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摘 要:《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學模式,倡導通過探究式模式的開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意識,還原課堂本真。結合教學實踐和具體教學案例,例談初中物理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與一線的同行交流。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教學;探究模式;實施對策
探究教學模式是相較于傳統的灌輸課堂模式而言的以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索的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fā)展綜合能力的課堂模式。這種課堂模式與新課改的要求完全吻合,是新課標倡導的新型的課堂模式,利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符合新型的教育理念。為此,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探究教學模式應用極其廣泛。但是,探究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過于形式化,教師的主導作用落實不到位,師生、生生之間缺少有效互動等。下面,筆者提出探究教學模式實施的策略,以期讓探究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發(fā)揮良好的效果,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融入生活元素,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物理知識源于生活。但是一直以來的物理教學,應試教育現象嚴重,脫離生活化的軌道,讓學生對枯燥的知識感到乏味,產生抗拒心理,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而將教學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代入感,讓學生感到物理學習有用,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如“聲音是什么”的教學時,對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小木棍敲打桌子,用兩支筆相互打擊,吹一片樹葉等,讓學生自己做出動作,并傾聽,再對自己的實踐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探討出物體發(fā)出聲音和不發(fā)出聲音時的不同,感知物體發(fā)聲時的共同特點。這樣,借助生活中的道具,進行探究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也營造了濃厚的課堂氛圍,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發(fā)出聲音的物體一定是固體嗎?液體和氣體能發(fā)出聲音嗎?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液體、氣體產生的聲音,如雨聲、流水聲,是液體發(fā)出的聲音,風聲、吹蠟燭發(fā)出的聲音等,聲源是氣等,從而得出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是聲源……如此的教學,將物理知識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身體驗而學習知識,讓學習生活化,讓課堂因生活化而增加趣味性,提高有效性,也讓學生懂得生活,更愛上物理,激發(fā)起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探究學習的欲望。
二、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誘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教師可以設計趣味實驗,通過實驗活動的開展,滿足學生好動的需求,也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知識、物理現象的好奇,從而激發(fā)其積極互動、主動探究的主動性,提高探究學習的熱情。實驗的設計和組織,也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為此,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設計實驗情境,提出問題,誘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如“聲音是什么”的教學時,課堂之初,教師可以開門見山直接提出問題:如果給你一張紙,你會有哪些方法,讓這張紙發(fā)出聲音?說說自己的猜想,再親自試一試,再歸納和總結實驗的結果。這類問題的提出、活動的設計,學生不會感到陌生,反而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主動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再如“平面鏡”的教學時,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咖啡貓照鏡子”的視頻,學生觀看之后,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咖啡貓剛開始認為,對面的是自己,后來又感覺不是自己?根據這個視頻片段,你有什么猜想?學生自主探討,相互討論之后,得出“物和像關于平面鏡對稱”,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需要哪些器材?怎樣比較物和像的大???怎樣找到物在平面鏡中的成像?如此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的設計,把學生帶領到平面鏡成像的探究活動中,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奠定了有效課堂的基礎,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驗素養(yǎng)。
三、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提高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探究學習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忽視主導作用,使探究活動流于形式,從而降低探究學習活動的有效性。新課改背景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倡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注重導學的有效性,探究活動才能落到實處,才能提高有效性。
探究活動開展時,教師應靈活運用多元教學方法,注重探究活動的引導、指導,提升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誘發(fā)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究的熱情。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首先注重課前預習的指導。凡事預則立。強化預習,既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也為促進課堂探究模式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課前如果學生不進行自主預習,對學習內容一無所知,課堂上便難以進入交流、討論的互動學習中。而課前充分的預習,明確了基礎知識、重點和難點,課堂上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
其次,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作為教師,更應抓住課堂45分鐘,設計多元活動、提出問題等,引領學生不斷深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如“平面鏡”教學時,課前設計預習提綱,讓學生走進教材的先學中,為課堂上“講出來”做了鋪墊。教師提出探究平面鏡成像的任務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敘述實驗過程,分析實驗結果,概括實驗現象等。教師的“導學”的有效,影響探究活動有效與否。
最后,主要還體現在課堂氣氛的協調上。物理知識乏味,如何為物理課堂增加趣味,也彰顯教師的智慧,折射個性化的教學特色。教師巧妙融入趣味、啟發(fā)性的元素,為學生營建樂于探究、勤于交流的課堂氛圍。如“聲音是什么”的教學時,教師通過“夜半鐘聲到客船”而引發(fā)學生說說這個情境中誰聽到了什么聲音,這個聲音是從哪兒發(fā)出來的、誰發(fā)出的等等,再引導學生想出幾個含有“聲音”的詩句,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等。這樣,教師既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激發(fā)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提高了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對探究教學模式的探討也逐漸深入,探究模式的開展,不僅助力物理教學走向高效,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作為新時期的物理教師,應從根本上認識探究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合理、有效設計、組織探究活動,從而推動物理教學的發(fā)展走向深遠。
參考文獻:
[1]劉仁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139.
[2]李彪.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10):144-14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