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鼎
摘要:在網絡學習空間下,教學活動的本質雖未變化,但時空的分離、介質的轉變使得教學過程呈現(xiàn)出新的特質,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與要求。南京市“鼓樓e學?!眳^(qū)域中小學在線教學實踐表明,有效的線上教學應從提升在線課程質量、引導師生開展網絡空間互動、幫助學生消化線上教學內容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在線教學;課程資源;師生互動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國人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防控疫情、居家隔離的大環(huán)境下,各地教育部門積極響應中央號召,應時而動靈活構建以網絡為主要載體的教學模式。在學校、社會、家庭各方合力下,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網絡學習模式初步形成。
在傳統(tǒng)的學習教育體系中,教師與學生在同一時空內存在,進行知識信息的授受與吸納,核心是“教師+教材+教室”三大因素的結合,與之相適應的師生行為模式呈現(xiàn)典型的三段式遞進,即教師獲得信息—師生教學互動—學生消化信息。而在網絡學習空間下,教學活動的本質雖未變化,但是時空的分離、介質的轉變使得上述三個階段都呈現(xiàn)出新的特質,從而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與要求。本文基于南京市“鼓樓e學?!眳^(qū)域在線教學實踐,探討如何提升在線課程質量,如何引導師生開展網絡空間互動,如何幫助學生消化教學內容,以增強線上教學的有效性。
一、如何提升在線課程的質量
對于教師而言,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嚴格按照課程標準、指定教材備課,課本知識基本就是講述的全部內容。開放多元的網絡空間存在海量資源,當然不能簡單地將其推送給不具辨別力的學生。如何去偽存真、去粗存精,如何將網絡資源根據不同階段學科的特點形成教學預案,最終制作成為正式發(fā)布的線上教學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對施教者把握課程核心內容、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技術與學科融合、網絡表現(xiàn)方式等綜合素質的極大考驗。
我們認為,為了實現(xiàn)該階段目的,需要明確兩點。首先,獲取信息依然要強調教師群體智慧的發(fā)揮。線上教學與現(xiàn)場教學的一個重大區(qū)別在于不可撤回性,學生可以通過回放等方式對課的內容“評頭論足”。無論是線下事先錄制好的課,還是線上直播教學,都是通過網絡空間面向社會開放的,一旦出現(xiàn)學科錯誤或者其他錯誤都將會導致教學事故,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這就要求施教者從源頭把好課的質量關。疫情期間教師雖然也處于個人居家隔離狀態(tài),不可能采取教研組面對面集體備課的形式,但是可以通過線上空間開展網絡備課,進行教學研討,形成共識。我們的做法是利用“鼓樓e學?!本W絡平臺,由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學科教研員把關,學科區(qū)中心組教師牽頭,各學校備課組教師全員參與,從區(qū)、校、班層面構建 “區(qū)本課程+校本資源+班本特色”的三級網絡學習資源體系。在此基礎上,聚焦學科難點進行補充,對學習易錯點進行數據采集,實施有針對性的學科網絡教學,同時也注重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線下個別答疑,從而提升線上教學的實際學習效果。其次,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設相應課程。實踐證明,疫情期間一些緊貼時事的課程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如2月20日南京市鼓樓區(qū)教育局侯正永副局長在南京電視臺教科頻道“名師講堂”欄目主講的《讓學習看見思考的力量》一課,呼吁中小學生用高質量的思考化危為機,鼓勵學生用科學的眼光、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疫情,起到了良好的典范作用。反之,如果只從教師的教學角度出發(fā),忽視了學生的需求,此類課程點擊量就會很低。網絡學習空間中學生對學習內容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容易出現(xiàn)學生所謂“用鼠標投票”的逆向選擇。以“鼓樓e學校”為例, 疫情期間共有1444位教師開設了1519節(jié)課,總點擊量約5200萬次,平均每節(jié)課3.5萬次。有些課程單日點擊量達到30萬次,而有些課程累計點擊量低于3萬次。這也充分說明了網絡學習空間教學對比傳統(tǒng)的教學,有更廣泛的輻射面,其教學的效果及受學生歡迎程度則可以更直觀地通過課程點擊量來呈現(xiàn)。
二、如何有效開展師生互動
這是網絡空間下師生有效實施教與學最為復雜的階段。一般而言,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已經習慣了同一時空內教室上課模式,教師同時向數十名學生授課并同步觀察學生的情緒和反應,通過提示課堂紀律、提問等方式確保學生注意力集中和聽課效果。而網絡教學之所以受到部分質疑,被認為不能與傳統(tǒng)教學等效,很大原因在于教師和學生的時空分離:教學雙方面對的只是屏幕上的信息而非對方本人(至多也只是動態(tài)影像),即使是在直播狀態(tài)下教師也不可能在電腦屏幕上同時觀察到所有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反應,而缺乏了有效的互動手段必然會制約教學效果的達成,更難以進入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根據疫情期間南京市寧海中學線上教學情況統(tǒng)計問卷調查結果,目前教師普遍認為線上教學總體效果低于正式課堂,具體困擾因素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師生互動不明顯(66.17%)、學生作業(yè)批改不便(62.41%)、學生上課狀態(tài)不能準確把握(61.65%,這其實是互動不明顯的重要原因之一) 。
