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軒 王輔君 趙鑫 段晨宇
摘要:為提升博物館對兒童的興趣啟蒙的教育效果。通過對移動端應用市場中現存的博物館導覽類APP及兒童教育類APP進行分析整合,探討出目標APP的邏輯方向,研究出兒童參觀博物館的需求,推出符合其認知心理的界面設計方案,進一步搭建軟件體系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得到一款傳統博物館展出形式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分眾化設計產物。兒童是不可忽視的行動主體,該設計的實現可體現社會生活的人本關懷。
關鍵詞:森林博物館導覽;APP界面結構設計;兒童教育;博物館教育;面向兒;童交互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3-0046-03
引言
交互系統設計是博物館展出設計的重要方式,在信息技術的普及發(fā)展下,手機APP成為交互式展陳的主要載體;且博物館不僅作為保存展示藏品的機構,更作為有重要教育職能的機構而存在,對兒童的興趣啟蒙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以森林博物館為基點設計出一款適合兒童的博物館APP,更好地服務于兒童引導教育,成為博物館面臨的新課題。
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以森林為主題的博物館。其中既有3萬年的長背鰭燕鱘化石、非洲野生動物標本、也有原始人類生活相關的建筑、家具等。[1]在博物館的正常開放時間,常有學校組織的兒童成群結隊地來參觀。當前博物館內所用的導覽系統是人工講解的方式,即館內的講解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點帶領游客進行統一講解。
一、設計背景調研
(一)博物館現有導覽系統種類1.人工講解通常是游客通過講解員或導游的帶領講解下,對整個博物館進行
參觀和了解。其優(yōu)勢為講解員或導游可靈活回答游客隨時提出的問題,但缺點是當游客數量過多時,講解員無論從參觀速度還是問題解答方面都無法顧及每個人,不少游客會有信息接收不完整情況。再者,人工講解通常一次只提供一種語言的解說,運用不同語言的游客聽不懂解說內容。
2.租賃式自動語音講解器
這是當前眾多著名景點常用的一種導覽方式,如北京天壇公園、西安兵馬俑景區(qū)等,它在景區(qū)預置發(fā)射器,游客使用講解器即可收聽對應音頻內容。每一位游客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講解器,即可掌握自己的參觀節(jié)奏,通過可以選擇語種及重播功能解決了很多問題,這種方式的缺點是,由于是租賃式,所以游客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而且由于是感應式,容易出現故障,且要在定點租借和歸還。
3.手機APP
這是一種比較現代的博物館導覽系統,即游客自行下載手機APP后獲得館內的講解服務。如現已有的故宮博物院的“故宮展覽”整合了故宮博物院近幾年來推出的眾多精品展覽。國外部分博物館交互移動化上早有動作,例如盧浮宮的“盧浮宮HD”、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TheMet”等。這種方式解決了很多不方便的問題,除了結合講解器的優(yōu)點以外,它提供的是免費服務,且其依附載體為手機,十分方便。另外,還可以提供除講解以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答題、游戲等,讓游覽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二)兒童參觀博物館的行為習慣調研
目前兒童參觀博物館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自行參觀,二是由老師組織學生參觀,下文從兒童的參觀流程及行為習慣做優(yōu)劣分析:
1.自行參觀
由于兒童年齡尚小,處于發(fā)育期,行為及思考能力不完善,自行參觀博物館時一般由父母陪同,此種情況下兒童可以不受過多限制,掌握參觀的主動性,能夠花較長時間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展品,視覺上基本可以滿足兒童好奇心,但同時父母一般不具備相關展品的知識,為兒童做講解答疑時不夠準確甚至會產生誤導;在參觀過程中,父母基本能夠保證兒童安全問題,此種情況下,父母的空閑時間也決定了兒童的參觀時間,參觀結束后父母帶兒童離開,這種參觀方式自由度較大,但兒童對博物館展品信息接收不準確;
2.集體參觀
