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泉
摘 要:學科交叉融合、工作創(chuàng)新實效,是高校學生工作的時代訴求,設計是現代社會解決問題的重要方式,設計思維的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為高校學生工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為高校學生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的思維策略。文章從設計思維的角度為高校學生工作提供了五個方面的運用策略,分別是“模型”應用、“情感”啟動、“體驗”制造、“成果”轉換、“未來”構想,這五個層次相互通融,相互作用,優(yōu)化高校學生工作結構體系。
關鍵詞:高校;學生工作;設計思維;運用策略
一、高校學生工作的時代訴求
學生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學生工作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在實踐中樹立新的工作理念和建立科學的工作模式,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創(chuàng)新學生工作理念是新時期學生工作科學發(fā)展的方法路徑。高校學生工作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有著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方法體系,新時代的學生工作的專業(yè)性發(fā)展應注重學科交叉和專業(yè)融合,滿足時代多元化需求。新時代的高速發(fā)展,給高校學生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面對更加復雜和多樣工作形勢,尋找合理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者的重要訴求。
高校學生工作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系統,合理的工作體系,更需要有效的方法和思維進行組織和互動,設計思維正是解決不同場域和諧問題的有效措施,設計思維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助力完善高校學生工作系統,營造更具人性化工作場景。
二、設計思維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可行性
“今天的設計,是一種戰(zhàn)略,是一種社會整合協調的機制,一種發(fā)現和探索的視野,更是一種生產力和創(chuàng)造力。”設計是有目的性的行為,是將人類訴求以物質或非物質形態(tài)實現的過程。設計思維是以設計知識體系和設計方法原理為基礎,尋求未來改進結果的問題或事件提供實用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高校學生工作中的設計思維是為滿足高校學生在校訴求而開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用科學與藝術結合的方式,從而達到優(yōu)化學生工作品質和提高學生工作成效的目的。
學生工作就是處理學生生活、學習、工作的相關工作,泛指學生教育管理體系,包括綜合管理、獎懲管理、資助管理、思政管理、注冊管理、系統管理、團委管理、宿舍管理、就業(yè)管理等一系列與學生相關的活動,如何將這些分散在不同領域、不同主管部門的活動傳達下去,切實為學生解決難題,正確引導學生建立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成為適應社會、造福社會的棟梁之才,需要高校學生工作者具備一定的設計思維,將學生工作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結合與關聯,建立起完整的工作體系。
當代大學生接收了大量的信息,思維活躍,精力充沛,視野開闊,傳統的學生工作模式可以完成基本工作,但缺少工作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運用設計思維,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特征,設計出與時俱進的工作機制,來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和高校教育的時代性訴求。
三、設計思維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策略
思維將高校學生工作中的思考一點一滴編織起來,匯成脈絡,形成理念;設計則按照定的目的組織學生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行為,形成各式各樣的方式策略。設計思維以建立學生工作科學、實效、創(chuàng)新性為目標,構建起“概念——設計——實現——評價”的高效學生工作的思維理念和實行方式。設計思維種類繁多,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模型”應用
“模型”是指事物構成的基本情況和規(guī)律,它儲存于我們的記憶中,需要時可呼之欲出,也可稱之為“基膜”。在學生工作中應用模型,從明確的工作中迅速調動相關信息,有助于快捷地進行信息加工,并作出推理及評估,幫助對學生工作作出未來預期和準備。學生工作中可以建立人、事、物的“模型”,如先進學生代表的人設“模型”,危機情況應對的事件“模型”,又如在學生獎懲管理工作中,可設計“獎懲模型”等等?!澳P汀钡脑O計是參考標準,是學生工作中做出快速判斷的重要依據。
模型也有不足之處,在心理學中“模型”被稱為“刻板印象”,由于學生工作的繁瑣特性,有時會過于依賴模型信息而作出有偏差的判斷,因此在設計學生工作“模型”的時候,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定期進行調研、完善與更新。
(二)“情感”啟動
高校學生工作強調“以學生為本”,往往從啟動學生的情感而展開。學生情感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由一定的刺激引發(fā),學習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以及學生自身都有可能成為學生情感的啟動源。了解學生情感動態(tài),有利于學生工作的落實與改進。
