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飛
摘 要:生活是學習知識的源泉,我們的生活與空間、時間、數、量、形等息息相關,生活中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將小學數學生活化。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趣味:培養(yǎng):能力
一、讓學生感知數學的趣味
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知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感受到數學的用處。比如小學低年級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鐘表,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知道時間的用途,養(yǎng)成守時、珍惜時間的好習慣。又如,在分發(fā)作業(yè)時,讓學生進行分配,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計算。
二、讓數學從學生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中展開
公園、動物園的花草樹木、各種動物,玩具物品、設施,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馬路上鏻次櫛比的建筑等,這些學生常見的生活環(huán)境,都是教學數學的好材料,充分利用這些環(huán)境展開教學,就能有效的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比如,孩子對秋天的落葉非常感興趣,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討論、思考想出了用幾何圖形在樹上貼標記來區(qū)分落葉的和非落葉樹的方法;在分組實地探索中,又通過個人觀察、小組合作交流、集體分享等形式積累了計數、分類、方位等數學經驗。在進行隊列操練時,根據男生、女生或個子的高低,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觀察所處的位置,從而對學生生行分類、排序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在回家時統計自己周圍的門牌號碼,從而讓學生認識各種物體所處的位置,認識方位,“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后面”等,同時也使學生對數字的排序或大小有了一定的認識。
三、要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客觀存在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這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教學過程中,應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計算法則,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
四、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要聯系生活實際,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的習慣,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例如,五年級數學教學中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本節(jié)內容是小學生從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過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的學生看著有點難,和以前學習的不一樣,開始有點失去興趣了。在教學本節(jié)時,要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了這部分內容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我們時常見到這些物體。讓學生通過自己從生活中拿出一些這樣的物體,讓他們自己去感知,意識到沒有這些物體是不行的,在生活中不僅有平面圖形,立體圖形也是生活中常見到的。
例如:我校低年級教師在教學“元、角‘分”時,她設計在課堂上學“生活劇”:教師讓一名學生到“商店”買4支鉛筆,“售貨員”告訴他一支鉛筆3角2分錢,學生拿出2元錢,讓“售貨員”準確地找給零錢。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認識,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計算。又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有位教師是這樣進行的,她先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課前準備的圓,根據自己的理解,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明白什么是圓的周長,再讓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測量圓的周長。多數同學都能用“圍”“滾”的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有的還創(chuàng)造性地把圓折成四等份,先量出1/4圓的弧長再乘4。然后,教師示范用動繩系小球,形成一個圓,并提問:“同學們能用剛才的方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嗎?”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發(fā)現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從而得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掌握新知的過程中,手、眼、耳、口、腦等各種感官協同參與活動,不僅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培養(yǎng)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做中學”“學數學”
“做中學”就是讓學生多進行一些實踐課的鍛煉,實驗課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實現進行發(fā)問、討論、引導學生鍛煉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去發(fā)展并表述真實的世界。在實現這一教學時,要遵循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某一現象,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并進行實驗;在整個活動中間讓孩子及時表達自己對現象的觀察、提出假設,得出結論并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在一個主題下,教師充分尊重并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把活動分為若干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這些活動是教學設計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六、學以致用,注重課后延伸
我們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問題解決”與數學教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小學生通過課堂練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些實際問題都是通過數學方法來解決的。只的把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達到內化。如我在教學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讓學生聯系房屋的裝修,測量自己家的廚房、衛(wèi)生間,算出需要多少地磚、瓷磚。又如,學習“比和比例”后,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通過測量計算國旗旗桿的高。每單元的知識學完后,我還組織學生說說本單元所學知識與我們生活中哪些問題有關,興些例子來說明,使學生趕在體會到數學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數學知識向課外延伸,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要走生活道路是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在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踐中,使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得到真正的提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讓我們的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社會化。
參考文獻
[1]《教師》、《當代教育》、《小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