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花
【摘 要】德育是學校實現(xiàn)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但是受到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的影響,學校德育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質量有待提升。本文對小學德育課程開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針對如何實現(xiàn)小學德育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提出建議。
【關鍵詞】 小學 德育課程 學習心理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尚未成型,極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德育課程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一般稱為“品德與社會課”。浙江省教育廳規(guī)定小學階段每周要開足兩節(jié)課。有些學校除了每周開足“品德與社會”兩節(jié)課外,每周還會利用周一至周五某一天的中午開設一節(jié)長達15分鐘的德育短課。班主任也會在每周的一節(jié)班隊課上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這樣以來,老師幾乎每天都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教育。
但是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學校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教育學生,但是我們當代的有些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卻不盡如意。令家長和老師為之頭痛、發(fā)愁。所以學校需要結合學生在德育課程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學生實際發(fā)展水平,針對性的做出學校德育教育的轉變。
二、小學德育課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影響因素分析
(一)學生在德育課程中的學習心理分析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雙邊互動活動,教師在發(fā)揮引導作用的同時,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xiàn)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針對小學生德育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與心理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心理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第一點,認為德育課程可有可無,缺乏對德育課程的正確認識。通過對小學中高段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53%的學生認為“品德與社會課”是“副科”;“喜歡”和“比較喜歡”品德與社會課的中學生只占 47%;認為此課與“實際聯(lián)系緊密”的比例僅有 38%。 從以上的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德育學習活動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知,尤其是小學高段的孩子他們認為當前自己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搞好文化課的學習成績,德育課程可以不需要開設,理由是學校每周開設的兩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有些班級出現(xiàn)被主科語文、數(shù)學老師偶爾或經(jīng)常霸占著,尤其六年級第二學期學生面臨著全區(qū)語文、數(shù)學統(tǒng)考的原因,占課情況最為嚴重。第二點,在德育課堂活動中有些同學在課堂活動中也表現(xiàn)的不夠積極,這時教師的要求十分寬松,對這部分學生往往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不予搭理。這就無形之中慢慢的導致很多學生去效仿,長期以往無法在班級中形成一個積極、正確的德育學習氛圍。
(二)德育課程中學生學習心理影響因素的分析
對中小學生學習心理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心理的影響因素主要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學生自身和群體因素的影響。學生對德育學習正確認識的缺失,缺乏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同一個班集體中的學生很容易受到自己周圍同伴的影響,逐漸形成一種錯誤的德育學習觀念。其次,是來整體教育背景的影響,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對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積極變革和進步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學生面臨著學業(yè)、考試以及升學等各種負擔,進而造成了學生德育觀念重要性的弱化。再次,德育教育工作者內容的組織與方法的選擇,都會對學生的學習帶來影響,很多教師把德育課程局限于純粹理論的講解上,這必然會導致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丟失。最后,學生這一心理還會受到來自家長方面的因素影響,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逐漸被賦予了功利性的色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觀念,家長更加關注學生的課業(yè)成績,對道德品質的發(fā)展關心相對較少。
通過對中小學生德育學習心理與影響因素的調查,了解到當前中小學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需要調整教育觀念,積極尋找相應的解決策略,促進中小學德育課程的高質量開展,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個健康發(fā)展的、符合素質教育背景下社會所需要的身心和諧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三、如何實現(xiàn)高質量中小學德育課程的開展
(一)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對育人模式的新思考
在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教師固定的德育課程模式以及教師自身對教學積極性的缺乏是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新課改背景之下,作為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自身所承擔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重視對育人模式的思考與探索工作,可以通過與教師集體備課、校外觀摩學習等多種培訓活動來實現(xiàn)教育能力的提高,獲得德育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的靈感。同時,根據(jù)學生的反應,由于德育教育的過度理論化造成了他們對德育課程積極性的降低,作為教師需要意識到德育教育不應只是停留在理論學習方面,道德行為的形成才是衡量學生學習結果與基本道德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教師需要將理論和時間有機結合在一起,既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下探究,也可以通過課外活動帶領學生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在為留守兒童以及敬老院老人送溫暖的活動中,深化對德育知識的理解,豐富深刻得到情感體驗,最終將這些內容的學習真正轉化為自身內在所具備的品質。
