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紅
摘要:孩子與父母之間經(jīng)常由于溝通方式不當導致交流不暢,甚至出現(xiàn)矛盾與隔閡的問題。本文以案例的形式描述如何避免語言暴力,使用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由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組成的模式進行溝通。家長與孩子通過練習,促進親子交流,提升親子之間的感情。
關鍵詞:愛的語言;溝通;觀察;請求
一、問題描述
2020新年伊始,國內(nèi)爆發(fā)了新型冠狀病毒引發(fā)的肺炎。教育部因此做出停課不停學的指示。處于備考關鍵階段的高三學生因此開始了網(wǎng)上上課的全新學習模式。教師們利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網(wǎng)絡授課并且及時在班級Q群和家長Q群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大部分家長還處于未復工的情況,所以和孩子共處一室的時間多了。交流不當?shù)脑?,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激化矛盾。曾經(jīng)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彼匀绾闻c孩子有效交流是家庭教育指導重要的一部分。
2月14日晚上,科任教師反饋班級缺交作業(yè)名單后,晨宇媽媽在責怪晨宇沒有按時完成作業(yè)。
媽媽生氣地問:“你怎么又沒有完成作業(yè),老是拖拖拉拉,不認真做作業(yè),不認真學習!”
晨宇說:“我整天對著電腦屏幕上課,眼睛好累?!?/p>
“你累別人就不累嗎?為什么別人都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你就不能?”媽媽聽到解釋后更生氣了。
“我基本都按時完成了,就是缺交兩三次作業(yè)而已?!背坑钷q駁道。
“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還有100多天就高考了,怎么那么不懂事!”
聽完,晨宇悶悶不樂、一言不發(fā)地走回房間。
晨宇媽媽一向非常緊張孩子的學習,認為高考考得好,以后才有出息,所以她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晨宇算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但是上高三以后壓力比較大,家長管控又嚴,不給自己解釋的機會。所以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并沒有解決問題,相反,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僵。晨宇媽媽在Q群上向我反饋了事情的經(jīng)過,表示她覺得很緊張、很焦慮,但是力不從心。
二、分析總結(jié)
晨宇的媽媽并沒有想責怪他的意思,就是想問清楚他為什么沒有交作業(yè),最主要想解決缺交作業(yè)這個問題。晨宇的媽媽在交流過程中也并沒有直接使用辱罵、吼叫或爭吵等明顯的暴力行為,但是她無意間使用了更隱秘的語言暴力。父母和孩子在交流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xiàn)指責,埋怨,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習慣性使用否定性、挑剔性或諷刺性的詞語等現(xiàn)象,使孩子遭受暴力的傷害。
這種交流模式雖然能讓孩子暫時迫于權力而接受約束,卻留下了不滿、暴力、不信任的情感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就越來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這也導致了高中孩子什么也不愿意告訴父母,不喜歡父母進個人房間,雙方一說話就吵架的現(xiàn)象。
那什么是隱秘的語言暴力呢?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從道德評判、進行比較、逃避責任和強人所難四個維度進行了總結(jié)。
第一,道德評判。個人以個人的世界觀和經(jīng)驗為基礎,帶著強烈主觀判斷的語言。如:“你怎么這么不自覺?你總是給老師投訴!你要是高考考不好,你就一輩子沒出息了!”
第二,進行比較。交流過程中,總愛拿別的孩子的表現(xiàn)進行比較。如:“人家60分口語拿56分,你為什么才拿36分?人家每次考試成績都年級第一,你看看你,一直穩(wěn)定在倒數(shù)第9!”
