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動型學科課程有助于培育核心素養(yǎng),同時對于教師及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意義。本文以“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為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立足課程實踐與成果,探討如何在活動型課程中取得最大效度。但課堂總是留有諸多遺憾,借助活動反思,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趨利避害、優(yōu)化設計。
關鍵詞:金字塔學習理論;活動型課程;效度;期望
金字塔學習理論認為: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如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的學習效果大多在30%以下,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后者這種現(xiàn)代學習方式與我們所倡導的“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除了能夠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改變傳統(tǒng)“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之外,對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與提高也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但活動型學科課程“要防止表面學生活動熱熱鬧鬧、卻沒有實質性內容的虛假學習,又要防止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缺乏深度思維加工的淺表學習”,那么如何設計與實施,才能保證活動效度能夠達到最初的預期呢?相信這是困擾許多想要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的教師的難題。筆者以“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為主題,嘗試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立足課堂成果,結合教學實踐,構建活動型課堂,談談活動設計、實施等方面的思考和體會。
一、 基于學生實際,設計活動流程
(一)活動背景
為何會將“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開設成活動課?原因有三,其一,很多學生帶著好奇心提前閱讀了《生活與哲學》,但懷著挫敗感將此書束之高閣,他們還未欣賞感知到哲學的魅力,卻先產(chǎn)生了畏難心理,如何激發(fā)他們學習哲學的熱情和興趣,讓哲學從“高大上”“冷冰冰”變?yōu)椤捌揭捉恕蹦?,活動課是最好的選擇;其二,在筆者以前讀高中時,雖在學完哲學后能夠深切感受到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但學習的過程卻是枯燥無味的,從教之后特別希望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中有所啟發(fā);其三,活動課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作為新教師的筆者也能在一次次的活動課程設計與實施中不斷完善與挑戰(zhàn)自我。
(二)活動設計
根據(jù)活動主題和活動準備,活動設計流程主要有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
1. 學生展示
主持人上臺發(fā)言并宣布活動開始(3分鐘以內)—各小組代表上臺演講(每組5分鐘以內)—各小組一分鐘討論時間—進入答辯環(huán)節(jié)(8分鐘以內)。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間比較緊湊,且安排兩個學生嚴格把控時間,一是課堂時間有限,二是讓學生學會在有限的時間輸出自己的想法。另外答辯環(huán)節(jié)是十分必要的,既是一個思想碰撞的看點,也是提高其他學生積極性的有效舉措。
2. 分數(shù)計算
此時播放《哲學有點甜》視頻(4分鐘以內)—主持人公布獲獎小組,代表發(fā)表獲獎感言(4分鐘以內)。《哲學有點甜》這一視頻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的畢業(yè)生拍攝的,雖然中間有一些生僻晦澀的哲學用語,但歌曲輕松動聽,帶給學生的感染力是普通語言無法達到的。
3. 教師總結
布置“你心目中的哲學”和“說出你對本次活動的感受或建議”的書寫作業(yè)(5分鐘)。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作用就在于“于無向處指向,于無路處指路,于無疑處生疑,于無助處支助,于無光處點燈,于止步處鞭策”,因此教師總結是很有必要的。至于作業(yè),既可作為本次活動課的結點,也可作為下一堂課的開端,還可以使教師了解學情,進而改進之后的活動課程設計,任何時刻都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聲音。
二、 立足課堂成果,明晰活動效度
(一)目標達成度
崔允漷教授提出好課的標準為讓學生的學習增值,即:動力值,激發(fā)興趣;方法值,習得方法;數(shù)量值,增加知識;意義值,感受價值。受其影響,這成為筆者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位于蘇州市的一所鄉(xiāng)鎮(zhèn)高中,學生基礎較差,對于獲取知識沒有強烈的興趣,能力也未得到有效培養(yǎng),如發(fā)電子郵件、做PPT這種常見的技能也都沒有掌握。這是我們所舉辦的第四次活動課,這次所達到的效果是超出想象的:在面對一個全新領域時,學生掌握了搜集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在集體的你來我往中學會了任務分工和權衡利弊;在制作中習得了各種軟件技巧和流程;在表達中感受到了換位思考和邏輯思維的重要性;甚至還懂得了感恩,體會到了教師工作的不易。
(二)學生參與度
課堂活動既是個體活動,更是一個集體活動,要充分發(fā)揮團隊合作的作用,因此學生參與度也是衡量一節(jié)課效度的標準之一。在活動過程中筆者運用了諸多技巧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建立QQ群監(jiān)測群內活躍度,演講代表通過“包產(chǎn)到戶”分配任務,獲獎小組發(fā)放“免罰金牌”等。不可否認的是,與以往相比,此次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熱情:組員積極“認領”任務,如幫助代表查找資料,確定PPT主題,提各種建議,做PPT等。很多學生在晚上十一點之后還在討論演講事宜,有的學生甚至熬夜到凌晨三點做PPT。對于他們來說,除了能夠熬夜打游戲,對于學習很少有這樣的認真和堅持,這是筆者有所啟發(fā)和安慰的地方。