(二)凸顯學科育人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除了專門的德育活動之外,德育活動還貫穿于其他基本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在其他學科的課堂學習中有意的進行道德教育知識的滲透,讓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實現(xiàn)自身品德與素質修養(yǎng)的提升。這就需要發(fā)揮學校內部教師的教育合力,做好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協(xié)調工作,轉變各科教師的理念,能夠主動的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基本職責。讓學生處于一個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之中,得到經(jīng)常性、制度化的德育教育,促進學校德育的整體性,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最終發(fā)展成為一個身心核心的人。例如,并非德育教育只能通過專門的德育課堂來開展,在其他各個學科之中同樣可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呈現(xiàn)具有教育意義的歌曲,讓學生進行歌曲的鑒賞,為學生補充歌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內涵,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對良好情操的培養(yǎng),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拓展學生視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成長為一個身心和諧發(fā)展的人。
(三)班主任關注自身的專業(yè)化的成長,發(fā)揮教師的榜樣力量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核心和靈魂,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發(fā)育發(fā)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班主任工作是學校組織進行德育工作的重要而特殊的途徑班主任需要重視自身的專業(yè)化成長,抓住教育時機,發(fā)揮自身具備的教育機智,將德育教育巧妙地融合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之中,通過無聲的滲透來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逐漸發(fā)展。同時,班主任還需要重視自身道德品質的發(fā)展和提升,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榜樣。例如,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可謂德育教育中的典范,他準確抓住教育時機,以四塊糖果去表揚和鼓勵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自己反思自己在言行舉止上的錯誤。將先生這種尊重和欣賞學生的態(tài)度應用到班主任的教學管理之中,將大大降低德育教育的難度。同時,還需要做好班主任榜樣作用,隨手撿起走廊過道中的碎皮紙屑,與其他任課教師處理好人際關系,互相尊重,把教師良好的一言一行轉變?yōu)閷W生模仿的對象。除此之外,學校需要經(jīng)常組織班主任學習活動,為他們提供一個經(jīng)驗交流與互動的平臺,將每個月的第一周,定位班主任的集體學習周,在這一周的時間內,讓班主任們坐在一起,交流近期的學習和經(jīng)驗,相互啟發(fā)、共同制定下以階段的德育教育目標,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開展提供一個明確的發(fā)展方向。
(四)重視對班集體的建設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提出的“平行教育”理念,對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與促進意義,教師在組織開展班級德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雖然需要重視對學生個體的積極引導與培育,另一方面更需要重視對班集體整體的教育和引導,將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班級是學生生活與學習的主要環(huán)境與場所,班級的學習輿論以及自己同伴群體的學習表現(xiàn)和態(tài)度,都在無形之中對他們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基于此,教師在組織德育教學時,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將學生置于集體中進行教育,在進行課堂活動時,讓學生以集體為單位組織相關的游戲與比賽讓學生在和群體配合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都群體的重要力量,在群體積極配合的情緒中讓學生自身受到情緒上的感染,轉變傳統(tǒng)的學習觀念,愿意積極投入到班級德育學習活動之中。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團體比賽活動,拔河比賽是讓學生體驗到團隊力量的典型活動之一,在年級段范圍內組織拔河對抗比賽,每一個學生參與其中,為了班級的集體榮譽而拼盡全力,在參與的過程中感悟團體的力量,在成功中體驗集體活動帶來的喜悅,感受到集體的魅力,在失利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真正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將學生置身于這個大家庭中,認識到每一個個體微薄的力量能夠匯聚成巨大的力量與進步,樹立集體主義榮譽感,在以后的班級與生活學習中對自己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讓自己的進步,來帶動班級的整體發(fā)展與進步。
總結:學校通過德育教育來加強對中小學生積極正確的引導,為他們成長為一個身心和諧發(fā)展的人提供堅實的外在保障。但是應試教育的背景對學校教學活動產生深刻的影響,有些學校和教師往往更加看重智育教育,所以當前學校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通過積極德育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成為素質教育理念下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論課程作為審美經(jīng)驗——美學取向的課程理解[J]. 張良,靳玉樂. 課程.教材.教法. 2017(12)
[2]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審美元素微探[J]. 林愛花. 新教師. 2017(06)
[3] 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中小學品德教學“路徑”重塑——以初中思想品德為例[J]. 劉建德. 中小學德育.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