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宏林
摘 要:校本課程開發(fā)要從關注課程轉到關注文化,要重新定位和自我設計學校的發(fā)展思路,最終重塑學校形象,形成學校特色文化。校園文化體系的改進,應以學校核心育人理念為引領,以校本課程為依托,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過程中,磨礪、內化、重塑校園文化。學校的文化是可以改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工作更出色,每一個人都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和維護者,并以此提升學校文化的實力,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關鍵詞:學校文化;校本課程;實踐
最近十年,靜寧教育最火熱的三張名片是:課堂教學改革、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社團活動。其中,課堂教學改革讓新課改所倡導的諸多理念、方法為廣大師生所知曉,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校園文化建設也因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以校園綠化、硬化、亮化、凈化、文化為代表的“五化”工程的廣泛實施,學校硬件設施大有改觀。這兩年,縣教育主管部門大力倡導學生社團活動,以此帶動了校本課程的蓬勃發(fā)展。但是,以上工作往往自成一體,相互之間缺少影響、滲透、融合,其功效的發(fā)揮仍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德順小學作為縣直學校,近年來,在學校文化和校本課程開發(fā)與評價方面積累了鮮活的典型經驗。為把經驗上升為理論體系,我們決定開展《基于學校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fā)和評價的實踐研究》,現就課題組一年多來的工作即相關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一、基本觀點和主要結論
1.通過課題組實踐研究,以學校文化建設引領校本課程開發(fā),以校本課程開發(fā)推進學校課程體系完善,以學校課程體系拓展了學生的發(fā)展空間,促進了教師專業(yè)成長,凸顯了學校辦學特色。
2.通過課題組的研究引領,讓學生在知識、品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得到比較和諧、全面、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熱愛學習,興趣愛好廣泛,至少學一門形成自己特長的課程。
3.通過課題組的研究引領,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反思、學會創(chuàng)新,成為學校文化的建設者和堅守者,成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實踐者。
4.圍繞“銘德”核心育人理念,確立學校特色文化體系,從硬件建設和軟件提升兩方面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5.以學校文化為引領,確立學校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和評價方案,推動校本課程開發(fā)與評價朝著規(guī)范化和精品化方向發(fā)展。
6.集中力量編寫有學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已完成的校本教材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誦讀》(1~6冊)《國學操》等十余種。
7.以校本課程方案為總覽、校本教材為依托,建立學校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包括對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評價、對負責教師的評價、對參與學生的評價等)。
二、研究特色與主要進展
1.厘清了校本課程與學校文化的關系
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學校文化有內在聯系,學校文化制約著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促成學校形成特色文化。鑒于課程變革中學校文化的主體性、多元性、合作性及開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課程開發(fā)應秉承“校本”理念,凸顯師生主體參與,重建學校文化。學校文化是隱性的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學校文化的顯性表達;學校文化引領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促成學校形成特色文化。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校本課程開發(fā)要從關注課程轉到關注文化,要重新定位和自我設計學校的發(fā)展思路,最終重塑學校形象,形成學校特色文化。校園文化體系的改進,應以學校核心育人理念為引領,以校本課程為依托,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過程中,磨礪、內化、重塑校園文化。
2.改進了校園文化體系
當我們已經習慣了按部就班開展國家課程,并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老師、學生的唯一標準時,開發(fā)、實施、評價校本課程的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培植適宜校本課程生長的學校文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下面,從五個方面總結改善學校文化土壤、改進學校文化體系的策略。
(1)增強使命感
只有教師和學校領導具有共同的使命感,才會將學??醋饔猩膫€體,相信這所學校有價值、有信仰,可以給每個人提供未來的愿景。無論是學校的核心育人理念,還是辦學宗旨,都應明確地凸顯這種使命感。
(2)維護大局觀
如果一所學校的教師和領導沒有大局觀,必然朝不同方向用力,個人的才智與精力將無法服務于正道!而好學校的教師和領導既能看見葉子,又能看見泰山。他們有大局觀,相互交流學校的總體愿景,共同維護學校廣泛的價值觀和教育信念。
(3)倡導學習精神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一個積極學習新事物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聰明,一個集體何嘗不是如此呢?校本課程開發(fā),不像國家課程那樣有章可循,需摸著石頭過河。如果老師抱殘守缺,不思變通,不積極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校本課程必將虎頭蛇尾,熱鬧開頭,潦草收尾!只有教師進行改革式學習,知道自己有責任推動學校的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學習,校本課程開發(fā)才能獲得持續(xù)發(fā)展。
(4)發(fā)揚團隊合作
在好學校里,教師都會為學校的文化建設出一分力,他們會把自己看作創(chuàng)造和維護集體信任感的人——這樣的學校,無論上級領導怎么變,學校的文化傳統(tǒng)都能很好地傳承下去。教師所從事的工作,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之間是最需要合作的,但當前的評價體系將教師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推向了競爭者,而非合作者。作為學校領導,更應該明白改造提升學校文化內涵的意義,更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真正重要的任務上——增強教師團隊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能進行合作的條件是:教師之間有共同的目標,都積極參與其中,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責任感。毫無疑問,校本課程的實施為教師之間的合作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條件。
(5)尋找文化認同
當前教育的一大現狀是:教育主管部門讓學校被動接受任務,學校領導讓教師被動接受任務,教師也讓學生被動接受任務。隨之而來的是互相推卸責任、相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huán)。當制度決定了人們不能有創(chuàng)造性、建設性或獨立地思考時,先天的遲鈍和惰性在所難免。對于教師的管理,主要依據教師是否按照規(guī)章制度行事,是否讓學生的成績達到預想的水平。從表面上看,在學校里存在絕對公平。但反而使教師對規(guī)章制度產生了反感情緒,使他們無法按照預想的去做。在這樣的學校,對教師的要求是能夠把學校安排的課程教授得很好,基本上不會對教師的責任感、創(chuàng)造力有任何要求。
好學校,不僅僅有好的制度,更有把制度內化為每一個人心照不宣的行為規(guī)范,而這才是真正的學校文化。在這樣的學校里,教育者們會因為共同的任務、共同的想法和價值觀聚集在一起。
基于以上五點思考,我們相信學校的文化是可以改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讓自己的工作更出色,每一個人都是校園文化的建設者、維護者,并以此提升學校文化的實力,推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讓每一個人的價值都得到體現!