但目前來說,想要達到全員參與仍然是一種奢望,兩個班級有七八個學生全程沒有參與。盡管有的學生在看到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時也心生后悔:這次活動我沒有參與,主要因素是假期中一直在玩,忘記了作業(yè)的存在,對于這次活動,我表示十分遺憾(LX),但就此與其他同學之間拉開了差距,很難再得到彌補。但其實活動型課程與上常規(guī)課時的參與度一樣難以把控,即使全班沒有一個學生睡覺,你也無法保證有的學生在開小差,有的學生跟不上節(jié)奏。
但少數(shù)學生為何不重視活動課程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其一,個性較為孤僻,不喜歡或恐懼參加集體活動;其二,認為活動型課程不屬于教學,沒有正式上課的儀式感,或者像是游戲性質的教學,個人無法從中學到知識;其三,由于是小組形式參賽,部分學生存在“搭便車”心理,認為其他成員總會把事情辦成,或者教師并沒有明確嚴厲的要求他們參加;其四,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教師那兒獲取知識已經(jīng)成了他們的習慣,獨自操作時則無從下手;其五,之前未從活動型課程中獲得快樂感,導致對這次課程也喪失了興趣。如何才能讓這些學生加入進來并且享受其中,如何才能取得活動的最大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及教學理念,從而去尋找方法,而不是借口。
(三)學習幸福度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和教學的藝術和技藝,是發(fā)揮每個學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們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績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少把“學習幸福度”劃入教學效度中,這就導致了我們的教學沒有“靈魂”,沒有獲得知識的“喜悅感”,如同戀愛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而不是為了個人幸福,知識就此變成了一種任務和負擔。當然學習幸福度肯定是要建立在目標達成度基礎上的,作為學生的第一任務仍然是獲取知識或能力,不然活動型課程雖然充滿了快樂,但也只是膚淺而沒有深度的快樂,這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學習幸福度。
想要達到這種效果,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充分的課前準備,激烈的如癡如醉的辯論,合理有效的分工,充滿榮譽感的小集體,臨危不懼的完美發(fā)揮,教師的適時指導……這都是構成學習幸福度的有效指標。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幸福感:我們在群里討論的熱烈沸騰,后來我們還來了一次全體語音通話。(XT)今天的這個活動讓我覺得非常開心,每組的表演都感覺非常棒,原本以為6分鐘很長,但實際卻只是一瞬間。(ZYW)即使失敗,但因為在活動過程中吸取了經(jīng)驗與教訓,為之后的成長指明了方向,而獲得了更深層次的幸福感:整堂課都十分有趣,雖然我們組是最后一名,但我們也努力了,即使結果不樂觀,但我們還是從中學到了很多。(ZYY)做事要有條理,有邏輯思維,不故步自封也不胡亂發(fā)散思維;流程的確定于一件事很重要;團隊的契合度影響最終成果;不妄自菲薄也不能孤芳自賞;對時間的把控要駕輕就熟;臨場發(fā)揮能力在現(xiàn)場起決定性作用;在未知情況下要保持一份警惕心;多學一些技能,如剪輯、做PPT等很重要。(ZMD)
三、 結合教學實踐,感悟活動反思
在決定將這節(jié)課開設成公開課之前,筆者內心其實是忐忑不安的,因為對于他們的刻板印象還是沒有辦法很快消除:一群離開教師或家長無法獨立行走的學生。其他教師雖然贊賞筆者的行為,但也對學生不抱有期望。這種“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的心態(tài)既折磨了筆者,又傷害了學生?!傲_森塔爾效應”表明期望可以通過教師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這種期望,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對自己的要求與標準,最終成為優(yōu)秀的學生。
事實證明,給予學生信任和期望,驚喜絕對是接踵而至。上學期經(jīng)過指導和訓練后,很多學生掌握了發(fā)送電子郵件,做基本的PPT等。通過這次活動他們學會了剪輯視頻,做出精美的PPT,并且由之前上臺演講毫無邏輯性,看天花板,看講臺等變成了運用“首先,其次,最后”這些語言來開始自己的演講,更加關注臺下的觀眾,還能用一些笑話引得下面哈哈大笑。教師應帶著期望,從改變一點點做起。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你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養(yǎng)成的一切,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因此通過活動型課程也并不能起到登峰造極的效果,但改變一點點,最后才能一點點改變。
參考文獻:
[1]費金娟.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議題式教學初探:以“走進哲學,問辯人生”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
[2]許麗.活動設計和實施的四原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
[3]程紅兵.聽程紅兵老師說課評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52-153.
[4]崔允漷.變革課堂就是讓學生的學習增值[J].上海教育,2011(9).
[5]咸春華.活動型教學的反思與優(yōu)化[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2).
[6]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10).
[7]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9):146.
[8]李志欣.優(yōu)秀教師的自我修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61.
作者簡介:
楊愛華,二級教師,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