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菲
摘? 要:歷史課程屬于一類人文學科,可讓學生全面了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使其站在宏觀角度去分析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也可在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下去分析社會現象、史實背景,自主梳理人類發(fā)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與歷史影響,從而懂得吸取經驗教訓,真正做到以史鑒今。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滲透核心素養(yǎng)教學,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能力,且要切實激發(fā)出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學生受到人文熏陶。本文將從豐富歷史探究,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能力;完善歷史實踐,豐富學生歷史體驗感悟;堅持德智共生,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三個角度去分析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全面滲透核心素養(yǎng)教學理念。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滲透策略
一直以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重點都是以歷史理論知識為中心的,因為考查歷史課程教育質量的基本依據便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只有讓學生全面背誦歷史知識,使其學會審題,才能確保學生在考試中有優(yōu)良的應試表現。但是,雖然“灌輸式”教育活動可以讓高中生在短期內學習數量最多的歷史知識,但是卻也因此導致學生開始死記硬背,無形中便增加了學生的認知記憶負擔,根本無法及時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無法讓學生自主總結歷史教訓。如此,將難以展現歷史教育的現實借鑒意義。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要全面滲透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以便切實優(yōu)化本課程的育人質量。
一、豐富歷史探究,培養(yǎng)學生學科思維能力
歷史探究教學活動是指要讓學生自主梳理歷史事件的線索,使其在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下去思考歷史事件的起源、發(fā)展與結果,以便讓學生及時內化歷史知識,同時也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唯物史觀,使其自主利用史料去解釋歷史問題,切實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及時組織豐富的歷史探究教學活動,以便綜合發(fā)散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意義學習,從而切實改善學生的歷史認知效果。
就如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儒家、道家、法家等各類傳統(tǒng)思想的起源、發(fā)展等歷史知識,讓學生客觀分析百家爭鳴現象的產生原因,所以筆者就及時解放了學生,讓學生以6人小組的形式去探究本課知識,也希望學生能夠積累豐富的歷史探究經驗。為此,筆者圍繞百家爭鳴局面、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教育主題整理了豐富的歷史材料,分別展現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背景、發(fā)展情況以及歷史影響等動態(tài)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據此,各小組則可將歷史材料與歷史教材結合起來,使其全面分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風俗人情等,由此梳理歷史線索,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
二、完善歷史實踐,豐富學生歷史體驗感悟
過去的高中歷史教學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而隨著校本課程理念的逐步普及,綜合實踐活動也已經成為十分常見的一種課程活動形式,可有效豐富學生的知識遷移、文化體驗經歷,而這就更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可促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歷史感悟。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客觀利用學校資源,及時組織豐富的歷史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去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讓學生學會以史鑒今,使其能夠自主利用有效史料進行實踐證明。
就如在“從蒸汽機到互聯網”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史,筆者就設計了一輪歷史實踐活動,以“互聯網的起源、發(fā)展”為主題,讓學生自主搜集歷史材料,使其按照時空線索去整理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史,也希望學生可以由此實現有效學習。為此,筆者還專門為學生推薦了一些高質量的歷史交流網站與貼吧論壇,鼓勵學生進行網絡調查,且學生要善于使用圖書館資源去補充調查資料,以便切實提升自己的歷史調查能力。實際上,高中生對互聯網技術并不陌生,所以他們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會不自覺地結合自己網絡生活經歷,客觀分析互聯網技術對于人類生產生活的具體影響,全面分析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變革成果。如此,高中生則可明白一個道理,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這就可以切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學習現代互聯網技術。
三、堅持德智共生,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
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關注的是學生的精神認知,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品德發(fā)展,將對學生的一生成長產生積極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未來人生規(guī)劃與理想信念??梢哉f,只有人人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yǎng)一批高素質人才,切實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也可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做準備。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堅持德智共生的育人原則,全面突出本課程的隱性德育資源,以便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實現長足進步。
就如在“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了我國四大名著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學價值與人文地位,準備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產生良好的文化自信,同時也要及時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實際上,本班學生在語言類課程學習中已經全面了解了我國四大名著的文學地位,不少學生已經完整地閱讀了我國四大名著,也由此產生了豐富的閱讀觀點。于是,筆者就及時鼓勵學生,讓學生自主分享名著閱讀經驗,同時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表達對祖國文字的喜愛之情。無形中,則可激發(fā)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熱愛之心。另外,筆者還重點引導學生品鑒了我國古代的詩詞作品,引導學生積極誦讀,且會補充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在詩詞世界中徜徉,使其深深為古詩詞的獨特韻律、節(jié)奏與表達特點所吸引,從而切實優(yōu)化學生的文學鑒賞經驗,使其更加熱愛我國文學文化。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全面滲透歷史學科素養(yǎng)教育理念是本課程的教育主流,也是未來的教育趨勢,是促使學生實現終身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促使歷史教育實現結構轉型的重要方向。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全面滲透歷史學科素養(yǎng)教學理念,組織豐富的探究發(fā)明活動,不斷優(yōu)化學生的歷史思維結構,也要及時完善歷史實踐活動,全方位地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王鍵.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19):55-56.
[2] 周晶.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高中歷史教學探索——以人教版必修3“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0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