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璠
【摘要】當前,學生學業(yè)負擔重,教師教學壓力大。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離不開教。在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下,學生只是獲得知識,并沒有真正提升能力。為了實現(xiàn)數(shù)學課堂的減負提質,本文從整體性教學取代碎片化教學、探究性學習替代無經驗學習、深層次教學取代淺層次教學三方面探尋走出這種困局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學業(yè)負擔;減負提質
課改以來,教師們普遍認同新課程理念,也在努力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但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困惑。如教師們天天在想著課改,可在現(xiàn)實教育教學中卻是天天在改作業(yè)。學生也在不斷地唱著喊著“我要飛得更高”,卻無奈被作業(yè)困住,想飛卻飛不了。教師天天在埋怨:“教了那么多,為什么學生還不會?”“學會了,為什么不能融會貫通?”……家長和學生天天在懊惱:“做了那么多練習題,為什么考試成績仍然上不去?”造成這種教師壓力大、學生負擔重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師該怎樣做,才能真正減負提質呢?下面我將自己二十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與思考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整體性教學取代碎片化教學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著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和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shù)學的整體性,體會對于某些數(shù)學知識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從不同層次加以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般都有它的生長點和延伸點,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則。知識的“生長點”就是我們已經具備的相關知識,知識的“延伸點”是指學完某一知識后,在后續(xù)學習中還將學習的相關知識內容,為再后續(xù)學習提供知識準備,是所學知識的發(fā)展和應用。根據知識的延伸點可以確定當前知識學習的終結點。因此,每一個知識點既是已學知識的延伸點,又是后續(xù)學習的生長點。
在小學計算教學和運算定律的教學中,乘法的意義是關鍵的知識生長點,但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這一點。我曾在一節(jié)公開課聽過關于乘法分配率的教學,該運算定律用字母表示為“a×(b+c)=ab+ac”,用乘法意義來理解就是“(b+c)個a等于b個a加 c個a,b個a加 c個a等于(b+c)個a”?!俺朔ǚ峙渎省边@節(jié)內容在小學階段應用非常廣泛,但對于小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難度的。上公開課的張老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孫悟空a要打妖怪b和妖怪c,兩個妖怪裝在袋子里(袋子表示括號),孫悟空a把袋子打開,先打妖怪b,再打妖怪c;反過來,孫悟空要打a妖怪,還要去打b妖怪,孫悟空使出渾身解數(shù),把a、b兩妖怪一起收入袋子中,一起打。張老師完全撇開乘法的意義,直接用通俗易記的方法,讓學生一下記住了a× (b+c)=ab+ac,ab+ac= a× (b+c)。在整一節(jié)課中,張老師一直貫穿“悟空打妖術”來講解題目,學生練習起來非??欤瑴蚀_率也高。可是,為什么可以這樣算?這節(jié)課的內容跟以前所學的知識有什么關聯(lián)?很多學生并不知道。這就是“碎片化”機械記憶化教學,學生只是孤立習得知識碎片,并不清楚知識在整個單元和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致不能將所學知識正確應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重視知識內在聯(lián)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將所學知識點串成線,形成面,最后形成知識體。
二、探究性學習替代無經驗學習
探究性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學。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以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所謂無經驗學習就是學生只是被動獲得知識,沒有親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老師在接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時,或多或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分不清,把周長求成面積,或把面積求成了周長。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無經驗學習導致他們對概念的把握只是浮于文字之上。所以,我在教學周長這一節(jié)內容時特別嘗試用了探究性學習,教學步驟如下:
(1)讓學生閱讀書本,把自己對周長的理解畫出來;(2)讓學生把畫出來的圖形分類,有不封閉圖形,有封閉圖形。不封閉圖形是不能求出周長的,所以學生得出結論,只研究封閉圖形的周長。(3)把封閉圖形分類,封閉圖形可分為規(guī)則圖形和不規(guī)則圖形;(4)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嘗試求出規(guī)則圖形和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5)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周長的概念。
學生在描周長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都是由一條條長度不一的線段組成的,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也是由一些線段組成的,而且長度相同的線段可以用乘法計算。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最后得出結論:周長就是圍成封閉圖形的所有線段的總和,其實周長就是一條加長的線段。
所以在后續(xù)的學習中,學生再也不會把周長求成面積,再也不會把周長的單位寫成面積的單位。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獲取的知識是根深蒂固的,是不會與其它概念混淆的。
三、深層次教學取代淺層次教學
深層次教學要求教師在深刻解讀與處理數(shù)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運算與推理、幾何直觀、數(shù)據分析和問題解決為重點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熟練掌握知識技能、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感悟基本思想,發(fā)展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深層次教學能讓學生實現(xiàn)由掌握知識向提高能力轉變,從而真正導向數(shù)學素養(yǎng)。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一次小升初的國際學校的學生面試活動。這次面試有個環(huán)節(jié)是要求每個學生抽取一道題,5分鐘時間準備,然后用3分鐘時間講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抽到的題目是估一估波音747機艙內空氣質量,題中告知客艙空氣密度,還給出了公式:空氣質量=空氣密度客艙容積。這個問題首先考察學生的估算能力,其次考察學生閱讀題目的能力,同時還考察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計算能力,關鍵之處就是估算出客艙內容積,用估算出的客艙內容積乘空氣密度就可以估算出客艙內空氣質量。下面是一些學生的回答:
學生1:我不知道上面這個公式怎么用,我是用手機上網查出來答案的;學生2:我感覺客艙內是近似圓柱體,我要知道一些有關客艙數(shù)據才能算出來;學生3:我感覺客艙內是近似長方體,我要知道一些有關客艙數(shù)據才能算出來;學生4:我坐過波音747,客艙內大概有400個座位,每個座位從下至上占有空間約為1.5立方米,這樣算來,客艙內容積就是600立方米,用600立方米乘空氣密度就可以求出客艙空氣質量;學生5:我沒有坐過波音747,我坐過小飛機,小飛機客艙里面有大約250個座位,每個座位大約占有容積1.2立方米,小飛機內的容積大約是300立方米,大飛機的容積是小飛機的兩倍,就大約是600立方米,利用題目給的公式我就可以算出客艙內容積。
很顯然,學生4、5的思維有深度有方向,有依據有過程,懂得從自己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fā),對事物和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而學生1、2和3卻只是停留在要知道答案的層面上,思維只是浮于表面。這次活動這幾個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帶給我思考:深層次教學帶給學生的素養(yǎng)積累是顯而易見的。同時我也感受到,在教育教學中尤為重要的是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去追求教育的真諦,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切實發(fā)展。
總的來說,要切實做到減負提質,就是要讓學生學習真正有價值的數(shù)學。數(shù)學的價值不在模仿而在創(chuàng)新,數(shù)學的本質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不能只是一個遵照指令進行程序操作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地運用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需要的,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數(shù)學,而是去建構自己的數(shù)學。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學生減負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