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閱讀也是我們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因此廣泛的閱讀興趣,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精準適宜的閱讀策略,深入分析、感悟的閱讀能力對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語言能力、培養(yǎng)塑造情感等至關重要。眾多教學實踐和國內外科研文獻報道都表明讓學生自主閱讀資料,讓學生經(jīng)歷由淺入深的四個閱讀階段進而逐漸內化知識、掌握知識遠遠超過由教師講解、灌輸知識的效果。因此“四讀代講”成為當前流行的、科學的小學閱讀方法,而品讀又是“四讀”的核心和價值所在,關乎學生的閱讀效果和情感體驗,本文將立足于“四讀代講”閱讀模式探析“品讀”的方法策略,力求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四讀代講? 品讀? 方法策略
【課題】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四讀代講”中“品讀”策略探究》(編號 GS[2018] GHB146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3-0088-02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四讀代講”中“品讀”的重要意義
(一)“品讀”能使學生真正走進材料之中,感受材料中美妙傳神的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备叨葟娬{閱讀尤其是深入品讀的重要性。初讀和精讀都是從整體布局和意義上理解文章,而品讀強調的不僅是讀,還有品,強調將品和讀有機結合,將閱讀、思考、品評相結合。在品讀環(huán)節(jié)學生會帶著情感、帶著問題去分析文章語句,揣摩布局構思,感受文章語言及其表達的特點。
(二)“品讀”能使學生獲得思維、情感的提升
閱讀有四個不同的層次,通過低層次的閱讀學生僅能獲得一些知識,能對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卻無法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思維的提升,無法扭轉學生錯誤的認知和價值觀念。而經(jīng)過品讀階段,學生不再是走馬觀花般粗略的閱讀,而是靜下心來細細的、認真研讀,靜靜思考、品味、感知、體悟,學生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多學科的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進而獲得思維、情感的發(fā)展。
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品讀”方法教學效果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教師本身沒有細讀文本,沒有敏銳的語感,抓不住可以品讀的訓練點。
品讀是高層次的閱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抽象度,因此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進行示范、指點、幫助、引導。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材料對小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訓練。
然而部分語文教師自身就沒有閱讀的習慣,也不會靜下心來細讀文本,長久以往教師缺乏敏銳的語感,抓不住品讀的訓練點。無法對學生的閱讀技巧進行有效的指導,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教師不能正確地處理“品”與“讀”的關系,課堂上老師分析講解多,學生閱讀感悟少。
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影響,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解文章內容,教師誤以為講解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能避免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然而這種認識是不對的,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是閱讀過程的實踐者,教師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并且要引導學生去品味、去感悟,讓學生將品評和閱讀相結合。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四讀代講”中“品讀”策略探究
語文是讀出來的。以讀為媒,以讀為本,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通過“品讀”的教學實驗,充分發(fā)揮閱讀的理解、體會、感悟功能和表現(xiàn)功能,讓學生把書讀懂、讀活、讀美。因此對品讀策略的探索和傳授將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效率,品讀策略也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重要策略。
(一)品讀不是枯燥的重復,而是結合文本材料背景、聯(lián)系時代特征進行的讀、思、悟的過程。
雖然在品讀過程中學生需要對重點語句、字詞進行反復的咀嚼、揣摩,但這并不意味著品讀就是麻木的、沒有變化的反復閱讀,真正的品讀是將針對性的讀,有提升、有變化的讀和聯(lián)系背景的思密切結合。
例如在閱讀小學語文教材《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如果沒有任何背景介紹或相關時代特點的講解,就直接讓學生品讀這篇人物傳記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什么特點,學生會無所適從,即便是認真讀了幾遍可能依然無法理解,他們無法理解魯迅看著受傷的拉車工為何表情嚴肅冰冷?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人為何愁容滿面,生活艱難……。這樣學生內心疑云重重,根本無法品讀其中的內涵、情感、人物精神等。
因此培養(yǎng)學生品讀能力需要引導學生將閱讀材料與作者、材料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聯(lián)系,讓學生追溯文本創(chuàng)作的大環(huán)境,這樣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品讀才可能沿著正確的方向順利的進行。
(二)品讀閱讀材料時需要先將材料按層次劃分進行理解,再前后連貫成整體。
品讀閱讀材料不像初讀般粗略,也不像精讀般逐字逐句,品讀時讀者已經(jīng)對閱讀內容有了整體的了解,此時讀者是帶著情感和問題來細細研讀、揣摩文章構思、意境等的。
因此此時學生沒必要從前到后一點點看下去,學生可以先將閱讀材料按結構層次進行劃分,將文本劃分為幾個部分,先梳理每一部分的主旨大意,然后一個部分一個部分進行閱讀、品鑒,最后再將每一個部分的品讀結果進行串聯(lián),完成整篇文章的系統(tǒng)品讀,這樣可以避免品讀的零碎性和斷層,也避免因文章過長小學生品讀到后面時忘記了前面的內容,這樣只要一提到某一部分的大意學生就能回憶起具體的內容和自己品讀的結果,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記憶。
(三)品讀閱讀材料時需要將品、讀、記相結合,并及時進行回顧、梳理。
品讀閱讀材料時學生不僅要注意認真的讀、細細的品,還要對自己閱讀的結果、品鑒的結果進行記錄,要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時的批注在相關材料旁邊,這樣便于及時回顧和總結梳理。
讀是在獲取信息,品是在處理、整合獲得的信息,而寫是在輸出信息,只有將讀、品、記三者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品讀效果,才能真實的展現(xiàn)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程度,這樣也便于學生及時檢查自己的品讀是否準確,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用四個層次的閱讀取代教師的講解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對學生的思維的形成、閱讀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情感的養(yǎng)成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是值得借鑒、采納的閱讀方法。而品讀是“四讀”的核心和精髓,在“四讀”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當前學校的品讀教學效果不佳,學校教師要注重傳授給學生對文章進行品讀的方法策略,讓學生更高效、更深入的閱讀。
參考文獻:
[1]李霞.初中語文“文本品讀”的有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3(83):36.
[2]藍翠英.以《壺口瀑布》為例[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1):99-101.
作者簡介:
段青敏(1980.09-),女,漢族,甘肅民勤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