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濤
摘 要:深度學習是一種理解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尤為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初中歷史學習中要強調知識之間的整合優(yōu)化,注重強調歷史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性、遷移性。因此,在當前新《課標》的影響下,初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對相應的歷史知識產生切實的認知體驗,開展黃河文化研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從而對歷史文化知識擁有更為確切的認知。本文將以黃河文化研學為基礎,對歷史深度教學展開較為全面的分析,以利教學的實施。
關鍵詞:黃河文化 研學 初中歷史 深度教學
一、深入構建課程,培養(yǎng)思辨能力
基礎教育教學中,要基于深度學習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對學生展開綜合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圍繞相應的歷史主題,全面參與到教學研究中去,尤其是要掌握其中的歷史核心理論知識,準確把握歷史文化本質內涵。歷史教學要注重課程的核心,能夠體現出課程的價值觀,折射出其中蘊含的精神內容,可以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相應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感知歷史價值意義。
通過黃河文化研學可以使學生切身地體驗歷史文化,感受歷史遺跡,從而更好地了解歷史、分析歷史、深入研究歷史,體會歷史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深入構建課程模式,摒棄原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使教學課堂更具深度、有內涵、有靈魂,使學生對其產生有深度的思考,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走出淺層了解歷史的學習模式,避免機械性的記憶導致歷史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性降低,使歷史知識的記憶效果遠低于目標標準。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借助文化研學擺脫固有思想的束縛,站在人類歷史文明的發(fā)展歷程上深入學習歷史文化,將歷史課堂從固有知識教學轉移到知識與思辨能力并重的價值取向。
二、借助歷史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初中歷史教學階段的深度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理解性、深入性,教學過程不僅僅強調知識的授予,還要注重授予的情境,在一定的情景模式中展開教學活動可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成效。
通常情況下,歷史教材為學生呈現出的內容是經過總結分析之后的理論知識,僅是簡單地結論性敘述將會使學生與歷史之間產生隔閡,導致學生不能對歷史產生清晰的認識,進一步阻礙深度學習。為增強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黃河文化研學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建構相應的歷史文化體系,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地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能動性,利用相應的教學情境引起認知沖突,并且在此基礎上積極主動地運用現有知識解決沖突,從而深入地理解歷史。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黃河文化研學內容進行教學,研學過程中能夠了解到絲綢之路在黃河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性,讓學生通過研學更好地認識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在黃河階段的古絲綢之路上存在杰出輝煌,使其在研學中真實地感受到當時中外交流的魅力。該種教學方式而可以大大避免歷史課堂活動中對教材知識的單一提取,學生將會更加主動的接受歷史學習,同時能夠在情境中學會結合自身現有知識分析問題,獲取歷史知識。
三、設計合理問題,激發(fā)學生潛力
在科學合理的情境與分析的基礎之上,教師設置有價值、有深意的問題使學生對單一歷史知識產生思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分析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把握學生思維發(fā)展方向、高度,引導學生展開深入學習,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增強提供強有力的幫助。
在設置相應的歷史問題時,要注重問題之間的連接性,尤其是要注重與課程實際的關聯(lián),并且?guī)椭鷮W生構建與之相匹配的思維鏈條,使一環(huán)一環(huán)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在核心知識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地分析歷史事件,解決問題。一系列問題的解決可以大大增強自信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現象,引導學生將已掌握的歷史知識轉化成內在的精神力量,使之能夠在學生學習歷史、分析歷史、探索歷史的基礎上發(fā)揮自身潛力,科學合理的應用在歷史研究上。要積極鼓勵學生學會知識遷移,能夠采用創(chuàng)造性的策略解決問題。理解性學習有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為在新情境中深度學習創(chuàng)造有效的課堂活動。
四、重視細節(jié)教學,體驗歷史深度
歷史教學中注重細節(jié)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基于黃河文化研學引導學生認識歷史,增強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性,并通過該過程中細微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到以往歷史的真實性,啟發(fā)學生產生積極思考,進一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便對歷史事件做出科學、理性的評判,有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細節(jié)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全面了解,讓其感受歷史文化的溫情,并且使學生產生細膩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歷史《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一課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事件展開詳細敘述使學生能夠明確在當時物質條件上存在較大缺陷的情況下,鄭成功收復臺灣面臨的困難。經過一系列詳細的講解、分析,可以讓學生清晰地認識歷史,并且能以正確的價值觀看待歷史問題,體會國家為實現統(tǒng)一付出的心血,學生的抗爭精神在此情況下得以激發(fā),深切感受到統(tǒng)一多的民族國家面臨的艱難險阻,家國情懷也會油然而生。
綜上所述,現階段,隨著核心素養(yǎng)在教育教學中的影響逐漸加深,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展開深入學習,引導學生加強自身實踐能力、自主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使其能夠在教師深入挖掘的知識體系中更好的進行學習。為此,教師在黃河文化研學的基礎上應該注重其中的細節(jié),科學地講解相關理論,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積極主動的探尋歷史,以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使其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歷史知識,進一步促進學生歷史文化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歐陽國亮《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探析—以〈經濟體制改革〉一課為例》,《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1期。
[2] 姜麗玲、代彥武《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設計芻議—以“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課為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年第5期。
[3] 吳慶華《促進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以人教版“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年第3期。
[4] 周云華《好課有三“度”—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新教材為例》,《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