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梧鈞
摘要:本文首先對過度勞動的定義展開闡述,然后簡單的探討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相關學者對過度勞動研究主題的不同與聯(lián)系。之后的研究方法章節(jié)中,主要展示了Lonnie Golden和Tesfayi Gebreselassie的研究思路,并將英國學者米麗娜-斯米克(Milena Simic)的研究作為隨機抽樣分析方法的代表作。最后部分在總結歸納西方相關研究成果的同時給出了自己的一點看法和啟示。
關鍵詞:過度勞動;不充分就業(yè);期望;不匹配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9-000-01
一、過度勞動的定義
“過度勞動是一種就業(yè)者們無法減少工作的時間的狀態(tài)?!焙唵蔚恼f如果實際工作時間超過自己期望工作時間,就是過度勞動。
有的學者則將過度勞動的定義擴展和衍生: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愿意也不能夠將自身資源以其本來的價格用于商品的生產或服務,然而這種情況對宏觀經濟活動和短期綜合市場分析是最為重要的。尤其,過度勞動是短期總供給曲線改變的關鍵原因。過度勞動也是宏觀經濟條件下短期內比充分就業(yè)能生產更多的基本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自然失業(yè)。
二、過度勞動的研究主題
不同于我國以及日本的研究者,歐美的學者似乎都將問題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不充分就業(yè)和過度勞動之間的不匹配問題上。
美國的學者們主要集中于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驚人的過度勞動和不充分勞動之間不匹配的關系及思考,以及對于過度勞動率因工作種類、工作時長、收入層次、性別和就業(yè)者生命周期階段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的進行定量分析。Green(2010)那些過度勞動的工作者——24.7%的非農業(yè)部門工作者們每周工作超過40小時以上,工作時間可能是以前的1.5倍。
英國研究者們通常側重于過度勞動及不充分就業(yè)的另一方面。海倫-坦(Helen Tam)(2010):觀察了不同年齡層的就業(yè)者過度勞動和不充分勞動之間的可能性。以及對于本國不充分就業(yè)和過度勞動的總量展開討論。
更有一些學者會提出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理論,例如“加速陷阱”:面對來自市場的壓力,公司通常會攬超過自己能力的業(yè)務量,20%的CEO們會嘗試將此常態(tài)化,這不僅僅榨干了員工的動力和激情,也使得公司原本集中的目標變得模糊。而管理層會施加更加的壓力,從而使得公司員工加速疲勞。
三、過度勞動的研究方法
在Golden和Gebreselassie(2011)的研究中他們首先確立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勞動者是否傾向于(但無法做到)減少現(xiàn)在工作的工作小時數(shù)以換得一份收入更少的工作。由此他們確立了幾個影響過度勞動程度的因素:
1.個體特征,比如年齡、性別、種族、婚姻狀況、父母狀況以及教育水平之類的人力資本。
2.工作小時狀態(tài),比如周標準或者最長工作小時數(shù)、兼職工作、正?;蛘叻莻鹘y(tǒng)輪班和每日彈性工作小時數(shù)。
3.工作特征,比如職業(yè)和行業(yè)的雇傭數(shù)、小時工資、公會成員情況、私營和公營部門雇傭情況。
運用計量的方法將這三個因素中決定性的就業(yè)者特征作為系數(shù)b 而將職業(yè)特征比如工作小時數(shù)作為系數(shù) d,相應的兩個變量則分別設為X和Y,
OVER i = a + Xib + Yid + e
UNDER i = a + Xib + Yid + e
對以上兩模型通過給定的三個重要條件進行l(wèi)ogit多項式分析,最后得出結論。
英國的米麗娜·斯米克(Milena Simic)使用了對比的方法,分別從過度勞動者以及不充分就業(yè)者實際工作以及希望工作小時數(shù)、最新的趨勢展開討論。其中運用了大量的圖表以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抽取了3個年份的9個季節(jié)和9個職業(yè)群體相互對比最終得出最后結論。海倫·坦(Helen Tam)(2010)首先分析了分年齡、性別以及全職或者兼職之間過度勞動率之間的不同,并以此制作了兩個表格從而直觀的得出:越老的就業(yè)者(尤其是男性)擁有越低的不充分就業(yè)率以及更高的過度勞動率等初級結論。之后以年齡、年齡的平方、性別、資歷水平、行業(yè)部門、法定居住地、職業(yè)、是否全職就業(yè)為獨立變量進行l(wèi)ogistic的多變量回歸分析。
四、結論
過度勞動和不充分就業(yè)之間的不匹配率在低技術的水平藍領工人以及在類似于零售、私教、娛樂性行業(yè)的聚集程度相對更低。此外,不匹配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使得男性略低于女性,愿意工作的小時數(shù)也會不斷下降。當然如果將就業(yè)者工作時數(shù)以及職業(yè)特性作為控制變量,那么年齡的影響力會變小。女性員工似乎會比男性同事們多報告4%的過度勞動情況,這一點是不會由于什么變量的加入而改變的。
不同的職業(yè)特征也會對過度勞動情況產生影響。經理層和專業(yè)性工作更傾向于被過度勞動,即使將他們擁有的普遍高受教育水平和長工作時間作為控制變量。一般情況下,越高的薪資水平代表越高的過度勞動率。藍領階層的生產、服務和運輸職位的雇員更傾向于不充分就業(yè)而非過度勞動。公共設施及衛(wèi)生服務部門和醫(yī)院的就業(yè)者們有更高的過度勞動幾率。交通運輸部門的情況也與之類似。
五、結論帶來的啟示
過度勞動問題在某些崗位、某些行業(yè)、對于某一性別群體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文中的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了對于擁有極大工資及工時談判余地的就業(yè)者們來說,過度勞動也是存在且具有持久性的。如果工作時長超過正常的長度就業(yè)者會由于過度疲憊和壓力增大而或多或少的出現(xiàn)過度工作的風險和跡象,其傷害可能超過了個體而擴展到整個家庭及社會關系。為提高個人及整個社會的總體福利水平。此外,應限制特定行業(yè)及職位(有極高過度勞動率)的最高工作小時數(shù),以此促進過度勞動慢慢轉變?yōu)檩p松就業(y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盡管英美等國家產業(yè)結構水平、發(fā)展程度與我國不盡相同。但是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這些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態(tài)度。更何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也會終將步入發(fā)達國家的行列,過度勞動的問題亦會層出不窮,如果可以根據(jù)西方學者現(xiàn)在的研究提前制定相關預防政策,相信可以對屆時社會總福利帶來很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Jose Luis Iparraguirre and Hui-Yu Tseng (2011)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underemployment and overemployment in the UK.
[2]Milena Simic;(2002) “Labour Market Division”,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Volume of underemployment and overemployment in the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