為開闊兒童視野,做課外知識補充,學校經常會組織兒童一起參觀學校附近博物館。這種情況下帶隊老師多數只起維持秩序作用,如果有講解員帶領,講解員會給予部分展品解說,也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對兒童隨時提出的問題做出解答,但人員較多時無法顧及到每個兒童,且在參觀過程中大家要保持隊列不可以隨意逗留,兒童無法有效地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在集體參觀過程中,基本可以保證每個兒童安全,但也不排除個別兒童因好奇等原因脫離隊伍甚至甚至發(fā)生危險,老師帶隊參觀結束后清點人數統一帶離,這種參觀方式信息接收較為準確,但兒童參觀展品的主動性較弱。
(三)小結
通過上文的背景調研,可以發(fā)現,兒童無論在哪種參觀方式下,都習慣于從視聽接收信息,且兒童們思考能力、反應速度等不統一,在琳瑯滿目的參觀環(huán)境下難以集中注意力,在展品的擺放上也可能形成兒童的視覺盲區(qū)。綜上來看,設計一款博物館導覽APP可從各方面優(yōu)化每位兒童的參觀體驗,更加貼合兒童的行為習慣。尤其可解決講解資源分配問題,用戶在展廳中可以對整個展館,甚至展品的衍生信息一目了然,減少被動聽取難以理解的困擾,大幅提升博物館的服務效率,優(yōu)化服務質量,增添觀展過程中的趣味性。APP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通過知識拓展及互動測試等功能讓兒童更有效地接觸森林知識,讓兒童以沉浸式的方式潛移默化地接受信息。從博物館的角度來看,通過對終端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可以掌握兒童群體特征與關注展品共性度,完善現有展品,補充APP上的相關信息完整度,更加貼近兒童需求。
二、面向兒童的森林博物館導覽系統APP設計
當前博物館導覽APP基本功能大致分為:環(huán)境引導、展覽內容信息、輔助功能。[2]當前博物館APP基本采用這三類功能的組合形式。環(huán)境引導即通過GPS精準定位等功能,提供各展品所在位置,為用戶合理規(guī)劃參展路線,起到指示引導作用。展覽內容信息即指APP載入大量藏品及其拓展信息,可通過圖片、文字說明或語音介紹對用戶進行講解補充。輔助功能即指除其余兩種使用功能添加的具有特色的,能夠提升用戶參展興趣的輔助性功能,一般通過增加游戲環(huán)節(jié)、服務功能、網絡咨詢提高該APP的下載量及使用率,盈利性質的APP可以擴大盈利范圍。
但現有的大部分APP局限在交互體驗較弱,界面過于單調,多數APP僅作為信息載體,我們需要從一些優(yōu)秀案例中總結學習其在與用戶交互方向的思路。例如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Augmenting;Masterpieces項目由阿姆斯特丹大學與荷蘭國立博物館合作,目的是構建并測試Augmenting;MasterpiecesAPP的功能。該項目通過研究用戶體驗及博物館本身社會背景等,將研究成果融入設計中,使用戶通過數字界面與藏品進行互動。[3]因此在APP設計時,要考慮受眾需求,結合博物館特定文化環(huán)境,賦予APP個性化的系統設計。
(一)交互方式規(guī)劃
本APP的目標用戶群為兒童,所以界面設計中顏色的使用極重要;較高明度、純度的色彩對兒童吸引力較強,也可以賦予界面活潑生動的風格,體現趣味性;色塊的布置也可以將界面整齊劃分,使兒童的交互更便捷舒適。文案的編輯需要通俗易懂;使兒童易于理解專有名詞;且語音配合講解可以使解決低齡兒童識字補全的問題,提高兒童參觀效率。層級架構要少且邏輯清晰;兒童身心尚未發(fā)育完整,思考問題的速度能力欠缺,APP的層級要相對少、易操作,層級轉化的引導要明晰。反饋要快捷生動;在加載和點擊時都需要一定的反饋,比如音效、動效,以集中兒童注意力。在啟動界面要加入一些故事、動畫角色的導入,一方面能抓住兒童的眼球,另一方面,引導性的角色穿插在層級中可以增強APP的統一性[4]。
(二)目標APP邏輯梳理圖,如圖1(三)APP界面及交互系統的設計1.色彩運用色彩信息對兒童有很大吸引力,界面設計中色彩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界面的美感特征。[5]對于兒童而言,使用清新鮮艷的顏色有利于獲得他們關注度,但鑒于手機的屏幕光感本身較強,要避免使用明度過高的色彩以保護兒童視力。綜合考慮后APP取用綠色作為主題色彩,具體顏色標準為:R:0G:204B:153,既映襯“森林”的主題,并且也不會過于刺激視覺。
2.字體設計
兒童已初步具備識字能力,且在語音配合講解下,兒童還可以進一步認字,所以展品信息文字亦不可缺少,考慮到兒童識字能力不完善,APP字體不宜復雜,可讀性要強,雖然一些字體形狀有趣生動,但大范圍使用會造成兒童閱讀障礙,本APP部分標題采用卡通字體,正文采用辨識容易的字體,既可以觸發(fā)兒童閱覽興趣又方便兒童順暢地進行大段文字瀏覽。
3.標識信息設計
兒童對有趣圖形十分感興趣,必須的標識和按鈕要清晰地傳遞信息,符號的裝飾性也極為重要。[6]APP各項標識設計風格統一,含義清晰易懂不繁瑣,運用多種色彩,載入多種有趣的動物圖形,并且設計了APP的“吉祥物”作為向導,從而使APP的界面更加具有趣味性,調動兒童使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排版設計
