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俊
摘要:中、小學生群體,正處于身心快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學生身上存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和可塑造性。無論是對于學習還是生活來說,中、小學生均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幫助。本文結合教學管理工作經驗,淺談互聯(lián)網時代農村學校班級管理工作的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教學管理;班級管理;思考;實踐
在進行中、小學生班級的管理活動時,有效的師生溝通、理解、尊重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彼此了解,協(xié)調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才能在熟悉學生個人情況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學習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因而思想也變得更加多元。對于農村中、小學生而言,應如何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一、 關愛學生
關愛學生是教師班級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沒有發(fā)自內心的關愛、理解、尊重、認可,也就沒有真誠的教育和科學的循循善誘。在教學實踐中,不可否認,有的學生認為教師并不關心自己,而教師的“偏愛”導致這些學生與教師產生了距離感??陀^而言,面對人數眾多的學生群體,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情感做到整齊劃一,但出于真摯的關愛,卻可以從微末的細節(jié)中呈現(xiàn)出來。一句溫暖的關懷,一個期冀的眼神,都可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教師的關愛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大部分學生要獲得教師更多的關愛和關注,從而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學習中。關愛的前提是了解,師生之間有交集、互動和溝通。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教師應轉變思想,主動與學生展開交流。與學生交流的方式不拘一格,如課間圍繞教學問題的探討,課后對班級活動的安排,課下對學生日常生活的詢問等等。教學工作中,為了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不得不變得“嚴肅”,以保障課堂秩序。而到了課余時間,教師應注重利用互聯(lián)網,在線上為自己打造親切和藹的形象,從而融入學生的世界,以民主、平等的姿態(tài),和學生打成一片,消除師生間的隔閡,進而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理解。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對于不是原則性問題,應以建議而不是規(guī)定的口吻和學生交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二、 規(guī)章制度
“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規(guī)章制度是班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是推動和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準繩之一。現(xiàn)代社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學生的物質條件也變得越來越好。在生活條件提升的同時,學生的性格、思想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說,有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十分突出,在遭遇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后,容易引發(fā)極端情緒。在課堂上,這類學生絲毫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我行我素;在生活中,這類學生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只考慮自己。顯然,這樣的學生難以受到別人的歡迎,從而不利于整個班級凝聚力、向心力的提升。學生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眾多性格特征,與學生缺乏規(guī)則意識息息相關。所謂規(guī)則意識,即是個體處于群體中而采取服從于群體利益的思想及包括形式不一的行為規(guī)范。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表面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班級管理工作,而實質是讓學生從校園生活中養(yǎng)成大局觀,這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教師要注重構建班級的規(guī)章制度,每一項管理條例都必須公正、平等地面向所有學生,每個學生都需要遵守班級規(guī)章制度,且在違反班級規(guī)章制度后給予相應的處罰。班干部是教師班級管理工作開展的好幫手,是教師與學生群體聯(lián)系的重要紐帶。對于班干部的選擇,應讓學生自主的推選,讓富于責任心、愛心的學生發(fā)揮作用,投入到班級管理之中。
三、 以身作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卑嗉壒芾碇?,教師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叛逆情緒與日俱增,學生內心深入不認可教師,不肯定教師,樂于與教師的主張背道而馳,則這種狀態(tài)下的班級管理顯然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ヂ?lián)網時代,由于學生從網絡世界中接觸的信息劇增,多樣的信息流讓學生在沒有多少社會實踐經驗的情況下,也變得“惆悵”與“豐富”起來。學生早熟的傾向較為明顯,而某些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價值觀也不時從學生口中說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感受到學生越來越難以管理,班級管理的難度不斷變大,班級管理的內容尤其是對于學生心理動態(tài)把握這一方面,變得更加復雜起來?;ヂ?lián)網時代的來臨,對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對眾多挑戰(zhàn)的同時,教師需要更加嚴格地要求自我,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具體的班級管理活動中,相對于“權威”塑造而言,人格魅力的清透性和持續(xù)性更加明顯。教師在為班級構建規(guī)章制度時,除了考量班規(guī)服務于班級運行之外,還需要重點考量教師是否也能遵循其中的管理條例。要使得學生心悅誠服,教師就不應與學生區(qū)別對待,從而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平的感知感受。社會在不斷發(fā)展之中,因而教師也需要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優(yōu)化知識結構,調整教學方法,從而為課堂帶來更多的新鮮元素和更好的教學模式。