情感信息有三個維度的認知:喚醒度、愉悅度、控制度,學生工作可以通過這三個維度了解和啟動學生的情感。喚醒度與激活程度有關,從學生的參與性可以看出,活躍或是呆板,興奮或是冷淡;愉悅度與積極或消極程度有關,能反映出學生情感的本質,也就是喜歡和不喜歡;控制度與學生主觀控制程度有關,能區(qū)分學生的情感是受主觀影響還是受客觀影響。通過這三個維度的辨析可以清晰劃分學生的情感等級,找到學生情感的觸發(fā)要素以及熱度級別,設定最能激發(fā)和啟動學生情感的方式。
(三)“體驗”制造
“體驗”就是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有體驗才有互動,新時代的高校學生對生活和學習中的“體驗”情有獨鐘,學生在“體驗”中獲取新的知識和經驗。學生工作中制造“體驗”,能使學生的情緒、體力、智力甚至精神達到一定水平,激發(fā)出學生的內在反應,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以及自我實現,從而留下深刻印象。學生所獲得的體驗往往以經驗為基礎,但又超越以往經驗,是帶有回味、反思等升華過的經驗。在制造學生工作“體驗”策略時,抓住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融入當下流行元素或學生喜好,從情感、趣味、意義等方面進行展開,創(chuàng)造出參與性強、互動性好、體驗深刻等學生活動,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體驗中學習、成長和回味,同時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工作中的“體驗”制造并不容易,需要對學生心理的整體把握和策劃“體驗”的全局掌控。
(四)“成果”轉換
“成果”轉換,實際上就是回饋與修正的過程。如何實現轉換,首先是回饋,整個學生工作流程中都需要進行評判與估值,并根據評價標準進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測量,從而得到可靠且邏輯的結論;其次是修正,在修正過程中將學生工作進行不斷更新迭代,以滿足進程化需求,不斷完善和進步;最后是流轉,形成學生工作評價與轉換的工作機制,建立有效的學生工作模式,從而實現學生工作中的“成果”轉換。將學生工作成果進行評價和轉換,應該是學生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工作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
“成果”轉換也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經驗積累的過程。轉換過程中能清晰地看到學生工作具體事項的優(yōu)劣與利弊,以及工作者自身的不足之處,面對諸多問題,進行統計與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煉方法、創(chuàng)造價值,不斷優(yōu)化高校學生工作系統。
(五)“未來”構想
設計一定是針對未來生活,而學生工作也應放眼“未來”。以積極地、發(fā)散式思維探索學生工作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及策略,以期獲得創(chuàng)造性學生工作方法,對學生工作長期發(fā)展奠定有利基礎。學生工作的未來構想絕非易事,需要將學生工作真正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需要站在歷史的坐標中,分析不同時期學生工作各個因素的特征及發(fā)展規(guī)律,總結出學生工作的未來趨勢,掌握全面的高校學生工作知識系統和工作方法系統,積極應對時代前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而在學生工作研究過程中,應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研究,如對學生發(fā)展的研究,并非單純的停留在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基本特征,同時要考慮不同場景對學生的影響因素,如環(huán)境、科技、文化、經濟等對學生的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導向作用,這些因素也將影響學生工作的著力方向?!拔磥順嬒搿笔菍崿F高校學生工作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路徑,需要高校學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以研究的心態(tài)、開闊的視野、創(chuàng)新的思維,完善與時俱進的學生工作體制。
設計思維在高校學生工作中運用的五個方面由低到高形成五個層次,實施的難易程度由低到高,所產生的實效價值也是逐漸增加,五個層次表面可以各自應用,實則需要相互通融,合理組織運用,才能將設計思維在高校學生工作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形成結構清晰的學生工作系統。
四、結語
設計即策略,設計思維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工作帶來策略性的工作方式,提供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產生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效應,推動高校學生工作的專業(yè)化、科學化、職業(yè)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耿輝建.新時期背景下高校學生工作探索[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08-00.
[2] 高校學生工作[M].吉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3] 劉靜偉.設計思維[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