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城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和邏輯性很強的科目,這也是大多數學生認為數學難學的主要原因。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用一些有趣、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化抽象為具體,既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數學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诖?,本文對生動形象的語言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運用作了系列探討。
【關鍵詞】數學教學語言;生動形象;教師;學生
處于中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常常會對一些未知的事物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希望能夠去破解其中的奧秘。而傳統的數學教學語言嚴肅呆板有余,生動活潑不足,致使學生感嘆數學課堂枯燥乏味,毫無生機。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本文主要結合中學數學學科的特點以及中學生的性格特點,探索如何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開展數學教學,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紀連海老師是北京師大附中的藝名優(yōu)秀的教師,他在教學過程中習慣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教學,教學方式深受學生喜愛。中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數學又是中學的一門必學科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學習紀連海教師的授課風格,教學素材選用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例子,編寫通俗易懂的口訣幫助學生記憶知識,用與教學相關的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同時還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要讓教師當“獨講獸”。
一、運用巧妙的修飾手法,化抽象為形象
修飾手法是語文學科中的一種寫作手法,但這并不是語文這門學科所獨有的,因為知識是相通的,沒有結界,所以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修飾手法來進行輔助教學,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化、簡單化,還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打破沉悶的課堂模式。語言的修飾手法很多,但是在數學教學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修飾手法是以下三種。
1.比喻
2.擬人
擬人也是一種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修飾手法,即將數學知識當做是人,它具有了人的動作,采用擬人的修飾手法進行數學教學,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時,學生經常將全等號“≌”的“∽”方向寫反,我這樣引導:“同學們,你們睡覺時是躺著還是趴著?”學生們異口同聲:“躺著!”眼神里充滿疑惑?!昂芎?!趴著睡覺是不對的。同樣,全等號‘≌是一個S躺在‘等于號上休息,是面朝上躺著,而不是趴在上面,大家可要記好啦!”學生們哄堂大笑,豁然開朗。又如,在學習“負數”內容時,我把其當成一個鮮活的人,通過負數的自述:大家好,我的家里有三個兄弟姐妹,我的大哥叫“正數”,大姐叫“零”,我是家里最小的,我叫做“負數”,我們都住在有理數王國里面。我和大哥長得很像,不過我更具紳士風度,瞧!胸前系著領帶的就是我,很好認吧!但是我和大哥卻有著相反的脾氣,例如他要得到,那我就必須要舍棄;他要盈利,我就要虧損……這樣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揭示了負數的特征及內涵,使學生在親切的氛圍中深刻地掌握負數內容。還有,在教學“分式的通分”時,我運用擬人技巧詮釋:“通分的實質就是每個分母向其它分母看齊的過程,不要看你比別人多了什么,而要多想想你比別人差了什么,見賢思齊,取長補短?!笨?!多么生動有趣又富教育意義。
3.夸張
在數學教學中,夸張的修飾手法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突出數學知識點的某種特性,特意地夸大或者縮小一些特點,使學生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到數學知識的內涵。例如,在學習三角形“角平分線定理”時,學生總不能很好運用,做題時喜歡通過證明三角形全等來得出結論。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如果讓你們從教室走到隔壁辦公室,你會怎樣走?”學生們一頭霧水:“這簡單,直接走過去就行啦!”“可有的同學不是這樣直接走的。他先走到前一棟教學樓,繞過中廳來到宿舍樓,然后步過飯?zhí)?,圍著操場轉一圈,再來到老師的辦公室?!?學生們大笑,驚嘆道:“??!哪有這么無聊的同學?”“那么請同學們翻開剛發(fā)下去的作業(yè)本,看看有沒有這種同學?!蹦切┳鳂I(yè)中被圈著“繞彎路”的學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繼而強調:“嗯!‘繞彎路的同學雖然也能到達目的地,但這中間浪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同樣,解題時,運用‘角平分線定理可以得到的結論,我們就無需再‘繞彎路證三角形全等?!睂W生們都明白了老師“夸張”的用意,再做此類題目的思路也清晰快捷了許多。我用了這種方法來幫助學生去理解“角平分線定理”后,學生在后面學習到“垂直平分線定理”的時候,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不會進入誤區(qū)中。
二、使用簡明扼要的口訣,化繁雜為簡單
因為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又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如果學生聽不懂,就很容易對數學知識產生一種抵觸情緒,在記憶數學知識的時候也會覺得很困難。如果教師能夠結合數學知識點的特點,將它們編寫成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訣或者是順口溜,讓學生覺得有趣,能夠主動地去記憶和背誦。例如,在教學“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時,學生很容易弄混,然后就編出一個小口訣“一人伸出一只手,握握手呀敬個禮”,學生使用了這個口訣之后,漏乘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又如: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以編出一個順口溜“首尾平方放兩邊,二倍首尾夾中間,中間符號隨尾走”。只要我們注意總結,就會有很多精彩的讓學生受用且難忘的口訣。但口訣的運用要注意兩點:勿長,勿濫。
