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梅娟
摘要:“暖色語文”倡導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兒童學習的旅伴,在教學時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用語言文字滋養(yǎng)兒童的心靈,并使兒童能夠運用語言文字與世界溝通交流。
關鍵詞:暖色旅伴 ?質疑 ?合作 ?分享
如何讓兒童喜歡語文是近年來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結合自己的觀察與實踐,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有溫度的,有色彩的,有思想的,可稱之為“暖色語文”。
一、“暖色語文”基本特征:有溫度 有色彩 有思想
暖:溫和,不冷。
暖色:讓人看了有溫暖感的顏色,如紅、橙。
“暖色語文”應該有“溫度”?!罢Z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小學語文課堂應該被溫情滋潤。這種溫情不僅來源于語言文字本身,更來源于置身于文字之中的師與生?!芭Z文”應讓兒童在教師的引領下親近母語,學習母語,熱愛母語。
“暖色語文”是有“色彩”的。語文即生活,世界繽紛萬象,語文絢麗多彩。語文課應將文字還原為生活,將兒童領向廣闊的世界。語文學習中,教師要關注語文要素的訓練與落實,讓兒童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學會通過語言文字與世界溝通共處。
“暖色語文”還應該有“思想”。 語文應成為兒童精神成長的沃土,教師要肩負起育人的使命,充分挖掘蘊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主題內涵,讓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滋潤兒童的心靈。理想的語文學習應該是人與文字相互滋養(yǎng)的過程。
心理學通過研究得出,兒童非常喜歡暖色調,小學生階段的兒童喜歡的顏色有紅色、綠色、藍色。
基于此,“暖色”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暖色語文”順應了兒童的語文學習需求,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理想途徑。
二、“暖色語文”目標愿景
“暖色語文”希望將兒童置于課堂中央,讓教師做兒童成長的旅伴。
“暖色語文”希望每個兒童都能置身于一個充滿善意、溫暖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兒童會傾聽、愛讀書、善交流、樂動筆,課堂最終成為人與文字相互浸潤、相互滋養(yǎng)的土壤。
三、“暖色語文”實施策略
1.一個轉變:教師做兒童學習的旅伴
縱觀小學語文當下的課堂教學現狀,有太多教師把自己當作課堂的核心人物,時刻在場,更有甚者“獨霸全場”。我們唯恐自己沒說清楚,唯恐孩子沒有聽明白,卻很少反思:課堂上老師把該說的都說清楚了,為什么還有孩子學不會?
《學習的本質》作者安德烈·焦爾當告訴我們,學習的本質源于學習者自身的需求,有效的學習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芭Z文”要求教師善于創(chuàng)造充滿善意、鼓勵的學習情景,通過對話、交流、展示保持學生對學習的專注。
(1)以學習者為中心設計活動
“暖色語文”要求語文教師轉變角色,將兒童置于課堂中心地位,教學設計必須從學生出發(fā),活動論證必須以學習者為中心。教師用情感給課堂加溫,把自己當作學生學習的“旅伴”,和學生一起成長進步。在課堂上,教師要毫不吝惜地給予學生建議和鼓勵,靈活地指導學生尋求獲取信息的渠道,幫助學生學會借助朗讀、思維導圖等方式將自己的觀點形式化呈現。
(2)建立一種全新的信賴關系
做學生學習的“旅伴”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建立一種全新的信賴關系,師生平等,生生和諧,課堂教學氛圍安全適恰。在這種輕松自如的學習氛圍中,大家都不受約束,可以安心地、專心地學習與交流。即使是在學習過程中暫時感到有困難的同學,也能夠得到集體與同伴的尊重和認同。置身于這樣愉悅的學習情境中,個體不會感到絲毫的不安與緊張。
(3)具備善于傾聽的能力
做兒童學習的“旅伴”還需要教師具備善于傾聽的能力。語文教師要求兒童學會傾聽,自身首先應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傾聽者。教師不應只顧把學生引向自己的教學計劃,“牽著”學生走,而是必須尊重學生的意愿,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路徑。善于傾聽的教師,不僅要認真聆聽學生發(fā)言的內容,還要觀察體會學生發(fā)言時的心情與感受,從而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2.兩個關注:關注人文主題、關注語文要素
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總體編排思路是三位一體、雙線組元,凸顯語文要素。這改變了以往單純以主題組元的編寫理念,將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者融為一體,兼顧了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
(1)關注人文主題
面對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一線教師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語文要素”上,往往忽視了文本自身附帶的“人文主題”意蘊,忽略了語文自身的育人功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師的神圣使命,每個學科的教師都承擔著育人的重任,語文教師更不能例外。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作品文質兼美,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是對兒童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媒介。語文教師要堅守德育為魂的育人理念,用語言文字涵養(yǎng)、滋潤兒童的心靈。
(2)關注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是一個嶄新的詞匯,筆者理解為語文訓練的基本要素,包含必需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凸顯語文要素的訓練是部編教材的亮點和特色,部編教材將語文訓練要點進行系統(tǒng)梳理,合理分類,有序分散在各冊、各單元的學習中,使語文訓練要點更加科學和明晰。
語文要素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關注語文要素并有效落實是語文教師的學科使命。語文學科就是通過學生學習規(guī)范、豐富的語言,培養(yǎng)他們準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促使他們能夠借助于語言文字與他人溝通,與世界交流。
3.三個學會:學會質疑、學會合作、學會分享
(1)學會質疑,與文本共融
“學習,就是自我發(fā)問”,問題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的好奇心理,引導兒童結合課文進行猜測、推想,將兒童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變成一種有意識的閱讀策略,并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地進行質疑,積極思考,探索文本的發(fā)展脈絡和情感意蘊,讓文本與兒童之間建立關聯,將個人情感與文本融為一體。
(2)學會合作,在小組中學習
研究表明,兒童通過小組學習或雙人合作學習所取得的學習成效遠遠大于個體的獨自學習。當然,小組學習或雙人合作學習比個體學習所花時間要多。教師在組織學習時,要舍得給兒童的小組學習留出時間和空間,要幫助兒童建立不以競爭為目的的小組合作共同體,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讓兒童將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用朗讀、圈注、思維導圖等呈現出來,通過與同伴的討論交流促進思維的碰撞與知識的融合,從而生成屬于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3)學會表達,在交往中分享
“學習,就是自我表達”,讓兒童將自己的學習所得分享給他人是理解鞏固知識的一個有效策略。教師們自己都很清楚,直到我們不得不教授相關教學內容時,我們才真正開始理解自己所要教授的內容。
語文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交往情景,拓展學生的交流途徑和空間,讓兒童通過討論、復述、背誦、演講、習作等方式鞏固和分享自己的語文學習所得,讓兒童在交往中學會表達,提升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