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確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強化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發(fā)現國家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探究相應的解決策略。通過加強國家認同教育,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國家認同感,提高道路自信,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后繼有人。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國家認同教育
一、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國家認同教育的價值
2016年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國家認同素養(yǎng)對學生提出了具有國家意識,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進行文化滲透,部分學生價值觀扭曲,國家認同感較低,愛國主義情感淡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每一個中學生息息相關。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生接受國家認同教育的主陣地,中學生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具有高度的國家認同感對于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愛國精神,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國家認同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忽視歷史記憶,不用地方特色。
部分教師認為時效性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決定因素,因此對教學材料的選擇單一追求時政熱點,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堂同樣強調人文性。時政熱點固然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現在的社會與國家,但是歷史記憶與地方特色同樣有著貼近學生,容易引起共鳴的特點,兩者各有優(yōu)點,不可完全忽視另外一方。
2、教學的形式固化,教材利用不充分。
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采用單一枯燥的“灌輸式”教學形式,課堂教學淪為空洞蒼白的說教,學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強,興趣也不濃厚,產生認知疲勞,甚至反感于教師的照本宣科,達不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對于教材的利用上,片面重視正文部分,忽視了輔文的補充功能,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停留在單一的角度,不能多角度地理解知識點。
3、輕視問題探究,缺乏拓展實踐。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著眼于學生的分數,輕視了學生綜合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的發(fā)展是不全面的。而對于課后的拓展實踐,部分教師則以題海戰(zhàn)術替代或者直接開啟下一課,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對于知識點僅僅停留在理解而不能靈活運用,缺乏教學實效性。
三、道德與法治中加強國家認同教育的策略
1、挖掘歷史記憶,巧用地方特色
通過對歷史記憶的挖掘,讓學生在中華民族的抗爭史和探索史中感受到建黨建國的不易和探索發(fā)展的艱辛,喚醒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一課中,提到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來特別是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災精神等,這些精神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教師通過對歷史記憶的挖掘,以具體的歷史案例來講述中華民族精神顯得形象生動,讓學生明白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黨和國家的高度認同和擁護,堅定愛國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終身。
部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是基于全國的中學生編寫的,因此教材案例的選擇更傾向于大家都熟知的一些事例。每個地方都有其特色的杰出人物、歷史遺跡等,而這些恰恰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文化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挖掘,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國家認同。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八課《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一課中,提到了國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此部分的知識點較為抽象,結合蘇州市相城區(qū)本地名人馮夢龍的事例,從講述其帶頭領導百姓抗擊倭寇等故事出發(fā),彰顯其敢為人先,愛國愛民的人物形象,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參觀馮夢龍紀念館,通過學生耳熟能詳的地方特色人物,激發(fā)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達到國家認同教育的目的。
2、豐富教學形式,活用教材輔文
不同于單一的教學形式,基于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的多樣化教學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手段,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課《追求民主價值》一課中,提到了民主是人民自由幸福、國家繁榮發(fā)展、生活穩(wěn)定有序、制度充滿活力、社會長治久安的根基。采用多媒體教學形式,截取電影《辛亥革命》中以孫中山為首的仁人志士為了建立民主國家流血犧牲,英勇奉獻的相關片段來豐富教學內容。以電影片段的形式更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切身體會中明白如今民主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積極主動參與民主生活。
教材中的正文和輔文都是專家學者們嚴謹編寫的,但是輔文內容在日常教學中往往被部分教師忽視,而將全部時間用來講解教材正文部分。從內容上來講,正文的確是一課內容的重點,理應著重講解。但是輔文是對正文的補充,它可以幫助學生從多角度去理解正文的知識點,同樣不能一帶而過。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七課《中華一家親》一課中,輔文相關鏈接中引申了我國憲法關于民族的闡述,這可以幫助學生從法律層面理解各民族團結是有法律依據的,從而激發(fā)學生履行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的義務,增強國家認同感。
3、重視問題探究,巧設拓展實踐
教材的每一課中都有多個探究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其最大特點在于探究性,希望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和鉆研問題。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五課《少年的擔當》一課中,教材圍繞青少年承載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命運這一知識點,設計了對諸葛亮、顧炎武等愛國人物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其生平的情況下,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在經濟全球化和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愛國情懷變與不變的原因。通過活動探究,切身感受,議題思辨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細胞,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自尊自強”這四個字有切身的感受,更能夠增強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對愛國主義產生深刻印象,落實核心素養(yǎng)。
教材的每一課后都附有拓展空間,教師也可以根據實際學情設計富有特色的拓展實踐活動,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四課《建設法治中國》一課中,在學習了依法治國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建設校園法治宣講團,宣傳法治文化。在團體建設和宣傳的過程中,學生發(fā)揮了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逐步了解和認同國家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促使學生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外化為自己的行動,學以致用積極弘揚主旋律,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國家認同再教育。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堂是開展中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主陣地。加強國家認同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愛國精神,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利益,促進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R], 2016.
[2]朱小蔓. 道德與法治教材[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3]王志東. 初中思想品德課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探索[J]. 中學教學參考, 2017.
[4]袁菲. 例析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J]. 速讀旬刊, 2017.
作者簡介:賈元祥(1991.03-),男,漢族,籍貫:江蘇蘇州人,蘇州市相城區(qū)蠡口中學政治教師,本科學位,專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