四、 自主管理
管理的目的是“不管”,因而通過班級管理而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管理,是當前農村學校班級管理的主要發(fā)展方向。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可從小組協(xié)作的角度出發(fā)。合作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主旋律,合作能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降低運行風險因素,從而獲得最大的收益。高中教學過程需要完善小組合作學習,讓小組合作發(fā)揮優(yōu)勢所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及綜合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在進行小組分組時,教師應秉承“組間相似,組內相異”的分組原則,一方面確保各學習小組之間綜合能力相當,具備較為公平的競爭性,另一方面則是促使學生各司其職,并在合作過程中學習組員的優(yōu)勢,以彌補自我的不足,進而不斷完善自我。在大方向把握的前提下,教師應盡可能放手,讓學生結合個人的喜好、思想理念、價值取向等進行自我“組合”,以此確保小組成員合作的緊密度及和諧度。我所執(zhí)教的班級,學生一共分為十組,為凸顯本小組的個性特點,每個小組均取了一個異常響亮的名字,分別是:一組“獵焰”、二組“陸黎柒跡”、三組“乘風破浪”、四組“揚帆逐夢”、五組“六小齡童”、七組“默輝”、八組“彩色風鈴”、九組“夢之翼”及十組“奇幻漂流”。分組完畢之后,每位小組自行選取一名組成,負責全權管理本小組的日常學習及校園活動。各小組無論是課堂教學時間還是課余學習,均自行研討安排。每個月開展一次考核,以此觀察小組合作學習的進步表現(xiàn)。
五、 環(huán)境教育
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人。環(huán)境是無形的手,溫暖而全面的對置身其中的事物發(fā)生作用。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深刻而具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人的行為和思想均是環(huán)境的產物。農村學校班級管理中,營造和建設良好的環(huán)境(包括班級環(huán)境和校園環(huán)境),是提升班級管理成效的不二法門。教學實踐表明,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和校園環(huán)境,可將教師的班級管理舉措無限延長、拓展,根植于學生成長、學習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播散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環(huán)境是無聲的教育者,在當前的農村學校班級管理中,如何發(fā)揮出環(huán)境的教育功能?其一,讀書氛圍營造。書聲瑯瑯是校園區(qū)別于其他機構和團體的最大特色,而在班級管理中,我們應重視從讀書、看書的角度切入。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多元,因而“機不可失”早已取代了“手不釋卷”。電腦、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電子產品,成了學生須臾不能離開的重要部分,而認真閱讀書籍的學生則寥寥無幾。校園看不見書的身影,班級缺乏朗朗書聲,這無疑對班級管理十分不利。筆者認為,在班級管理中,應重視開展讀書活動,以考核、獎勵的方式,促使學生多閱讀,在書籍中汲取知識和營養(yǎng)。學生閱讀的越多,積累的越多,思考的越多,越能從書籍中獲得快樂體驗,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其二,校園活動開展。課余時間,學生聚在一起談論游戲或者玩游戲,學生不再好動,不再活潑。電子游戲的吸引力遠遠大于其他的游戲方式,而學生深入游戲或沉迷游戲對身心健康危害極大。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應注重開展更多新穎、多元、有趣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動起來,擁抱自然,強化交流,在各式各樣的文體活動中競爭、合作、討論。
六、 差生轉化
在每個班級中,學生人數四五十至六七十不等。在農村中、小學校,由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和整體教育力量的不足,使得大班授課成為主導模式。事實上,我國人口眾多,而現(xiàn)代教育起步較晚,因而即便是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地區(qū),也難以做到小班模式的授課??傮w來說,學生多而教師少,教師除了肩負沉重的教學任務外,還需要履行或完成學校運行所需的其他方面工作,因而在客觀上,教師能夠真正投入于班級管理的時間和精力少之又少。兒童或者青春期的孩子,無疑離不開教師的有序、有節(jié)和有力的指導,學生在無法做到全面的自我管理時,教師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完全的呈現(xiàn)出來。在客觀條件難以對班級管理實現(xiàn)全方面、全天候覆蓋時,我們更需要得到學生家長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尤其是對于差生轉化和管理這塊。差生或者說后進生,是教師班級管理中的難點所在,有的后進生之所以成績不好,是由于其無心向學,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自我的行為缺乏足夠的意志品格。放縱自我,追逐游戲,從而導致學習一塌糊涂,且不以為意。而農村地區(qū),有的父母單一將學生教育視為教師的職責和工作,因而對于學生成績不好或者是行為不佳,父母不僅不從自我身上尋找原因,反而一再埋怨教師。因此,對于農村學校班級管理工作來說,我們需要多與學生父母交流,在頻繁的交流中與學生父母構建出有效的合作機制,形成家、園共管模式。家、園相互監(jiān)督,相互配合,提高學生管理和教育的向心力,才能有效幫助后進生進行轉化,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七、 結語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學工作者的職責,也是這一職業(yè)偉大且光榮的源泉。相對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而言,育人更加重要和關鍵。知識技能不足,可在后天慢慢積累與學習,可在學生未來的漫長人生道路中逐漸獲取,而學生品德、性格、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則應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重點管理的所在。只有引導且?guī)椭鷮W生扎實基礎,讓學生在對待學習、生活中充滿積極力量,勇于承擔責任,學會克己自律,才能助力學生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海紅.農村學校班級管理工作現(xiàn)狀及對策摭探[J].成才之路,2019(13).
[2]顧生東.互聯(lián)網與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7).
[3]張璠.“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中班級管理質量提升對策[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7).
[4]張芳.“互聯(lián)網+”開啟高中班級管理新途徑[J].教育,2019(27).
[5]韓潤柏,朱倩蕓.信息時代下的“互聯(lián)網+班級管理”: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