3.形成了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框架和體系
學校校本課程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顯性課程主要指社團活動,當然也有學校的一些特色課程,如經典誦讀、書法等傳統(tǒng)文化。其中學生社團由四大板塊組成:人文課程、藝術課程、科學課程、體育與健康課程。
隱性課程包括校園里的建筑、雕塑,教學樓內、樓道、走廊、教室的布置,以及學校圖書館、科技館、校史室都是隱性課程的一部分,它們共同構成了校園文化的顯性表達,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習慣、品性、審美。另外,學校每學年一次的開學典禮、校園藝術節(jié),每周一次的晨會、主題班會,每天進行的“黃金一百秒”才藝展示,以及不定期舉行的各種活動,如經典誦讀比賽、英語口語競賽、作文大賽……都可看作是校本課程的組成部分。每一門課程、每一項活動,無不彰顯著學校的特點,無不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這些細節(jié)就是一所學校的特色課程和文化。
構建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框架和體系,不能只著眼于顯性課程(學生社團),更要看到這些無處不在的隱性課程,往往是這些隱性課程才更準確無誤地凸顯了學校的特色品性和價值內涵。
校本課程開發(fā),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頂層設計,但這一切必須依托于對學校師生的調查研究,及時掌握教師的專業(yè)特長和輔導意愿,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fā)展愿景。倘若沒有老師和學生的參與,再好的設計都將是海市蜃樓,只是供別人觀看的道具和擺設,無助于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4.探索了校本課程評價的方式和方法
確立校本課程科學的評價方式,是推動校本課程規(guī)范化、特色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興趣特長,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不斷改進和完善課程體系。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體現不同類型校本課程的差異。
(1)成立校本課程評價小組
學校成立專門的校本課程評價小組,由學校領導、教研組長和教師代表共同組成,負責對校本課程體系、指導老師進行每學期一次的評價工作,并督導檢查校本課程的指導老師對參與學生的評價情況。
(2)對參與學生的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重在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個性發(fā)展,評價方式如下。第一,日常性評價——觀察記錄。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指導老師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行為,并記錄下來作為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的依據。第二,成長性評價——成長檔案袋。主要是收集、記錄學生的進步過程、努力程度及發(fā)展水平,在每學期期末將相關材料和指導老師的評價等一并歸到學生的成長檔案袋,作為學生綜合實踐項成績的重要依據。第三,展示性評價——活動匯報方式。藝術類校本課程,如管樂、民樂、合唱、舞蹈、繪畫、書法、手工等,可通過舞臺展演、書畫展覽等成果匯報的形式予以評價。目前,學校做得最成功的是每年六月份的“校園藝術節(jié)”,不只是對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成果的檢驗,也是對老師和學生才藝的集中展示,更是學校文化的一大盛宴!
(3)對指導教師的評價
對教師的教學評價重在幫助教師改善教學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教師的教學評價采用多元、開放的評價方式。(1)教師本人每學期提交一次關于指導校本課程工作的總結和教學反思。(2)在家長會上,面向學生和家長發(fā)放問卷調查,及時收集、整理來自學生和家長的意見,以期及時改進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3)校本課程評價小組對校本課程指導教師進行日常督導檢查和期末綜合評分,并將此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依據。
(4)對校本課程自身的評價
對校本課程的評價重在促進課程的不斷完善和優(yōu)化,促進新型課程體系的構建。對課程本身的評價重點關注課程內容主題的適合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考查學生對課程的參與度、課程達到的效度,綜合評價其認可度,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課程體系。評價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參與度,二是指導教師的意愿,三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成效。在此基礎上,評價小組對校本課程自身做出綜合性評估,最終決定該校本課程是停辦,還是堅持,抑或作出調整。
當然,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評價的實踐之路,任重而道遠,唯有繼續(xù)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校本課程的紐帶作用,從關注課程轉到關注文化,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評價過程中,磨礪、內化、重塑校園文化才是長久之道。
參考文獻:
[1]吳支奎.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學校文化重建[J].江蘇教育研究,2008(3).
[2]吳玉霞.西方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文化審視[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
[3]顧蘇云.學校文化視野下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J].江蘇教育,2016(7):13-14.
[4]胡娟.學校特色文化創(chuàng)建與校本課程開發(fā)整合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
注:本文系2019年甘肅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學校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評價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9]GHB12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