fā)表作文或獲獎是非常神圣的。這將極大提高他們的寫作熱情。如,一位學生在一次征文比賽中獲一等獎,當她看到作文書上自己的照片時,竟流著淚說,長大后,她要當一名作家。由此可見,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是學生創(chuàng)新作文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作文教學如何做到創(chuàng)新
怎樣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呢?教師如何根據(jù)大綱的要求,進一步培養(yǎng)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基本方法呢?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可以從促進學生的基本語文素質(zhì)入手,還要從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基礎訓練抓起。
(一)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句子理解能力的訓練
讓學生理解句子是讓他們進一步理解并掌握課文的基礎。小學生在這一方面,往往都接觸過一些方法,但還是不能靈活運用,因為學生獨立的理解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運用。如一些學生有時碰到一個句子不知從何處入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特點出發(fā),對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一些學法的指導,切實提高他們對句子的理解能力。
1.教會學生基本理解句子的方法。如:聯(lián)系上下文讀一讀、想一想來理解。教師在分析課文前,要求學生能熟讀課文并將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徹的句子畫下來。分析課文時,先讓學生提出不理解或難理解的句子,然后讓學生自讀或教師指導讀所提出的句子的上下文,再通過討論或教師適當?shù)奶崾旧钊肜斫狻=滩闹信溆胁鍒D的課文很多,所以運用課文插圖也是理解句子的基本方法。運用此方法理解句子,首先要求學生必須讀熟課文,然后仔細觀察圖畫,最后圖文結合進一步體會句子的含義。
2.要結合教材安排,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語文新教材一直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和培養(yǎng),對于學生來說,讓他們學習、理解句意的方法,應分別按不同階段、不同年級循序漸進地安排在具體的單元和課文中。
3.鼓勵積累運用,進行綜合訓練。教師在教學中,之所以要教會學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多種方法,其主要目標便是讓他們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因為理解句子的意思是與課文教學緊密結合的一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根據(jù)掌握的方法做到“勤思活用”。遇到一些具體的句子時,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去理解、去思維,加強他們對學過的知識、掌握的能力進行靈活、協(xié)調(diào)和綜合的運用。
(二)加大閱讀量,強化學生練習意識
閱讀和寫作要互相滲透。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延續(xù)、鞏固和發(fā)展,所以小學的作文課還要大量加強閱讀教學,加大閱讀量,強化學生的練習意識。
1.加強閱讀課的指導和練習。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zhì),光依靠教師所上的那幾節(jié)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寓作文教學于閱讀教學之中,在閱讀教學中能夠做到有計劃地加強學生的寫作指導,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學習如何寫好作文,加大作文的練習量。訓練的方法主要是仿寫。
2.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家中的相關書籍,進行學生之間相互交換的閱讀,指導并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如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或摘抄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片段,或?qū)懞唵蔚脑u價和讀后感,或記下內(nèi)容梗概提綱,以求每讀一篇文章總有不同的收獲。另外在閱讀時還要注意落實閱讀時間和閱讀量,力求從多個方面切實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
(三)要注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
興趣能將學生引入寫作的佳境之中。培養(yǎng)學生作文興趣是提高作文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所在。怕寫作文是小學生的一個通病。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興趣,消除他們害怕作文的心理。因為只有讓學生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的作文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漸入佳境。
1.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進一步清楚,作文就是把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想說的話和描述的事物寫清楚,表達明白,同時作文并沒有嚴格的條條框框,自己想怎么寫就可以怎么寫。這樣一來學生在寫作文時就有了一種輕松感,視作文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并著力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寫,在學習和生活中提高。
2.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情感。眾所周知,情感是作文教學的“發(fā)動機”,只有讓學生帶著情感進行作文,才能使他們寫出真情實感的東西來。
(四)結合其他學科,進行作文訓練
在平常的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做到讓作文同其他學科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其他學科的教學為作文提供生活和學習的素材,同時為作文教學服務。勞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只有讓學生在勞動中動手、動腦,并且有了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寫起作文來才能夠“有話說”和“得心應手”。
(五)抓好自能作文訓練
1.先寫后導。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法,一般先指導再寫。我認為這樣做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如果讓學生先寫,學生可以不受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寫,并保留自己的鮮明個性。而教師的“導”只建立在學生“寫”的基礎上,那么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就可避免“千人一面”。
2.培養(yǎng)學生作文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自能式”教學,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認識事物、表達事物、評改文章的能力。對上述三點的指導,教師要使學生努力做到以下的要求:文章必須有合理的結構和框架,文章的構思要符合訓練要求;要努力做到自己有材料可寫,心中有話說,作文要符合訓練要求的內(nèi)容;要運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內(nèi)容,形成條理性非常強的文章。
(1)作前準備指導。學生作文應從內(nèi)容入手,內(nèi)容又從生活中獲取。只有學生充分認識了事物,才能在作文時流暢地表述。教師在作前準備指導時,要明確交代讓學生認識觀察什么;可按什么順序觀察,觀察的重點;重點部分的特點等。讓學生這樣去認識事物后才能進入自能作文訓練的下一步。
(2)作中成文指導。這一階段是在作文課堂上進行的。它更是建立在學生認識事物,獲取材料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教師指導學生寫成作文,更是學生表達智力的一種訓練過程。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文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究竟認識了什么事物、獲取了哪些材料,然后教師再根據(jù)作文的要求讓學生寫下來。
(3)指導修改。小學生在對作文進行構思和揣摩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作文所描述的中心思想,而且要想到文章結構的安排,材料的取舍,語言表達……對于這些,很多小學生可能考慮得不是特別全面,致使詞不達意、語句不通的情形出現(xiàn)。
總之,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需要教師長期做艱苦而細致的工作。強化日常寫作訓練的力度與時間,搞好年級的銜接,形成序列,要促使學生自我運動,變“要我寫”為“我要學”;變“苦寫”為“樂寫”,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明明,李俊.小學作文教學[J].武威教育,2006(2).
[2]張華.作文創(chuàng)新重要性[J].甘肅教育,2005(1).
作者簡介:王國武(1964.4—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