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志愿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fā)展著,青年作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是志愿團隊發(fā)展壯大不可或缺的力量。學校是青年的聚集地,研究學校志愿組織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改正措施,對于提高青年學生志愿活動參與率,擴大志愿服務的影響力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知行合一”理念;高校;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服務作為一項崇高的社會事業(yè),近年來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自從我國共青團組織發(fā)起“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以其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吸引著廣大青年學生,青年學生逐漸成為志愿服務的主力軍,他們立足學校、面向社會,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向上”的志愿精神。
青年學生們在參與志愿服務工作時,深入社會親身感受,為促進社會繁榮昌盛盡到自己應有的義務與責任,青年學生通過自身的行動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志愿服務工作中,無處不體現著青年學生的精神風貌,無處不傳播著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在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過程中,青年學生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完善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通過志愿服務的過程為未來進入社會,適應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一、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導青年學生志愿服務工作
志愿服務理念對志愿服務工作有著絕對的引導作用,是志愿者順利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要前提。只有在把握一個正確的理念的基礎上,才能讓大學生在進行志愿活動的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爸泻弦弧笔敲鞔枷爰彝蹶柮鞯谝淮翁岢龅乃枷?,知代表的是良知、認知,行即代表的是實踐,“知行合一”傳達的意思便是思想認識與實際行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充分利用“知行合一”的理念研究整理出適合青年學生時間、精力、興趣各方面的志愿服務項目和進行方案,建立起合理、實用的志愿服務體系,并且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均衡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各方面需求。應用“知行合一”理念建立完整的青年志愿服務體系,可以多方面豐富志愿服務的內容,拓寬志愿服務的領域,對于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推進志愿服務不斷發(fā)展十分有利,同時可以大程度的提高青年志愿者質量。
二、當前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綜述
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志愿服務事業(yè)也隨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青年志愿服務的類型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青年學生自身特點,不斷豐富與完善。系統、規(guī)范、科學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隨著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青年學生已然成為志愿服務隊伍中的主力軍,青年志愿服務對社會的影響無處不在,同時也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實踐證明,以青年學生為主力的志愿者服務工作在全國各地高校中蓬勃發(fā)展起來。多種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對青年自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青年學生普遍存在對志愿者服務內容缺少深度了解;志愿者服務水平不高,缺少專業(yè)培訓;參加志愿者服務時間比較集中,志愿者服務難以持續(xù)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且實踐活動開展實效性不足,深度不夠缺乏創(chuàng)新等問題。因此青年志愿者服務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目前青年志愿服務制度并不完善,志愿者思想意識形態(tài)也存在許多問題,就此現象,我校開展了以我校全體學生為對象的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問卷調查。調查范圍覆蓋學校25個專業(yè)、大一至大五五個年級的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2200份,揭示了我校志愿服務行動的基本狀況、對制定有效的完善對策至關重要。
三、青年志愿服務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志愿服務的參與人員不集中,有的同學缺少志愿活動開展的通知
同學們大多數通過學校團委、學生會、志愿服務團來了解志愿服務,作為服務于同學們的學生組織,學生會、社團等組織有義務與責任為同學們提供志愿服務的渠道與途徑。但是通知的方式較分散,許多同學只通過自己熟知的組織了解活動詳情。
(二)缺少統一的管理制度,社會經驗缺乏的同學群體擔心受到傷害
志愿者隊伍往往是臨時成立的,缺少經驗豐富的專業(yè)的領導者,人員來源廣泛,對活動與團隊的熟悉程度不一、標準不一,往往在出現問題時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社會人員交談時,同學們會因為經驗不足而被用心不良的不法分子利用,受到傷害。
(三)志愿組織管理機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弊端
青年學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務活動中的主力軍,志愿組織的管理制度直接決定著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情況和得到的成效。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志愿管理制度存在著形式傳統的弊端,沒有做到與時俱進,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追求在不斷變更著,所以志愿活動管理制度也十分有必要吐故納新,當代青年有著自我意識強烈、有一定逆反心理、個性鮮明等特點,傳統的志愿組織管理制度只會不斷打擊青年志愿者的興趣與積極性,長期以往將會使青年志愿者的參與率不斷降低。
(四)參與志愿活動人員素質不一,團隊合作達不到高度體現
我國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種狀況是志愿服務人員報名后很快上崗工作,并沒有完成正規(guī)系統的崗前培訓,許多人員上崗后對工作內容甚至沒有詳細的了解,由此可造成活動過程失誤頻繁,志愿服務人員信心不足,活動服務對象不滿足等不好影響。
(五)大學生志愿服務內容與對象存在局限性
大學生因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可方便順利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較少,而且大學生一般進行的志愿服務所針對的對象都是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面對對象較為局限,無法滿足更多社會成員的合理需求,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領域有限制,同時也降低了服務效率。
(六)活動參與人員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家庭,活動資金來源困難,活動反饋較少
