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版第三學段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名著導讀的專項單元。名著和經(jīng)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目前很多學生對閱讀名著的興趣不是很大。從三年級起的每個年級均編排有閱讀策略單元,教師如能把這些閱讀策略遷移運用到名著閱讀的實踐中,將對學生的名著閱讀乃至課外閱讀產(chǎn)生推進作用。本文結(jié)合閱讀策略的運用,對小學語文的名著教學進行了思考和實踐。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策略;名著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8-0026-02
引 言
閱讀策略是指閱讀者在閱讀中理解文本和監(jiān)控理解過程的有意識、即時和靈活的一系列閱讀行為和能力[1]。隨著2019年部編版教材的全面啟用,從三年級起的每個年級均編排有“閱讀策略”單元,其主題分別是“一邊讀一邊預測”“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提高閱讀速度”和“根據(jù)閱讀目的,選擇恰當?shù)拈喿x方法”。在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加強閱讀策略指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名著閱讀興趣與水平。在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精選適宜的閱讀材料,依據(jù)學生的學情,預設示范策略的時機,經(jīng)常進行閱讀分享,讓學生通過更多閱讀實踐,養(yǎng)成遷移運用閱讀策略進行閱讀的行為習慣。
一、小學生的名著閱讀呈“四化”趨勢
1.通俗化
現(xiàn)在的學生多數(shù)不愿意讀名著,他們普遍認為大多數(shù)名著的篇幅過長、內(nèi)容艱澀、年代久遠,沒有吸引力。男生普遍喜歡網(wǎng)游改編、玄幻修仙類的小說,女生則青睞于校園言情、影視改編小說等。
2.淺層化
隨著手機、網(wǎng)絡等新媒體的盛行,學生閱讀越來越趨向于速度和廣度,閱讀淺層化傾向日益嚴重。學生逐漸追求在短時間內(nèi)看完想要看的內(nèi)容,當文章的閱讀時長超出忍耐的時間,如文章是大段文字的時候,學生就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進行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導致其語文閱讀能力大大下降。
3.碎片化
40分鐘的課堂教學形式?jīng)Q定了教學內(nèi)容一般不會很長,當前的語文教育中更多的是主題單元形式的文章教學,以短篇或節(jié)選為主。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常常是碎片化的,很難有長篇幅、長時間的閱讀體驗。
4.盲目化
閱讀方式隨意、盲目。大部分小學生閱讀時很盲目,沒有計劃、目的,看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很少做讀書筆記,最多就是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很難做到真正讀懂一本經(jīng)典作品或名著。加上名著本身內(nèi)容宏大,篇幅較長,學生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很難讀完整本書。
二、名著教學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從國際測評項目PISA和國際閱讀素養(yǎng)進展項目PIRLS兩大閱讀評價體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兩者對閱讀素養(yǎng)的要求有非常大的相似之處,熟練運用閱讀策略展開閱讀,將直接影響閱讀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名著閱讀教學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于學生而言,良好的名著閱讀不僅能增加閱讀量,還能開闊視野,使學生對書本的理解更為深刻全面,且長時間閱讀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沉靜、堅持等品質(zhì)。
于教師而言,名著和經(jīng)典作品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第三學段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篇幅明顯增加,教材中出現(xiàn)了名著導讀的專項單元。名著教學的開展將提升教師對經(jīng)典類長篇幅課文的教學能力,促進其綜合教學能力的提升。
三、如何運用閱讀策略促進名著教學
教師應通過對教材的研讀,集合經(jīng)典名著展開基于閱讀策略的名著教學(見圖1)。在研究過程中,教師不斷嘗試長文本教學模式及閱讀策略在名著閱讀中的有效運用,歸納總結(jié)出基于閱讀策略的名著教學模式,從而提升教學水平。當對文本的認知水平和教學水平得到提升后,教師會對教材、教學方法等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并更好地推動教材研讀的開展,形成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不斷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圖1
學生在最初閱讀名著時完全只是興趣指向,盲目、隨性地開展閱讀活動,這是學生的閱讀實情,不能被忽視?;诖饲闆r,在目的明確的“將閱讀策略運用于名著教學”系列課程學習中,學生能夠不斷熟練運用閱讀策略,以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從而產(chǎn)生再讀名著或?qū)⑵溥w移運用于閱讀更多名著的閱讀期待。
1.“邊讀邊預測” ——讓名著閱讀充滿期待
“接下來會怎么樣?”這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然存在的閱讀心理,其實這就是“預測”策略的萌芽,學生可能已經(jīng)無意識地在運用這一策略了。預測閱讀策略的學習應安排在三年級上冊,旨在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預測的方法。學生將這種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zhuǎn)變?yōu)橐环N有意識的閱讀策略,并能在接下來的閱讀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預測來激發(fā)閱讀下文的興趣,這對強化學生閱讀的初始期待,促進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都很有意義。