在APP的排版布局設計上,由于兒童操作有一定特殊性,APP布局排版時將各按鈕圖標間距拉開,方便兒童點擊;通過字體大小調整突出重點內容,留出文本周圍間隔,以便兒童注意力集中,更有效接受信息;本APP功能區(qū)劃分明確,分層指向清晰,可以給兒童較好的使用體驗。
5.交互設計
手勢交互方式:考慮到兒童思維習慣和動手操作能力有限,APP交互手勢設計的較為簡單,大部分為單擊標識進入下一層級;在使用時雙擊界面可以喚醒吉祥物作為向導;在主頁背景圖處,通過左右滑動查看實時推薦內容,在單頁閱覽時,通過上下滑動調節(jié)翻閱;在單元集合里采用瀑布流方式,向下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語音講解設計:參觀博物館時,視覺大部分時間被占用,所以聽覺成為講解傳播的最佳途徑。我們根據博物館的講解詞,對主要的展品進行了語音介紹,語音為女聲錄制,讓兒童感覺更加溫和親切,團隊成員將森林博物館的展品介紹轉換為對兒童有吸引力且易懂的語言,內容生動豐富,讓兒童有更好的使用體驗。
激勵反饋設計:對于兒童來說,有所激勵反饋是其學習的動力,好的激勵反饋設計可以提升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在APP設計中我們設置有隨機答題機制,對參觀結果進行檢驗并有獎勵,通過有獎答題的方式輔助兒童鞏固記憶,并可搜集后臺數據統計以完善APP設計,測試的內容為博物館中展品涉及的知識,兒童可以在參觀了解完以后進行小測試,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增加參展活動的趣味性。
6.高保真圖,如圖2(四)軟件體系結構設計1.設計模式采用經典的MVC設計模式,使得數據與前端分離,降低耦合
度,如圖3。2.邏輯視圖
圖4展示的為系統的邏輯視圖。用戶類是系統的核心,與系統中的幫助類、提示類、展品類直接相關。幫助類與提示類面向接口,方便后期對幫助與提示功能的完善,符合開閉原則。問題類是測試類成員之一,將問題與測試分開,便于對測試問題的修改,增加,刪除。測試類集成了評判功能,結果展示功能,對外只暴露方法,使得其更安全。展品采用集成方式展示,在預覽時不需要將展品所有信息全部加載,因此設計了此種類似于代理模式的模式。
3.開發(fā)視圖
圖5是系統的開發(fā)視圖[7]。第一層和第二層組成了一個領域無關的分布式基礎設施,貫穿于整個產品線中,并且與硬件平臺,操作系統或數據庫管理系統無關。第三層增加了面向兒童的森林博物館導覽APP的應用框架,形成了領域特定的軟件體系結構。第四層使用該框架建立一個功能平臺,第五層則依賴于產品特性,包含大部分用戶接口。
結論
博物館教育在兒童成長中不可或缺,有效地學習博物館內的知識,對兒童的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有所幫助。面向兒童的森林博物館導覽系統APP可以提高兒童參觀成效及趣味性,使兒童從博物館中汲取更全面的知識,從而完善博物館在兒童教育方面的作用。APP還能夠彌補森林博物館中的人工講解服務的漏洞問題,突破人工講解在時間、地點上的限制,一方面提高博物館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增強兒童參觀博物館的主動性。
此項目所推出的APP模式對其他景區(qū)或者博物館具有參考價值。講解APP是一個比傳統方式更具有優(yōu)勢的導覽方案,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兒童也多數配備智能手機,可以實現APP的下載及獨立使用。因此面向兒童的博物館導覽APP有望成為一個完整系統,載入各博物館數據可以為兒童提供線下參考,隨時收藏感興趣的展品并做拓展,提供給兒童最全最新的博物館數據,可以自主檢索決定參觀哪些博物館。
基金項目:東北林業(yè)大學大學生校級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資助201810225424。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中國(哈爾濱)森林博物[EB/OL].https://baike.so.com/doc/7876506-8150601.html
[2]孫曉曄.智能手機在博物館導覽工作中的應用與展望[D].吉林大學.
[3]王彥森.博物館內APP開發(fā)與應用研究[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v.2(S2):111-115.
[4]張芮.兒童教育類游戲卡通形象及界面設計初探[J].設計,2017(4).
[5]薛博璠.學齡兒童教育類APP設計特點分析[J].設計,2018,294(15):21-23.
[6]劉先.電子繪本趣味性設計對兒童學習興趣影響的研究[J].設計,2017(21):112-113.
[7]張友生.軟件體系結構原理、方法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