對此我們認為,網絡學習空間下師生同樣可以有效互動。首先,借助網絡平臺學生在聽課時可以對疑點難點用語音或文字記錄并上傳,教師在后臺及時接收并答復。但這要求聽課時間基本統(tǒng)一,而且相同或相似問題應有篩選歸類功能,如果問題重復分散則教師勢必要長時間駐留后臺,既降低了效率又形成了額外負擔。其次,如何保證學生每次學習取得實效而非浮光掠影看視頻?我們建議教師可以在網課中設置“暫停鍵”,通過閱讀、審題、思考、測試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消化吸收后再進入下一學習階段;運用云存儲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包下載,包括本節(jié)課的教材、學案、作業(yè)等,教師可以在班級QQ群布置作業(yè)、設置點名回答等方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最后,應當階段性召開全體學生網絡會議,聽取對已經進行的課程及相關教學措施的意見建議,這是增強教師、學生集體認同感,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我區(qū)力學小學三年級于2月21日首次嘗試召開云班會。由于受現(xiàn)有技術條件限制,未能全體實時開會,學校采取了變通方式:先由班主任在QQ群內進行引導,再將全班分為九個小組,分別組建微信群召開云班會,會后各組組長匯總、報送材料。3月13日召開第二次云班會,在第一次的基礎上效果明顯提高。師生對于網絡空間中開展的常態(tài)學習其實都要有一個摸索和適應的過程,逐步達成一種默契,最終提升教學的效果。
三、如何充分消化在線課程的內容
這一階段的主角是學生。課堂講授是傳播知識的最主要場所與方式,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對于新講授的知識信息,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學生基本只能形成記憶和感性認識,這對知識的消化、吸納而言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甚至可以認為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主要發(fā)揮的是導學、助學的作用,至于知識點的關聯(lián)、交匯、互通,知識體系的建立和鞏固都需要后續(xù)階段及時跟進。傳統(tǒng)模式下課后復習鞏固提高的主要內容是作業(yè)和考試,形式上教師以書面形式批改并反饋,實質還會根據學生作答情況對已經講授內容做出調整或者強化。在網絡學習空間中,聲音、圖像取代了黑板與作業(yè)本,如何保證學生及時有效地消化信息成為難點。如前所述,寧海中學教師亦普遍認為作業(yè)批改不便是困擾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們調查發(fā)現(xiàn),網絡學習空間下教學雙方對于課后任務的完成也形成了諸多認識,具體而言:(1)作業(yè)上傳仍然是最主要的反饋方式,這與各方的心理定式和慣性運作是一致的,技術上也最為簡單、最易實現(xiàn);(2)文字對話實際就是傳統(tǒng)的作業(yè)批語,不過是從落筆于作業(yè)本變換為鍵盤輸入;(3)由于即時通信工具的多樣性和易得性,語音對話、視頻對話也成為教師反饋的重要形式,且可以隨時批改、隨時錄音、隨時發(fā)送,改進了傳統(tǒng)模式下很難實現(xiàn)的面向所有學生一對一口頭交流作業(yè)的情況;(4)共享板書也是如此,課堂教學中雖可以讓某些學生參與板書,但往往只有典型意義甚至象征意義,在線上教學中單純從技術角度出發(fā),可以所有學生同時共享板書資源。
這一階段必須重視的還有集體反饋。從學生角度,除了通過作業(yè)檢查自身對于信息的吸納消化程度,聽取教師的集體講評更可以明晰知識體系中的重點和難點,并且從其他學習主體的理解和反饋中吸收有益的經驗,因此它是加深課程理解非常重要的方式。這一過程若通過網絡點對點的交流來實現(xiàn)則過程十分煩瑣、時間成本過高,只有集體操作才能事半功倍。網絡學習空間下的理想途徑是教師通過網絡進行授課—作業(yè)布置批改—學科考試—質量分析,這對于網絡平臺技術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網絡學習空間相對現(xiàn)實學習環(huán)境的薄弱之處(家長在該過程中亦應扮演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這是線上與線下的關鍵結合點,除即時互動場合外,教師對于收取的電子版本作業(yè)在線下進行評閱批改,對于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在線下思考、檢索資料、回答并反饋,對于線上教學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雖然網絡學習是教育發(fā)展的正確方向,但是實體學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有存在的必要。在網絡學習空間下,線上教學提供了學習資源,線上作業(yè)提供了學習任務,網絡考試提供學習反饋,線下指導提供學習矯正,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習閉環(huán)。
實踐是檢驗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這次疫情敲響了未來學校轉型的沖鋒號,也為區(qū)域網絡學習空間在未來的常態(tài)化教學提供了可能 。據“鼓樓e學?!痹诰€課堂滿意度問卷調查,學生對現(xiàn)階段線上教學的滿意度達到87.5%,最滿意的是教師對于線上教學的工作態(tài)度,達到了98.5%,可以看出教師的辛苦奉獻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高度認可。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內,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被虛化為網絡的一個節(jié)點,線上的教學雖然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教師的影響力,但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線上教學需要更明確的學習任務,更清晰的教學指令,更結構化的課程內容,更頻繁的學習評價以及貫穿始終的學習引導,從而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這也是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基于網絡空間教學的意義所在。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