預測一般會有兩種結(jié)果,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意料之中,學生會有非常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成就感;意料之外,學生新的好奇心會被激發(fā)——為什么會這樣?接下來又怎樣了……由此可見,不管是哪一種結(jié)果,都能使學生的閱讀之旅充滿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閱讀的積極參與者,還是閱讀的發(fā)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如在閱讀《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時,學生可從題目開始預測——是不是有人把尼爾斯變小了?當尼爾斯出發(fā)冒險的時候,從內(nèi)容開始預測——接下來會發(fā)生哪些神奇的事情呢?當尼爾斯再次回到故鄉(xiāng)的時候,結(jié)合故事的內(nèi)容對后續(xù)情節(jié)進行預測——尼爾斯肯定會變得和原來不一樣了吧?不管是哪個階段的預測,都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閱讀,繼而將這一策略遷移運用到冒險類的名著乃至更大范圍的書籍閱讀中。
2.“邊讀邊提問”——讓名著閱讀走向深度
“提問”作為一種閱讀策略,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務于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運用閱讀策略的時候不能只停留在提問方法上,不能“為提問而提問”,而應該清楚提出問題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文本,從整體上理解、品析文本內(nèi)容,感悟中心?!疤釂枴蹦芤l(fā)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探究、理解、討論。它能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通過策略閱讀深層次地理解、品味課文,提高其閱讀能力。以名著《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為例,圍繞這一故事,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問題:“諸葛亮怎么知道曹操不會出兵?”“借箭的過程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指向情節(jié)和內(nèi)容的理解,是有研究價值的,可作為理解文章的重要切入點;“周瑜為什么要妒忌孔明?”這樣的問題研究價值不高,但也是學生遇到的真實的問題,教師應在保護學生提問積極性的基礎上可以適當?shù)丶右砸龑АT诿虒W的實際開展中,教師應多讓學生運用提問的策略,提出基于自身閱讀的真實問題。只有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否則將無法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的發(fā)展與思維水平。
3.“提高閱讀速度”——讓名著閱讀更具效率
四年級上冊的閱讀策略單元安排了四篇學習提高閱讀速度方法的文章,教材給出了閱讀提示:“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所用的時間。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遇到不懂的詞語不要停下來,不回讀?!边@是提高閱讀速度最基本的要求。提高閱讀速度,只是相對于未使用閱讀策略的一般閱讀而言,指能夠快速抓住文章所要表達的主旨,找到自己所要提取的信息,進而完成閱讀任務,提高閱讀效率。
該單元中《冀中的地道戰(zhàn)》一課明確提出了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帶著問題,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庇纱丝梢?,讀得快還要想得快。學生初讀題目的時候就會思考:冀中指的是哪里,什么是地道戰(zhàn),地道戰(zhàn)有什么作用……有了問題,學生才能及時捕捉到有用的信息,通過圈畫關(guān)鍵詞句的方法,能夠更加快速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而與答案無關(guān)的內(nèi)容,可以略過甚至不看。因為有明確的目標,通過尋找答案、篩選內(nèi)容,學生能在更短的時間內(nèi)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nèi)容。當然,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會的字詞,只要不影響理解,學生就可以先跳過。不回讀等閱讀策略的運用,也能夠更好地提高閱讀速度。這樣,學生就能夠再在短時間內(nèi)讀完長篇的文本,這對名著的閱讀是很有益處的。當然,教師要避免“無意義的提高速度”,防止學生一味追求速度而忽視閱讀的真正意義。
4.“有目的地閱讀”——讓名著閱讀有的放矢
在閱讀文本前,學生首先通過分析文本的特點、閱讀的目的,選用恰當?shù)拈喿x方法;再通過提問、尋求答案、調(diào)整閱讀速度,綜合運用多種閱讀策略。在閱讀后,學生反思與評價通過運用這些閱讀策略是否達到了閱讀目的。
學生應基于閱讀的目的,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通過精讀,感受作者在人物刻畫、心理描寫等方面的精彩之處;通過略讀,粗知文章大意;通過瀏覽,學會迅速提取有用的信息;通過默讀,結(jié)合思考快速閱讀……如學生在閱讀《魯濱孫漂流記》時,想對整本書形成大致的了解,就可以選擇瀏覽的方式快速地翻閱整本書;而想要了解魯濱孫在島上的生活細節(jié),則需要調(diào)整自己的閱讀策略,通過略讀的方式了解文章從“住所”“食物”“安全”等方面進行了介紹;而需要對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和作家語言風格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就得通過精讀來感受細節(jié)描寫與語言表達。多層次、多目標地開展閱讀,會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閱讀實踐中,獲得更為深層、多元的閱讀體驗,感受名著閱讀帶來的樂趣。
結(jié) 語
教師應以名著閱讀為突破口,使學生養(yǎng)成運用閱讀策略進行閱讀的良好習慣,以此為基礎遷移運用至其他的閱讀活動。教師通過教讀一篇課文、一本書,使學生靈活運用閱讀策略,讓學生觸類旁通,學會讀“一類書”,為其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繼而博覽群書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汪志明.小學生選擇閱讀名著的引導原則[J].甘肅教育,2019(02):50.
作者簡介:王磊(1983.4—),男,浙江寧波人,一級教師,寧波市北侖區(qū)長江小學教科主任,區(qū)學科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