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琬 楊程程 張迪妮 李學軍 張文山
摘 要:國內的兒童場所逐漸豐富,兒童教育環(huán)境逐步合理化,中小學校園活動空間的建立逐步功能化,但基于特殊兒童障礙特征所建設的場所較少。為此提出特殊兒童教育活動空間色彩心理引導研究,結合設計實踐研究,闡述如何有效的建立空間與特殊兒童的溝通,更好的引導特殊兒童去熟悉空間、減弱對陌生空間的抵觸,科學的建立兩者的溝通方式。
關鍵詞:特殊兒童;心理引導;障礙特征
我國特殊教育空間主要為特殊教育學校,根據(jù)《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建標156-2011)》以及對部分特殊教育學校的調研,發(fā)現(xiàn)我國特殊教育的建設主要注重建設規(guī)模、布局、校園規(guī)劃等方面內容。對特殊教育室內空間色彩的研究成果較少,通過運用色彩的心理感受、色彩的感官體驗等心理引導的方式,從藝術的角度對特殊教育室內空間色彩進行設置研究,以此對特殊兒童進行潛移默化的心理引導、心理治愈。
一、調研與分析
在北京和張家口選擇了兩個有代表性的、空間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地方進行調研,一處為北京市海淀區(qū)特殊教育學校,一處為張家口市特殊教育學校。對特殊兒童的行為進行觀察與分析。
(一)視障兒童行為運動與空間的聯(lián)系
經過觀察后發(fā)現(xiàn),視障兒童在行為運動中多通過聽覺、震動覺為依據(jù)的感覺補償進行行為運動,在經過反復記憶的熟悉感較強的區(qū)域才減弱了對周邊人的依賴,產生以經驗為主的目標行為運動,且多運用輔助工具。多運用視覺刺激與觸覺相結合的代償行為進行操作與辨識,且色彩純明度較高的物品易引起低視力障礙兒童的視覺刺激與注意。設計應提供給視力障礙兒童與空間之間的連貫的連接方式、出發(fā)點以及結束點,一定程度促進兒童對空間的可信賴感與熟悉度,使視力障礙兒童增強與空間的經常性互動,從而增加主導性較強的自主的行為。
(二)智障兒童行為運動與空間認知
智障兒童因知覺能力不足、發(fā)展性障礙造成了理解速度緩慢、識別度低、恒常性不穩(wěn)定的障礙特性。且對于自身有強烈意愿的事件有著相對于其他事件的較大專注度,但這種專注度的恒常性卻極具不穩(wěn)定性??臻g認知能力較差,在左、右、上、下等空間關系認知能力較弱。在經過色彩的設置引導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可以建立空間地標知識,但對于整體空間的建構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難。設計中要針對智力障礙兒童對知覺的反應慢,識別度低、恒常性較差的障礙特性進行設計,在其空間中的功能區(qū)域或器具等位置設置識別度較高的色彩進行提示。因智力障礙兒童的知覺容量小,不能同時記憶太多的信息,所以在智力障礙兒童日常使用較多的區(qū)域進行較為醒目的空間指引,如所在走廊中班級的位置、衛(wèi)生間的位置。設計中要針對智力障礙兒童對知覺的反應慢,識別度低、恒常性較差的障礙特性進行設計,在其空間中的功能區(qū)域或器具等位置設置識別度較高的色彩進行提示。
(三)聽障兒童行為運動與空間引導
聽力障礙兒童在識別空間位置時有著極強的目標性,在其熟悉的環(huán)境中,可以依照記憶直接到達其所需的空間,且對周邊的干擾元素置之不理。因此聽障兒童在空間中除視力無影響外,在聲音、方向等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一的障礙。設計中針對聽力障礙兒童對空間的認知局限性,在設計上盡量運用色彩將空間連為一體,通過色彩的層次感對空間進行區(qū)分與引導,以視覺的直接引導性與環(huán)境的色彩氛圍減弱空間的陌生感,增強兒童對空間的信任感??紤]到聽力障礙兒童的障礙局限性,建立多渠道感知空間的方式,如通過摩擦力、紋理、光滑度、冷暖等的知覺感受對空間的功能變化做出相應的設置。
二、色彩測試
因特殊兒童的障礙性,無法客觀與外界順利交流、無法直觀判定其色彩喜好,所以運用實驗測試打破兒童的封閉組織,以獲得直觀的資料成果。
(一)色彩測試準備
實驗人群主要為聽力障礙兒童、智力障礙兒童。視力障礙因其特性并未列入實驗人群中。以特殊兒童在繪畫課堂的表現(xiàn)為依據(jù)進行,分為色彩挑選、自由涂鴉、色彩更換三個階段。根據(jù)兒童在無任何提示的情況下進行蠟筆挑選來了解兒童的色彩喜好。根據(jù)在涂鴉過程中色彩的使用率來了解兒童的色彩熟悉度。并根據(jù)色彩更換后兒童的情緒變化來了解兒童對色彩的接受度。
(二)色彩測試結果與分析
測試人數(shù)為176人,4人一組,分為44組。根據(jù)對兒童障礙特征的調研與色彩測試分析結果可知,智障兒童反復的色彩為紅、橙、黃、藍;聽障兒童反復的色彩為黑、藍、黃、綠;視障兒童則主要依靠觸覺與振動覺進行行為運動。在得到此分析結果后,以所得色彩作為設計主要參與色彩,以色彩心理為配色依據(jù)進行空間色彩運用。
