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沖
摘要:在高中階段,物理是一門難點學科.物理的學習不僅關系著學生未來的學業(yè),也影響著學生思維能力、綜合素質的提升.高中物理力學知識和人們的實際生活有著諸多聯(lián)系,這就讓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有了可能.所以,教師可以此切入點,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物理 力學 生活化教學
力學知識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同時也是基礎.將生活實際和高中物理力學知識相結合,能夠推動物理教學改革,改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的諸多弊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中物理教學質量、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結合生活,直觀體現(xiàn)
人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力學”的影子,但是高中物理教材中對力學知識的描述較為抽象,文字化的表述方式不僅不能將知識直觀、全面地體現(xiàn)出來,還有可能導致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畏學心理.所以“物理力學”一直是高中生“談之色變”的存在.對此,教師應該借助直觀、淺顯的生活化物理課堂,讓書本上的知識“活”過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教師可引入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件,在課堂上構建出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符的教學情境,讓抽象化的力學內容更加具體,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營造一個趣味化的教學課堂.比如,電水壺的壺嘴與壺肚構成連通器,水面總是相平的;菜刀的刀刃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菜刀柄、鍋鏟柄、電水壺把手有凸凹花紋,接觸面粗糙,可增大摩擦……教師通過應用這些生活化的案例,可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內容和自己腦海中已知的生活事件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發(fā)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在列舉出生活化的案例之后,還可以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如“你們知道這些生活化案例的原理嗎?”“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有關力學的知識嗎?”通過簡單的生活化案例,以及簡單的問題,可讓學生深入思考力學相關內容.
二、探究生活,深化知識
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人們將新知識和已知知識進行對比,并且將新知識轉換為自己腦海中的知識內容的一個過程,是一種人們在主觀意識中建立知識模型的行為.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學生較為熟悉的案例,讓學生結合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深入分析,通過生活化的案例,引導學生體會物理知識和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關系.例如,教師在講解“摩擦力”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汽車為例,讓學生分析一輛正常行駛的汽車應用了哪些有關摩擦力的內容.這種別開生面,排開公式、概念的問題,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觀察生活,總結歸納
學生物理知識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除了要用生活化案例教授物理知識,同時還需要引導其自主對生活中的力學知識進行探索、總結、歸納.所有力學知識概念都是經(jīng)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而得出的成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學者的研究進行對比,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用有概括性、有邏輯性的語言對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這樣學生就能夠將自己腦海中的物理知識轉化為物理概念.
例如,學生在觀察生活現(xiàn)象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所有物體都會受到垂直向下的力,并且受到的力和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無關,這種現(xiàn)象就可以用“重力”一詞來概括.一旦學生體會了這個“概念重構”的過程,在未來的學習中,教師一提及“重力”,那么學生就能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相關的知識概念.此外,教師還要積極應用實驗來展現(xiàn)高中物理中的知識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一個簡單的彈簧秤,來教授“胡克定律”.目前,許多教師都將物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開來,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是不合理的.教師一定要將物理實驗和理論教學結合起來,同時輔以生活化案例,使原本枯燥、乏味、抽象的力學知識,成為學生眼中“簡單的知識內容”,這樣,物理力學內容的教學效率便會自然地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物理知識內容源于生活,所以物理教學就要讓知識“回歸生活”.高中物理教師要積極利用生活化的案例,為學生營造一個有關物理知識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洪英.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探析[J].求知導刊,2016(19):99-99.
[2]晉太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6(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