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季艷 鄧曉紅
【摘要】2017年7月7日文化部印發(fā)《“十三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建設規(guī)劃》,提出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笆濉逼谀?,副省級以上文化館普遍完成數字化建設,50%以上市縣級文化館提供數字文化館服務,全民藝術普及云服務基本形成。但從數字文化館的發(fā)展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需要積極融入互聯網+的理念,推動數字文化館的高效發(fā)展,滿足公眾對文化的需求。本文以廬陵數字文化館建設為例,分析廬陵數字文化館在籌建過程中如何有效規(guī)避文化館構建的短板,進而提出文化館的構建策略和方向性的內容。
【關鍵詞】互聯網+;數字文化館;構建策略;
【基金項目】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基于互聯網+的廬陵數字文化館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YG2018051)
依托互聯網+的文化館建設進一步突出了文化館的整體性、共享性和服務性。廬陵數字文化館的建設,符合廬陵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需求,通過互聯網+構建數字平臺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多好的文化服務,符合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加大供給的整體要求和發(fā)展方向,因此研究基于互聯網+的廬陵數字文化館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文化館構建過程中常見的短板
文化館主要是以地區(qū)特色文化為主,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效發(fā)揮了文化館的特性,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數字化發(fā)展的今天,文化館在發(fā)展的過程也存著在一些常見的問題(廬陵文化館也不例外):
廬陵文化館的文化內容大多以原始的靜態(tài)方式呈現,呈現的方式比較單一且碎片化,不符合互聯網動態(tài)服務的要求,在視覺感官上無法給與普通大眾更好的文化感受,如:廬陵村落文化中的釣源古村、美陂古村等,這些古村落文化以靜態(tài)的方式呈現,很難讓大眾真正了解到村落的文化魅力,更多的是“一眼而過”,沒有文化的渲染力。
文化館展示形式,讓公眾缺少體驗感,如:廬陵民俗文化中的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永新盾牌舞”、“吉安縣鯉魚燈”等,因多以圖片配解說的形式展示,公眾缺少參與的途徑,因而很難產生“浸潤”效應,激發(fā)公眾的保護和傳承欲望也就無從談起。文化館因受時空制約,很難惠及大眾,實現資源的共享。
2. 基于互聯網+的廬陵數字文化館的構建策略
2.1 堅持多元化理念,構建豐富、動態(tài)的呈現形式
廬陵文化包括了書院文化、名人文化、青銅文化、陶瓷文化、村落文化和民俗風情等多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將吉安市特有的廬陵文化藝術成果、廬陵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陵地方特色文化等以文字、圖片、音視頻、文獻的方式進行采集整理,然后利用數字網絡傳播的特點和優(yōu)勢,將所采集的廬陵文化資源上傳到廬陵數字文化館系統(tǒng)并進行標準化輸入,將不同資源進行分類、存儲,最終通過構建電子數據庫的形式,達到資源的數字化存儲,實現存儲和展示的多元化和整體性,從而為廬陵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保障。
對于不同類型的資源載體,我們將采取分類的方式進行整合,計劃分為文本庫、圖片庫、音視頻庫、360全景庫四類數據庫資源,有動有靜讓公眾根據自身喜好選擇瀏覽方式,這樣能讓公眾更好地利用多種途徑、更系統(tǒng)地了解廬陵文化。廬陵文化數據庫的分類方式如圖1所示:
2.2 注重數字化平臺設計,增強交互功能,提升體驗感,突出服務理念
