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云
[摘 要]閱讀是學生精神成長的搖籃,是文化傳承重要的手段,更是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基礎能力。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會使他們受益終生。莎士比亞曾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币虼?,教師要帶領學生親近閱讀,在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快樂成長。
[關鍵詞]閱讀;識字量;素材;寫作
作為教師,除了自己要主動閱讀,更應帶著學生閱讀。閱讀能使學生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增加識字量,做好語文積累,從而為更好的閱讀奠定基礎,為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根據對學生課外閱讀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膚淺盲目,圖書來源單一,而且所選閱讀內容都是自己感興趣的,但對提高閱讀能力似乎幫助不大。除此之外,學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讀而不思,只求速度,沒有質量,導致閱讀感悟能力薄弱。基于此,在學生一年級時我就制訂了閱讀計劃,嘗試帶領學生拿起課外書,有的放矢去閱讀。
一、要做到心中有數
對學生要有充分的了解,首先是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全面的了解,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確定教學目標,以便于教學能夠真正面向全班學生;其次是要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愛好,了解他們對哪些閱讀體裁感興趣,以便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閱讀熱情,收到更好的閱讀效果;最后是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否能做到每天都能閱讀。只有對這些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指導班級學生進行閱讀。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量少,這就給一年級學生的閱讀造成很大的障礙,為了提高學生的識字量,我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認識學生姓名
為了讓學生多認字,我給每個學生做了一個名簽,放到他們的座位上。開學第一天讓學生對號入座,然后進行自我介紹,課間組織學生小游戲,把名簽打亂順序,讓學生盡快認識小伙伴,知道彼此叫什么名字,看著名簽就能知道這個人是誰。這種形象直觀的方法,讓學生僅僅用了兩天的時間,就認識了班級23名同學的名字,既識了字,又增進了了解。
2.認識校園內的字
為了讓學生盡快熟悉校園,開學第一周,我就帶領全班同學在校園內熟悉環(huán)境,一邊參觀校園一邊認字,每天一棟樓,問渡樓、樂渡樓、品渡樓、竟渡樓。每棟樓有各自的特色和文化,學生在問渡樓能認識一些實驗器材的名字;在樂渡樓看到的內容較多,學生認識了校風、校訓、學風;欣賞了各班級的特色作品展示、板報和手抄報;在品渡樓能看到住宿生學生的姓名、宿舍規(guī)章制度;在竟渡樓能看到各項活動的展示。這樣,引導學生把熟悉校園環(huán)境與自主識字融為一體,增強了學生熱愛校園的感情和主動識字的愿望,學生識字量大增。
3.欣賞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識字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要注重通過班級文化幫助學生識字。我在班級設置了小嫩芽的手跡、詩情語韻、國學經典、風采榜、讀書角、雅行伴我成長等版塊,讓學生找每個主題的重點,并說出通過這個版塊獲得了哪些知識,對你有何幫助;如果下次讓你來設計,你會有什么樣的計劃或策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
4.在游戲中識字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好玩、好動的特點,為了讓學生多識字,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下輕松識字。如姓氏歌、猜字謎、開火車識字法、做動作識字法、看圖識字法、摘果子識字法、找朋友識字法等,不斷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二、激發(fā)興趣,師生共同遨游書海
“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熞髮W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這樣學生定能“不令則行”。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讓學生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我以身作則,和學生一起讀書,經常把在書中看到的小故事講給他們聽。我們班的學生大多家庭條件不好,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少給學生買課外書,因此滿足學生的課余閱讀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首先,我先讓學生把家里的課外書拿到學校,建立班級讀書角,并讓學生專門負責,學生互相借閱看;其次,我定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豐富學生的閱讀書目。下課時,總有一些學生悄悄走到圖書角前挑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坐在座位上慢慢品讀,而我則悄悄把這些學生的名字記下來,及時表揚他們,并在班級評比欄中貼上一朵小紅花。學生看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讀書的興趣更濃了,越來越多的學生紛紛加入到讀書的行列。在班級,晨讀、午休、課間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學生讀書的身影,他們把在書中讀到的有趣的故事講給其他同學聽,班級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
三、要做到有目標、有布置、有檢查、有總結
1.有目標
一個學期下來,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閱讀水平,養(yǎng)成什么樣的閱讀習慣,教師心中要有數,而且這個目標要因人而異、由低到高,最終達到讀有所感,悟情悟理。
2.有布置
目標確定后,還要確定什么時間讀書。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的作業(yè)在晚飯前就能完成,因此晚讀比較好。但也有個別學生作業(yè)完成得較吃力,那就自己掌握時間,可以午讀或早讀。另外,讀什么書也要有所選擇。教師可以指定本學期的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再安排學生抄記讀書筆記,并在恰當的時間里組織學生交流。
3.有檢查
為了使學生體味閱讀的魅力,我安排了每天課前一分鐘演講,開學初就安排好演講的順序,學生按照排序提前設計好演講內容,每次演講完我做好記錄,給學生打分,等全班同學第一輪演講結束后,我及時總結并評選出最佳演講者,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演講興趣。每周四閱讀課上的讀書匯報,形式可以是講故事、談體會、演講、心得;間周一次手抄報展示;隨機安排朗讀比賽,這些活動一定要讓學生體現(xiàn)出自己的閱讀內容。此外還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日記本,取名為“我的采集本”,讓學生多讀多寫,積累更多的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4.有總結
有檢查就要有總結和表彰。我們每周評出一分鐘演講“周冠軍”和周四的讀書匯報交流“周冠軍”,然后月末這些周冠軍再進行較量,評出“月冠軍”,優(yōu)秀手抄報會被張貼到文化墻上展示,給予適當獎勵。當學生拿著自己因讀書而獲得的獎勵,臉上那由衷的、稚嫩的笑容讓人如沐春風。
四、要做到教師、學生和家長協(xié)同共進
一個身心健康的學生背后的那兩個人,不僅僅要做深愛他們的父母,更應該是同他們一起成長的親密伙伴和嚴師。為了能充分發(fā)揮家長對學生閱讀的幫扶作用,我給家長布置任務,要求家長每周寫一份關于學生讀書的反饋,每天在微信群里發(fā)一段學生讀書的語音給我聽,我隨后作指導,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和鼓勵下而更加努力用心。家長在家也給學生講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快樂成長,感受閱讀的快樂和幸福。這樣教師與家長緊密配合,閱讀時間都在教師和家長的可視范圍之內,提高閱讀效果。
一個學期就這樣在充滿苦樂和忙碌中結束了,學生的收獲各不相同。每每看著學生天真的面孔,我心緒難平。一書一理,哪怕就只是一句話,也會影響有心人的路。看著以閱讀為伴的學生,我想到了“文字悸動心靈,聲音傳遞情感”這句話。閱讀,讓學生沐浴著知識的陽光和雨露,從書中汲取養(yǎng)分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屈春麗.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閱讀的習慣[J].課外閱讀,2010,(10).
[2]陳華之.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