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容芳
【摘要】教育是師生共同精神生活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志同道合”的過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學生心靈的陪伴者。教師除了要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還要深入學生心靈,了解學生所需,做學生喜歡的教師,創(chuàng)建學生喜歡的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習慣培養(yǎng);有效溝通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知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教師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每一節(jié)課抓起,從與學生每一次的交談開始,落實教育的每一個細節(jié),用教師所掌握的教育智慧助力學生成長,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就語言教學而言,筆者有以下教學嘗試:
一、重視學生讀書、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語文學習,“聽、說、讀、寫”無一能離開書本。為了讓學生愛上閱讀,筆者嘗試以下幾點做法:1.樹立榜樣。學生的模仿性強,根據學生敬佩偶像,崇拜名人的特點,筆者常常利用班隊活動、自習課等時間和學生分享名人讀書故事,激發(fā)他們愛書的熱忱。遇到學生喜歡的課文,順勢與他們分享作者的讀書歷程。這種名人效應帶來的效果,大大激發(fā)了學生讀書的興趣。2.建立圖書角。每到開學初,筆者會要求每位學生至少捐獻一本書,為班級建立琳瑯滿目的圖書角,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借閱制度,指定心細、負責的圖書管理員,讓學生每天沐浴在書的芳香中。除了建立圖書角,筆者還建議學生在每天早上到校后,可以三五一群或獨自一人在校園的某個角落,靜靜讀書,并且將當天所讀到的好詞佳句寫入準備好的摘抄本中,由詞連成句,由句連成文。3.開展“故事會”“向你推薦一本書”等活動。每個星期利用一節(jié)課,組織學生將一個星期內所讀的書目、所摘抄的好詞佳句、所寫的感悟與全班學生分享。每周大約3至5名學生進行分享。分享活動開展一段時間后,學生慢慢從“要我讀書”變?yōu)椤拔乙x書”,班級讀書氛圍愈發(fā)濃厚。4.以身作則。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學生們早讀期間,筆者會和學生一起讀書。讀書時,教師所表達出來的趣味和歡樂之情,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感染力,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二)培養(yǎng)“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昂糜浶圆蝗鐮€筆頭。”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做筆記的習慣,筆者采用的教學方式有:1.圈點勾畫顯神通。將閱讀與動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通過圈點勾畫精彩語句,編寫提綱歸納結構特點,摘抄重點詞句等,提高他們的習作水平。比如,在學生預習課文時,提示學生標出自然段序號,劃出生字詞,解釋有關詞的意思;再讀課文時,圈劃展示文章寫作順序的詞句,圈劃能表現文章中心的詞句,圈劃描寫人物特點的詞句,并在有心得的地方作簡單的批注,簡述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體會;賞讀課文時,圈劃文中精彩的語段,批注妙在何處。2.邊讀邊思邊寫作??鬃釉疲骸皩W而不思則罔?!弊x書時要多思考。在語文學習中,筆者強調思考的重要性,要求學生從書籍中發(fā)現問題,聯系實際思考問題,從讀書中得到啟示,生成自己的見解。讀書后,鼓勵學生寫讀書體會,并將體會編寫成一本本屬于自己的書。3.聯系生活促理解。生活是最好的教材,脫離生活的讀書為死讀書,不僅不會有收益,反而會令思維僵化。因此,筆者注重培養(yǎng)學生讀書時要聯系歷史背景,聯系現實生活來讀書思考的意識。學生一旦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將有助于提高他的自學能力,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應。
二、提升自身修養(yǎng),讓學生喜歡自己
筆者一直認為要讓學生喜歡一名教師的課,不如先喜歡教師這個人。筆者的教書生涯也驗證了這句話在筆者身上的正確性。為了讓學生喜歡筆者的課,筆者嘗試三步走:第一步讓學生接受筆者;第二步讓學生喜歡筆者;第三步讓學生喜歡筆者的課堂。筆者認為一個面無表情、死氣沉沉、語言蒼白無力、平淡如水的教師應該會極少受學生喜愛。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上課前,筆者會精心備課;課堂中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批評。為了貼近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每個學生的生日或是重大的節(jié)日時,還會為他們精心準備一份份小小的禮物。禮物有時候是一張賀卡,有時候是一個可口的蛋糕,有時候是一首為他寫的詩,有時候甚至就是一個深情的擁抱……禮雖輕,情義重。筆者從學生愉悅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們內心的鼓舞與震撼。就這樣,課內的認真與課外的用心,使學生漸漸接受筆者、喜歡筆者、進而喜歡上語文課堂。
三、有效溝通與交流
作為教師,面對學生形形色色的問題,難免說教,認為自己是對的,然后用愛的名義強迫學生服從。一名合格的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不是偏激,固執(zhí),控制,而是走進學生心靈,掌握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技巧。在學生犯錯時,筆者的做法是:1.先控制情緒,再處理事情。情緒上的話,不中聽;情緒上的話,學生聽不進。教師有情緒時,可以選擇轉身,暫停處理此事。2.共情。運用同理心,換位思考。比如,當學生為一件事犯難,不知如何選擇時,我們可以說“我確實感受到了你的為難?!北热纾攲W生遲到時,我們可以這樣詢問:“你遲到了,我見你在門口站了很久,你是有擔憂嗎?”比如,當學生不想寫作業(yè)時,我們可以表示理解:“你不想寫作業(yè),因為寫作業(yè)需要動腦筋,而有些問題你的確想不出答案,你很矛盾,是嗎?”簡而言之,共情是聽到說者想說,說到聽者想聽。3.描述事實。當我們在課堂上遇見學生開小差玩耍時,我們會習慣這樣表達:“你在玩!”這個時候的學生一定會反駁教師“我沒玩!”但當我們換成“你的左手拿著筆在左右晃動?!边@樣描述事實的表達時,學生會表現得啞口無言。
人無全人,金無足赤。教師在教學中的確需要通過不斷的摸索與嘗試,才能夠走近學生心靈,才能夠贏得學生尊重,才能使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2]王曉春.語文課如何是好[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3]托馬斯戈登.T.E.T.教師效能訓練[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