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斌
摘要:在小學的一個關鍵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其是保證學生走向正確道路的重要基礎。然而這一階段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無法根本理解教材內(nèi)容,會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為了使得教育發(fā)揮正向功能,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教師應當以研究者的身份置于其中,加大生活化教學的思考力度,以保證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內(nèi)容大多來源于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生活是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結(jié)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學會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生活化教學。本文通過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必要性,具體探究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我們不能夠忽視學生的年齡規(guī)律與心理特征,不能夠?qū)⒛切W生看來高深莫測的知識強硬塞給學生,應當以全新的視角出發(fā)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而又不局限于知識,使得學生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發(fā)展。生活中的例子蘊藏著大道理,涉及社會知識道德規(guī)范與生活常識,應用價值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通常與生活實例為基礎,學生接觸道德規(guī)范,具備道德觀,是非觀。這比僵硬、劃一的課本教學來的更有價值和意義。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能夠改變當前教學局勢,作用較為突出。為了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反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十分有必要。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優(yōu)化教學打好基礎,并優(yōu)化教學關系
在小學的道德和法治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尊重和考慮小學生的道德形成規(guī)律,在教學時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教學關系,增強學生的道德體驗,使教學課堂成為學生教育歷程中的一段重要歷程。而實踐證明良好的教學關系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增強自己的自律性,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因此,在教學當中,老師要處理好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進而優(yōu)化教學關系。首先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價值觀,并充分尊重和理解學生的思想,挖掘?qū)W生的學習潛能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老師要讓自己融入學生中,和學生打成一片。積極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觀察并記錄好學生在學習中的一點一滴,從而增強師生關系。最后,老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關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二)創(chuàng)設情景化教學模式
情景化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根據(jù)教材所描繪的情景,創(chuàng)設出生動形象的畫面。對于低年齡學生而言,情景化教學模式能夠極大程度的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材中的許多章節(jié)中的知識生澀難懂,學習起來也較為枯燥,學生很難良好的掌握課本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注意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學生對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具有很大的興趣,很快會進入狀態(tài),展開激烈的討論,對孩子心靈的觸碰。當然,教師也要注意教學情景在課堂中的調(diào)控,防止出現(xiàn)學生過于興奮地情況,反而使學生忽略了知識的學習和積累。
(三)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教形式始終比不上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的感受。初中道德與法制教材并不只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載體,更為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提供了可選擇的范例。因此,老師可指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積極參與,親身體驗,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收獲知識,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
(四)建立生活化的學生評價機制
傳統(tǒng)的科目評價唯一標準就是考試成績,通過筆試的形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種形式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課本中的知識,卻無法做到靈活運用,顯然已經(jīng)無法滿足道德與法治的評價要求。教師應該結(jié)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制定更加具有實踐意義的教學目標,并建立起生活化的評價機制。在課堂上,我們不再要求學生背誦書本知識,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認識,激勵他們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點,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我們對學生的評價要結(jié)合日常表現(xiàn),觀察學生日常的行為、語言、交往等表現(xiàn),教師也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nèi)心的想法和養(yǎng)成的品質(zhì),使道德教育更加有效地融入小學生的思想之中,對他們?nèi)粘5男袨榱晳T進行熏陶。
(五)采用家校合作模式促進生活化教學
在現(xiàn)代教育領域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jié)合是很重要的舉措。但還是有很多學校沒有正確認識到這一點,依然過于重視學校教育,忽略了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這樣不利于學生發(fā)展。所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使教學氛圍更加生活化,老師就要積極采用家校合作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使其在生活中明白道德與法治的真實意義,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教師可合理采用家校合作模式。為了讓學生學會感恩,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項作業(yè)--給父母洗腳,然后教師再通過微信軟件與家長進行聯(lián)系,讓家長把孩子為自己洗腳的畫面以小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很好地將學生的生活真正融入課堂,還有利于強大他們的內(nèi)心,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是正確使用多媒體的體現(xiàn),更是促進學生學會感恩的有效措施,還促進了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
結(jié)語
總之,要想讓學生在小學教育階段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教師師就要把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把課堂上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能更好地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讓學生知道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生活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金妙苗.淺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J].名師在線,2020(14):46-47.
[2]許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關問題分析[J].中外企業(yè)家,2020(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