三、借用精彩趣味的故事,化枯燥為有趣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一些精彩的數學故事,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數學知識,另一方面又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立方根》這一課時,可以引入這樣的一個數學故事:在距離現在很久以前的某一個時段,古希臘有一個地方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干旱,地里莊稼枯萎,人們沒有水喝,于是只能到神廟中求雨。神說:“因為你們心不誠,所以我不能給你們降雨,你們看,那個正方形的祭壇那么小,必須要加大一倍我才能夠降雨?!贝蠹叶加X得很簡單,把原來的祭壇的棱長擴大了兩倍后請求雨神降雨,雨神生氣地說:“你們做得不對,不是原來的兩倍,我還是不能降雨?!庇晟竦脑捵尨蠹叶笺蹲×耍肿銦o措。教師趁此機會向學生們提問:“同學們,已知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為a,如果要將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擴大為原來的2倍,那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呢?是原來的幾倍?之前我們學習過的知識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不能,就讓我們在本節(jié)內容《立方根》中找答案吧!”學生們誠然已融入故事中,正迫切地想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救那些苦難的人們,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氛圍,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立方根”的相關知識。又如,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引入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個王國的國王因為西塔發(fā)明出了國際象棋,于是決定重重獎賞他,但是西塔拒絕了,他說他只需要一些麥子。麥子的數量具有以下特點:棋盤上有64個格子,第一格一顆麥子,第二格兩顆麥子,第三格四顆麥子,第四格八顆麥子,以后的每一個格子里的麥子數是前一個格子里面的兩倍。國王立馬答應了。當麥子放到第二十格的時候,一袋麥子已經沒了,一袋袋麥子被扛上來,迅速地就放沒了,國王發(fā)現即使拿出全部的麥子,也不能夠滿足西塔的要求。在這個故事中,學生們知道的乘方的意義,也知道了乘方的強大,雖然是看似小小的兩倍關系,但是卻蘊藏著強大的力量,同時也讓學生知道了知識的力量。比如數學中常常要用到逆向思維來解決問題,著名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用到的就是逆向思維;此外,還有“田忌賽馬”“雞兔同籠”等故事,里面蘊含的都是一個個數學知識和數學道理,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課堂導入,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胃口”,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四、引用古人名人的詩詞,化平淡為傳奇
說明數學事物時,引用古人、名人的詩詞,不僅使講解變得形象生動,而且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更賦予知識傳奇色彩,讓學生感嘆古人才智的同時,體驗超凡力量,穿越古今,感受智慧與美的熏陶。比如,在講解例題:如果? ? ? ? ? ? =0,那么a的數值為___( A.±4? B.4? C.-4? D.以上全不對)。解這道題的關鍵點就是要讓分子為零,則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分式中分母的值不等于零;(2)分子的值等于零。于是,我引用了《弟子規(guī)》入則孝中的“親所惡,謹為去”作如下詮釋:例中的分母就如雙親,分母不能等于-2,所以分子為零的a的值±2就應該“謹為去”剩下2這一結果。多么形象的例子??!學生在記住知識點的同時又得到了“孝道”的熏陶。在對(a±b)2+4ab或(p-4)(p+4)+3p此類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時,為引導學生先對括號進行運算展開,我形象地把過程稱作“欲擒故縱”。解數學題的思維應當是活躍的,一道題的解決方法可以有多樣的,要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夠更好地得出答案。例如,在教授學生用換元法來解題的時候,有很多學生會忘記將數字帶回到原始算式中,導致最后答案錯誤,這種錯誤可以稱之為“過河拆橋”。此時可以告誡學生做人要有始有終,不能過河拆橋。此外,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用一些具有詩情畫意的句子進行輔助教學,例如,當我與學生們共同探索對“a2-3a-b2-3b”這種類型的多項式進行因式分解的時候,需要先分組再分解,最后提取公因式。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簡單的詩句,既能夠描繪一個美麗的場景,又表達出了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挫折和解答出來后的輕松和愉悅。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學,既需要優(yōu)美、生動、易懂的話語,同時也需要教師的語調和語速的配合,做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適當的時候加上一些肢體動作和表情,能夠營造出更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教師吸引學生的“磁鐵”,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捷徑,是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前提。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生動形象語言來進行教學,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愛上數學。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申京哲.淺談教師語言的修養(yǎng)[M].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
[3]鄢月鈿.教師的語言藝術[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