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葉
【摘要】? 新課程改革在我國小學教育中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語文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存在著普遍的問題,教師過于追求教學形式上的豐富絢爛,實際的語文教學課堂卻華而不實,缺少豐富的人文精神,使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陷入了誤區(qū),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即是對真、善、美的追求,語文教師應該追求科學藝術的教學境界,引導學生感受人性之美,提高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小學生整體的人文素養(yǎng)。本文對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真、善、美的重要意義進行了討論,提出了“問”出語文課堂真善美的探索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教學 真善美 人文 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047-01
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任務也發(fā)生了全新的改變,教師不僅要注重將豐富的語文知識教授給學生,還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整體的人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小學生的閱歷較少,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個性差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和感受“真、善、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培養(yǎng)起明辨是非的能力,成為情感真摯、內心善良、道德高尚的人。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真、善、美的重要意義
(一)真摯的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感受生活,感知生活的內涵、體會真摯的情感,這一過程中,語文教材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素材依據,其中間接的反映了人類的情感和現實生活。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善,需要語文教師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充分觀察和體會生活本色,感悟教材文本中的特定情境和真摯情感,例如詩詞中的真摯友情、雄心壯志、憂國之心等,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由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和感受文章內的情感,體會生活的真諦和真情實感,激發(fā)學生的內心感悟,形成對待世界和他人的積極態(tài)度、珍惜生活。
(二)人性的善良
語文教學課堂上融入“善”,是對人性本真的探尋,是作為人的根本核心所在,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引導學生尋找人性的善良,教師對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精心的設計,讓學生尋找和發(fā)現語言中蘊含著的人性之善,感受語文學習素材中心存善意的人無處不在,強化人類善良的意念和意識,讓學生學會寬容、以善待人,幫助學生形成善良的本真人性觀念,并且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全面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個人涵養(yǎng)。
(三)人性道德之美
語文教學課堂中,讓學生學會辨識真正的美、感受真正的美,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而小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對于美的感受各有不同,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強化本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人性道德的真諦,感悟祖國的山河壯麗之美,人性之美,學會正確的追求美、并且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去創(chuàng)造美。例如,主動幫助身邊有困難的人,這就是一種助人為樂之美,語文教師不僅注重教授學生語文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分辨真正的美,成為品德高尚、善意在懷、情感真摯的人,擁有內在的善良和內在的美。
二、“問”出語文課堂真善美的探索策略
(一)挖掘文本
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真善美意識,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借助教材文本內容來引導學生,語文教材內容中有很多的“未定點”和“意義空白”,教師應將其中的語言空白和內容空白充分挖掘出來,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填補文本中的空白,借助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擴展。例如,在教材內容《烏鴉喝水》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文章內容講述完成后,小烏鴉喝到了水,此處就是一個意義空白,教師可向學生提問,“烏鴉喝水的這個辦法你覺得好嗎?”、“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應該怎么辦?”,通過以上問題引導學生感受烏鴉所處的環(huán)境和心理變化,體會文章的內涵,探索其中的深刻情感。
(二)引導想象
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一定非要做到面面俱到,可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留下一些內容,創(chuàng)建出暫時性的知識空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感悟文章中的知識深意,體會其中涉及到的人文情感。例如在學習詩詞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可通過詩詞中描寫到的情景,向學生提問,詩中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活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個人情感,引導學生用口頭語言來表達對詩詞中畫面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想象思維,感受文本中的藝術和人性的真善美。
(三)設計問題
語文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借助有效的問題設計,激發(fā)學生思考,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形成,根據不同的文章內容來設計幾個問題,在學生閱讀文章之前即產生對文本內容的探究欲望,帶著問題進入閱讀環(huán)節(jié),不僅使閱讀學習的目標更明確,還能夠讓學生在一邊讀、一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大提高閱讀興趣,強化閱讀和學習的能力,深入感受文章內容中的內涵、人文情感等,感受語文素材中的真善美。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教育中,語文學科作為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解讀學生心靈的學科,借助語文教材內的課文內容,加強學生的內心體驗與感受,豐富語文教學課堂,使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成為有美景欣賞、有情感生活、有心智活動的高質量課堂,堅持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真、善、美”,引導學生借助朗讀、感悟等方式,實現移情、益趣,引導學生感受語文天地中的鮮活生動和神奇奧妙,提高人文素養(yǎng),為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劉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真”“善”“美”[J].中國教育學刊,2019(03):105.
[2]羅勇.語文教育應探求真善美融合的新理念[J].文教資料,2019(07):29-30.
[3]曹錦羽.真、善、美——語文朗讀教學三境界[J].小學教學研究,2019(05):52-53.
[4]馬妍.美學視野下“大語文”教育的真善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