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遭受挫折是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在校期間常見的現象,分析他們遭受挫折的客、主觀因素及心理與行為反應,對于指導他們在面臨挫折時,正確調動自身的適應機制,樹立積極健康心態(tài)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挫折心理;調適
挫折,是指動機受阻、目的難以達到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從定義可以看出,挫折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的涵義:挫折情境、挫折反應、挫折認知。三方面涵義中對挫折認知和評價是最重要的。對于同樣的挫折情境,不同的認知和不同的評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體驗。
一、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的挫折心理原因分析
造成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可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
客觀原因,如職業(yè)技術教育在社會需求中的定位是否準確,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住宿條件、飲食條件等任何方面的不理想、不利于或阻礙目標實現的因素,都可能使職業(yè)院校的大學生產生挫折。
主觀原因,如職業(yè)院校大部分為???,學歷層次上容易產生自卑感。此外身高、容貌、經濟狀況、能力、疾病以及某些生理缺陷都可能。在影響挫折的各種因素中,以個人的抱負水平、挫折承受力、個性特征最為重要。從個性來看,樂觀的態(tài)度、豁達的性格,對承受挫折有積極意義。
二、挫折后心理與行為反應
職業(yè)院校大學生遇到挫折后引起反應是各不相同的。挫折如不超過個體的承受力,則是一種磨煉。反之,則可引起適應不良,情緒紊亂,發(fā)生疾病或行為的偏離。常見的挫折后反應有如下幾種:
(一)焦慮
焦慮是常見的心理反應之一。焦慮不是真的遇到危險,而是擔心可能遇到某種危險而緊張、惶惶不安的情緒狀態(tài)。如煩躁不安、判斷力降低、缺乏耐心、怨天尤人、無所事事等。
(二)攻擊
攻擊有直接攻擊和轉向攻擊兩種形式。直接攻擊就是在受到挫折后,憤怒的情緒直接指向造成挫折的人或物,表現為對人譏諷、謾罵或拳腳相加及損害物體等形式。轉向攻擊不是直接攻擊造成挫折的一方,而是將其他人或物作為發(fā)泄的對象。
(三)冷漠
冷漠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后,隨之產生一種漠不關心與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這是一種比反擊更為復雜的挫折反應,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當事人對引起挫折的對象無法或無力進行攻擊,或強行采取攻擊反而會遭受更大的挫折;同時當事者又找不到適當的替代物來發(fā)泄自己挫折后的憤怒情緒。
(四)退化
退化是指個體在受到挫折的時候,用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來應對挫折情況,即返回到兒童不成熟的行為模式,叫做退行,又叫退化。
(五)幻想
幻想是指個體以自己想象的虛幻情景來應付挫折,借以擺脫現實的痛苦,并在此虛幻情境中尋找滿足?;孟肱紶枮橹?,并非失常。但是,一旦形成了幻想來對付現實中的挫折,希求從幻想中得到現實中得不到的滿足的習慣,將是十分危險的,并可能形成病態(tài)的行為反應。
(六)固著
固著是指個體在其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所遭受的挫折,而使心理發(fā)展產生了停頓。而與固著相關的,是偏執(zhí)性的固著行為,指個體反復做某種無效的動作。當挫折過于強烈、持久,大大超過了個體心理的承受能力,不僅會嚴重地影響其身心健康,而且還可能導致自殺。
三、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心理挫折的調適
職業(yè)院校大學生在面臨挫折時,常常會調動自身的適應機制,包括心理的防御機制和調節(jié)機制。
(一)心理防御機制
人在遭受挫折后,會使人產生緊張、焦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影響人的正常行為和活動能力。心理防御機制力圖減少焦慮情緒,維持心理平衡,是個體自我保護的心理機能,具有某種自發(fā)性。
(二)調節(jié)機制
一般來說,挫折本身的強度越大,挫折反應也就越明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同樣的挫折情境,對于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認知心理學認為,真正影響大學生挫折的因素不是那些挫折、應激、沖突本身,而是當事人對于挫折的看法和評價,以及用來應付挫折的方法。具體措施是:
1.正確看待,分析原因,完善自我
將由于挫折所產生的憤懣、仇恨和敵意、自責或悔恨等消極情緒,進行積極地調節(jié),使自己較快地從挫折情緒中走出來,是處理挫折、尤其是對個體本身的缺憾來進行克服糾正,才是處理挫折的根本方法。
2.適時調整,樹立自信,提高應對調節(jié)力
面對挫折,能明智地運用挫折調節(jié)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樹立自信心,正確面對,提高應對挫折的調節(jié)力。挫折調節(jié)力強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品質,是個性成熟的重要標志。它不僅表現于對待挫折,而且更廣泛地表現于不斷變化的外在環(huán)境和內在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與圓滿。
3.心理咨詢
一旦有了難以克服的挫折感受,或持久的情緒失調,而自己又無法擺脫時,就有必要尋求心理咨詢,在專家的幫助下盡快地消除心理上的痛苦。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我國職業(yè)院校大學生挫折心理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提高職業(yè)院校大學生的挫折心理應對能力,有利于引導職業(yè)院校大學生正確面對市場競爭激烈、就業(yè)壓力大、人際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復雜所帶來的心理問題,從而提高其身心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鄭日昌.《心理健康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2.
[2]韓如芳.《高職學生學習動機研究》[M].2001.04.
[3]池麗萍,辛自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自我效能感的關系》[M].2006.02.
作者簡介:
楊靈芝(1981年—),女,漢族,學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