第三,逃避責任。不假思索地將問題歸結(jié)到他人或環(huán)境上,以此逃避自己的責任。如:“不管你累不累,你今晚必須完成200次跳繩?!?/p>
第四,強人所難。固執(zhí)地要求對方必須按照個人的意愿和規(guī)則去做事,這種情況往往發(fā)生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孩子不能按照父母制定的規(guī)則去做事,就要受到處罰。如:“你必須8點前寫完語文作業(yè)再做數(shù)學作業(yè),不然我就揍你?!碑斎唬鎸σ呀?jīng)是高中的孩子,有些家長也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比如他們會要求孩子:“今天你必須完成所有作業(yè)才能去睡覺,哪怕你凌晨三點才能完成?!?/p>
案例中的晨宇媽媽的溝通語言其實就是無意使用了隱秘的語言暴力。比如她說“孩子,你總是拖拖拉拉,不認真學習”;比如她反問孩子:“為什么別人能按時完成作業(yè),你就不能!”家長總是以愛的名義,以“我所做的一切,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你好”作為自己行為的解釋。其實,這樣只能讓孩子越來越反感,越來越想逃離家庭的束縛。
三、解決方案
高三的學生處于17、18歲的年齡,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尊重,有自我發(fā)展、自我實現(xiàn)的要求。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主性,對他們來說,有效溝通必須理解他們的感受,用他們喜歡的語言。
想要與孩子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就要使用愛的語言,使用非暴力溝通方式。國際非暴力中心創(chuàng)始人盧森堡博士,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指出愛的溝通模式主要由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部分組成,層層遞進。
1. 通過觀察,向孩子說出真實、客觀、詳細的觀察結(jié)果,只輸出觀察不評價。
比如,原來使用道德評判:你總是缺交作業(yè)。
換成輸出觀察:你從2月7日上網(wǎng)課到2月17日這段時間,英語課缺交4次作業(yè),物理科缺交3次作業(yè),語文科缺交6次作業(yè)。案例的晨宇媽媽也可以簡單問孩子,“老師反映你本周缺交了兩次英語作業(yè),缺了什么作業(yè)內(nèi)容?沒有按時完成的原因是什么?”這樣子的詢問,孩子會更愿意說出具體的原因。
2.表達感受,給孩子講述自己真實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見解與理解。感受是自己的感覺,緊張、開心、難過,使用“我”作為主語,不評價孩子的行為。
比如,原來晨宇媽媽使用評價的語言:“只有100多天就高考了,你一點都不緊張,不著急!”
換成表達感受的語言:“現(xiàn)在離高考只有100多天了,老師反饋的缺交名單里經(jīng)常有你的名字,我真的很擔心,很著急?!?/p>
3.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需求相對比較抽象,表達自身的需要。
比如,原來使用責怪性的表達:“你就不能按時完成作業(yè)嗎?你怎么又退步了?”
換成表達需求的方式:“我希望你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我希望你能夠按時完成錯題分析,保持成績的穩(wěn)定。”
4.必須說出口的請求,請求必須非常具體,使用具體性的語言明確提出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情。
比如,原來的進行比較:“小李從來不玩游戲,你每天晚上都玩!”
換成具體的請求:“從今天晚上開始,你把游戲機收起來直到高考結(jié)束為止,每晚至少復習一個半小時。”案例中的晨宇媽媽也可以使用這樣的表達:“從今天開始,你合理安排休息時間,按時完成每一科作業(yè)。”
晨宇媽媽接受了我給她的使用愛的語言進行溝通的建議后,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diào)整,交流效果大幅提升,親子關系比以前和諧很多。比如,她分享了一個關于使用手機的案例:每天晚上晨宇都會玩手機半個小時左右,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說以前她會忍不住直接嘮叨“學習這么緊張,你還老玩手機,別的同學肯定都在認真學習,你能不能抓緊一點?”通常就以晨宇生氣回應“我就看會手機,怎么就不抓緊了?你又怎么知道同學沒玩手機都在學習”作為結(jié)局。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幾乎每個家長都容易脫口而出,但是孩子還是照常不聽話,結(jié)果兩敗俱傷。
晨宇媽媽說,自從她使用愛的語言的策略,把表達變成:“我觀察了你這個周一到周五的晚上,每晚都會花30分鐘刷抖音、看微信;30分鐘可以完成四篇英語閱讀理解,完成三道理科答題。距離高考只有70多天了,我要求你把娛樂時間壓縮為10分鐘。”奇跡發(fā)現(xiàn)了,晨宇欣然接受了媽媽的要求,很自覺地收起手機去學習了。
不管是面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還是學習習慣,如果家長能夠遵守由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四個層層遞進部分組成的溝通模式,一定能夠提升交流效果,促進親子感情。家庭成員之間也可以定期進行訓練,養(yǎng)成這樣的一種交流模式,使家庭氛圍變得更溫馨,使溝通更順暢、更有效。如,家人之間可以進行親子互動小游戲。大概流程如下:
【親子互動】
家庭成員使用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進行溝通。家庭成員通過商量確定每周一次或每月兩次的親子訓練頻率,每次練習一個小時,直到大家都掌握并運用這種技巧為止。選定某個話題:比如孩子上學經(jīng)常遲到;爸爸一回家就玩手機;媽媽老愛嘮叨等。每個人按照原來的表達方式把要說的話寫下來,然后重新按照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個模式進行第二次表達,表達之后,家人之間分享彼此的感受、看法與建議。
參考文獻:
[1]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華夏出版社 ,2016.
[2]趙霞.幸福,從溝通開始——親子溝通探究[J].新課程導學,2015(15).
[3]周奇,陳旭.家庭教育中有效的親子溝通策略[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A1).
(責編 ?翁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