三、實際運用
(一)不同障礙兒童學習區(qū)域色彩運用
在色彩的選擇上,視力障礙兒童教室主要運用明度較高無色相的白色作為空間的主色調,以避免色彩居多對低視力兒童造成的視覺干擾。課桌使用具有較高觸覺感受的木頭材質。在黑板邊框位置采用明純度較高的紅色,以起到對輕度視障礙兒童的警示、注意吸引的心理暗示作用。在課桌兩側增設扶手,為視障礙兒童提供行為指引,建立從觸覺出發(fā)的信息獲取渠道。
聽障兒童運用測試所得黃色系進行設計,對主要視線的集中點黑板區(qū)的墻壁進行淺黃色色彩設置,在色彩心理學中,暖色系黃色能夠快速抓住人的注意力,并具有持續(xù)的關注度。并在各個課桌設置色彩提示器和震動模式,教師可根據(jù)事先規(guī)定好的色彩提示意義,對全體或部分兒童進行課堂提示。
智障教室使用智障礙兒童測試中使用較為頻繁的是紅橙兩色,因紅橙兩色明度較高,不適宜大面積出現(xiàn)在空間中,所以主色調采用對紅橙色進行弱化后出現(xiàn)的同色系粉色進行。在色彩心理分析中,粉色以其自身固有的“可愛”印象,為人們帶來撫慰與平和。在感官體驗上,粉色給人溫暖的力量感。在生理體驗上,粉色可以使緊繃的神經緩和下來。運用色彩的明暗差別對墻壁進行上下分區(qū),深色區(qū)可運用日常信息展示、或粘貼兒童信息等區(qū)域。淺色則作為空間主色調出現(xiàn);對每個座椅、儲物柜格進行色彩區(qū)分,確保在日常的潛移默化中色彩能夠作為引導兒童的媒介發(fā)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在休息區(qū)運用淡黃色座椅、分散區(qū)運用藍色來與主色調粉色進行呼應,營造一種溫暖、明亮的空間環(huán)境。
(二)行動空間的色彩引導
大廳在整體建筑中作為最主要的公共導向空間,對大廳的地面、墻面、屋頂進行同步色彩引導,色彩的運用方式主要為地面色彩條連接著對應的色彩走廊;不同的色彩條分別引導著不同的空間方向。針對空間障礙的人群設置地面盲道指引;兩側設置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扶手對部分障礙兒童進行輔導引導,輔助符合人體學的扶手對部分障礙兒童進行輔助與引導,扶手呈無間斷形式,為特殊兒童提供流線式不間斷的行為輔助。
走廊作為建筑物的交通空間,水平連接著多個功能空間。而多個功能空間如何進行區(qū)別與識別,一直是特殊兒童面臨的一大障礙,也是決定特殊兒童能否具備獨立識別空間的至觀點。針對這一現(xiàn)況,將功能空間與走廊色彩進行呼應與關聯(lián),使空間內外形成連貫。以內外的色彩連接方式來減少特殊兒童的空間識別障礙感。如圖1所示。
所有樓層的色彩運用主要從該樓層使用人群的色彩測試結果中,選擇符合色彩心理學的色彩為主要色調,使兒童在自身對色彩較為舒適的范圍內,通過地面、天花、教室門等多個角度最大限度的增強空間的視覺識別性,從而建立與空間的聯(lián)系。色彩變化主要依據(jù)引導系色譜中漸變引導式進行設置,通過色彩的色相、明純度從強到弱的漸變來引導兒童逐步接受與識別色彩,逐步達到識別空間、減弱行為障礙的效果。
樓梯間作為連接建筑物內部空間的關鍵功能要素,有著至關重要的指向引導作用。對樓梯的立面、橫面兩側進行色彩漸變,以及樓梯間部分墻壁進行色彩設計,結合數(shù)字樓層提示,以達到色彩的指向作用。每兩層之間的色彩遵循相對應兩層走廊的色彩進行過渡漸變,以起到以樓梯間色彩連接樓層、以樓層走廊色彩呼應各功能空間、以各功能空間內部色彩作用于兒童,從而建立兒童與空間之間的直接溝通。最后運用雙扶手樓梯滿足兒童的障礙需求。
四、結語
通過該研究力求為特殊兒童營造一個科學的、溫暖的教學環(huán)境。期盼著社會各界能夠提高對特殊兒童這一群體的關注,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為特殊人群建造合理化、人性化的提示設計,使特殊障礙人群能夠融入社會,實現(xiàn)與社會的無障礙溝通。
參考文獻
[1]馮顯靜.幼兒室內空間色彩運用研究[J].正德學院學報,2018(02):18-21.
[2] 周麗蕓.兒童心理行為學與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營造設計[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03):47-48.
[3] 卿三靜.室內色彩設計與人的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2017(15):215-215.
基金項目:文章為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18-ZD016。
作者簡介:王琬(1977- ),女,漢族,天津東郊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環(huán)境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