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梅
【關鍵詞】小學數學;討論式教學;實踐應用
一、討論形式的確定
當前,討論式教學主要通過全班討論、小組討論和同桌討論來實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同桌討論是解決通過使用大腦就能互相啟發(fā)可以得出結論的問題,而小組討論則更為靈活,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對于難度不大的問題或課堂突發(fā)意外的生成,通常都采用這種討論方式。全班討論是解決課堂重難點問題或者解決最困難或最棘手的問題。當然,討論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根據討論問題的難易程度、學習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現狀確定。
二、使用討論式教學法的原則
在學生討論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應提供準確、適當的指導,以幫助學生作出判斷和分析。
2.小組討論的結果不是短時間能夠獲得的,這需要時間。此時,教師應認真安排討論,及時地點撥和指導,從而推進教學進度。討論時間為10~12分鐘適宜。
3.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全局的把握,要深入到各討論小組中,收集學生的意見和觀點,并做好討論總結的準備。
4.關注學困生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困生積極參與討論,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教師應指定有責任心的同學擔任組長,在討論中能夠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三、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的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討論氛圍。在使用討論式教學,法時,營造討論的氛圍是提高課堂討論效果的重要因素。創(chuàng)建情境是營造課堂討論氛圍的有效措施,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短時間內融入課堂討論中,并激發(fā)學生的討論興趣。
例如,《有余數的除法》這一節(jié)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活環(huán)境。首先,教師給每個學生都發(fā)了14根小木棒,讓他們擺正方形、三角形,看看它們能擺幾個?還剩余幾根?小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驅使他們立即動起手來,從探究活動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此時,教師再提出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問:你們能擺幾個正方形或三角形?你們知道在擺三角形、四邊形中,為何都會多出來2根木棒嗎?你們能用除法算式將它們表示出來嗎?由此,課堂進入學生討論階段,此時討論階段適合使用小組討論,將全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并指定人擔任組長。通過討論后,由組長上講臺交流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做討論總結,得出“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結論,達成教學目標。
2.選擇有價值的問題,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庇袃r值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課堂討論是基于問題引發(fā)的,學生的思考也是從問題開始的。選擇有價值的問題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的第一步,沒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是不會思考的,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一個很淺的層次上。由此可見,在討論式教學課堂上,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特別重要,教師應選擇具有教學價值并能使學生思考的問題,從而引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在討論式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選擇有價值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使課堂討論繼續(xù)有效地進行。
3.引入競爭機制,激發(fā)討論熱情?!俺錆M活力,自制力差”,這是由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的,小學生做什么事情,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容易流于形式,課堂討論也不例外。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討論之前,明確地告訴學生課堂討論的目的和要求,否則小學生的討論就會偏離主題,看似討論得很激烈,但并沒有實質效果。例如,在《認識1000以內的數》的教學中,教師先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全校師生的照片,然后讓分組學生猜測照片中的人數,看看哪個小組的猜測最接近正確數字?在這樣的競爭氛圍中,學生的討論就不會偏離主題,而是會認真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在討論中,學生接觸到了大于100的數,由此也感受到了數字與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在下面的教學中,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大于100的數字探究,并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并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的討論更激烈,效果更為明顯。
總之,基于討論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擺脫了被動的學習地位,并使他們的學習處于主動地位。學生也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積極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所以,教師應將討論式教學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合理安排好討論對象,熟練掌握討論技能,正確把握討論契機,科學運用評價機制,充分發(fā)揮教師作用,只有這樣,課堂討論才不會流于形式,學生才可以真正從討論中學到知識,發(fā)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