作為沒有經濟收入的學生,同學們參加活動時經常需要自己出資舉辦活動。這對于參與同學們來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參與活動。
四、解決青年志愿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的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成立志愿隊伍
例如成立相關的志愿團隊,定期組織志愿活動,向同學們介紹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時間、注意事項等。成立志愿組織不僅對活動的宣傳起著積極作用,同時,讓更多的同學有著使命感,督促其自身多次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在宣傳時,志愿組織也可以結合信息化,利用官方公眾號等進行網絡的宣傳、科普,在簡短的時間內,讓更多同學了解并走進志愿服務活動。
(二)健全志愿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三屆三中全會精神,鼓勵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共青團中央對2006年頒行的《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進行了一系列修訂。學校學院應參照管理辦法,完善體制,對志愿者們進行科學管理。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向上”的志愿精神,推動志愿服務項目化運作、社會化動員、制度化發(fā)展,全方位深化青年志愿者行動。同時,面對同學們社會經驗缺乏的問題,指導老師在帶隊過程中應給予充分的幫助。志愿組織可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相關管理辦法,同時加強自身的法律意識。而整體上的政策支持、法律保護同樣也是提高青年學生志愿服務參與率,保障志愿服務進行的重要一環(huán)。熊麗娟在《基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的成長研究》就曾指出“政策的導向很重要,它是促進大學生養(yǎng)成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等社會道德責任的有力推手。”
(三)完善志愿組織管理機制,適應時代發(fā)展潮流
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志愿組織的管理機制不贊成,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完善組織管理體系,明確組織執(zhí)行的“知行合一”的理念,組織進行志愿者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志愿者志愿服務能力全方面提高志愿者能力,逐步完善組織管理體系。
(四)加強培訓教育,提高自身建設
上崗前的培訓可以讓青年學生對志愿行動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和準確,對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實際中,志愿組織應大力宣傳志愿者和志愿行動無私奉獻的特征,教育志愿者準確把握志愿精神的內涵。許多同學在活動中只看到了活動開展時的宣傳及過程,并沒有在活動結束后進行自我思考忽略了活動教育的深遠影響,由此許多活動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志愿服務對社會精神文明的推動作用。所以,加強志愿者的自我建設,進行自我總結強調精神文明的進步也是志愿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豐富志愿服務內容與對象
志愿組織應出臺合理措施,對青年志愿者進行的志愿服務內容進行進一步的豐富,促使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找到樂趣,提升能力,同時將志愿服務對象面向更多群體,不僅僅局限在弱勢群體中,讓志愿者在進行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人群,收獲到更加豐富的體驗。
(六)提供基礎經費,完善激勵機制
參考西方發(fā)達國家,志愿者組織的資金來源較穩(wěn)定。在《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吳信蕾就指出“以美國為例,志愿者的行動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是捐助和遺贈,其中90%左右的資金是經常性的慈善福利基金”。所以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fā)通過多方渠道獲得活動的必需資金,政府、學校、社會愛心人士都是我們的有力支持。我國的志愿服務“重精神動員,輕物質獎勵”,所以精神上的激勵也是起著一定的作用,通過給予優(yōu)秀表彰、個人分享、加大活動的可選擇性等方式,提高參與者的社會價值感與歸屬榮譽感,激勵其對中國志愿服務更為持久且有影響力,保持大學生的熱情沖勁與自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鼻嗄陮W生應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去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自身的專業(yè)知識投入到志愿服務工作中,切實實現自身的價值。作為青年一代的大學生們有理想有抱負有信念,方能夠實現中華民偉大的復興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新一代人的意識形態(tài),青年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造福更多的人,不斷地為國家和民族服務,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 《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編寫組.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人民出版社,2014(01).
[2] 共青團中央.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06-29.
[3] 中國法制出版社.志愿服務條例[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09).
[4] 關于支持和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意見[EB/OL].新華社,2016-07-11.
[5] 阮俊華.知行合一·實踐報國:大學生從社會實踐走向成功[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0-01.
[6]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C].2019-04-30.
[7] 董平.王陽明哲學的實踐本質—以“知行合一”為中心[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1).
[8] 陳新亮,王英,肖立新.青年志愿者行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3-05.
[9] 韓小平.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2-05-27.
[10] 林玲伊.論非營利組織志愿者激勵機制[D].寧波大學,2015-07-01.
[11] 李春成,劉銳,何宗亮.羅敏高校團組織依托網絡新媒體引導當代青年發(fā)展[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01.
[12] 李媛媛.大學生志愿服務發(fā)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04-01.
[13] 劉雨青.共青團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完善研究[D].南昌大學,2015-05-01.
[14] 熊麗娟.基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的道德成長研究[D].南昌大學,2011-12-06.
[15] 吳信蕾.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06-30.
作者簡介:生陽(1982.12- ),女,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沈陽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制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