廬陵數字文化館的構建過程中必須要進一步突出交互理念,積極利用數字的交互性為公眾提供上傳下載,滿足公眾對文化的需求,服務公眾是文化館建設的主要職能。廬陵數字文化館平臺主要用于處理文化館各項業(yè)務職能,包括文化館數據庫的資源管理、文化館注冊的用戶管理、館內的數據統(tǒng)計等。文化館數字化平臺系統(tǒng)架構如圖2所示:
為了方便用戶訪問平臺,文化館數字系統(tǒng)支持PC端、平板、手機多種移動終端登錄。能夠實現廣大民眾在各種設備上在線瀏覽、上傳、下載并分享廬陵文化資源,充分體驗音視頻、圖文帶來的視覺文化盛宴。此外,系統(tǒng)中業(yè)務平臺層的用戶管理,可以實現用戶實名注冊并登錄系統(tǒng)。資源管理,可以實現用戶上傳系統(tǒng)未收集到的廬陵文化資源。直播管理,可以實現用戶對身邊正在進行的民俗文化等活動的直播。無論是用戶注冊、實名上傳還是直播只要經管理員審核通過即可,這樣充分展現了公眾與文化館數字平臺的交互,同時管理員還可對實名上傳用戶進行積分獎勵,按照積分高低進行全系統(tǒng)貢獻度排名,并在屏幕上方循環(huán)滾動,促進用戶使用平臺的積極性。業(yè)務平臺層的大數據分析可通過登錄用戶的位置統(tǒng)計活躍用戶的分布,對用戶稀少的地區(qū)加大宣傳力度,擴展文化館知名度;還可以通過點擊率統(tǒng)計用戶感興趣的資源內容,并對點擊率低的資源進行相應的完善,提升用戶整體滿意度。這些都增強了用戶的體驗感,突顯了文化館的服務職能。
2.3 堅持合作化理念,實現資源共享機制
廬陵數字文化館將是廬陵文化傳播的新途徑。它的構建能夠更好地保存廬陵文化資源,在經過數字化處理之后,廬陵數字文化館既突破了時間的限制,也實現了跨越空間的共享,跟上了當今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步伐,讓受眾群體有多元化的真實體驗。一方面在時間上打破了限制,廬陵數字文化館建設過程中依托互聯網+的資源,實現了產品的動態(tài)化展示。公眾可以通過在線網絡平臺隨時進入數字館中進行虛擬的學習與參觀,在時間上擁有很強的自主性,而不需要先預約到實體館中進行參觀,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數字文化館構建了空間感,在展覽館中通過大屏幕動態(tài)展示的方式實現了對文化展品的內容的有效傳達,幫助普通公眾更好的認識到文化屬性,如釣源古村、美陂古村、燕坊古村等通過視頻展示,VR展示,讓公眾如臨其境,“浸潤”其中,更好的調動公眾對文化的感知力。因此,廬陵數字文化館的構建過程中必須要堅持合作化的理念,進一步推動資源共享機制的發(fā)展,積極建設“沒有圍墻的文化館”。從廬陵文化館發(fā)展實際來看,文化館要堅決避免出現文化孤島的現象,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因此數字文化館建設過程中必須要打破館與館之間的文化隔膜,實現資源共享性的文化建設與發(fā)展。此外,廬陵數字文化館建設過程中應秉持合作化的理念,積極與其他文化館進行聯系,進一步加強與其他地區(qū)文化館的交流與資源共享。
2.4 堅持專業(yè)化理念,促進廬陵文化保存和傳承的質的飛躍
要解決文化館展示內容的單一化、碎片化、靜態(tài)化問題,需要專業(yè)人才的介入。目前,對廬陵文化的采集和梳理這方面的專業(yè)人才是充足的,但急需精通現代信息技術人才的參與,只有專業(yè)的現代信息技術人才才可能在前期為廬陵文化搭建一個高質量的數字平臺,而后期公眾在使用過程中也可以根據自己對文化需求的不同通過不同線索對文化進行梳理,從而滿足公眾對文化的不同需求,促進廬陵文化保存和傳承的質的飛躍,這就是數字文化館的專業(yè)性所產生的效應。
總之,基于互聯網+的廬陵數字文化館的構建必須要尊重互聯網的發(fā)展規(guī)律,積極推進數字文化館的建設,突出服務性和專業(yè)性特征,突出文化館的文化屬性和公共屬性,滿足地區(qū)群眾對文化的整體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志松.基于互聯網+的數字文化館建設新思考[J].戲劇之家,2019(24):247.
[2]郎建鵬.淺析“互聯網+”時代下文化館發(fā)展策略和機遇[J].戲劇之家,2019(13):243.
[3]吳鏡晶.淺談數字文化館在民俗文化發(fā)展建設中的運用——以蓮都區(qū)數字文化館為例[J].大眾文藝,2018(01):10.
作者簡介:辜季艷,高級講師,工程碩士學位,從事信息技術與網絡研究。鄧曉紅,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