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衛(wèi)華
[摘要]語文教材在課文后設置了“資料袋”內(nèi)容,既有翔實豐富的文字形式,又有直觀可感的圖片形式。語文教師在解讀教材、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將其視為與教材文本一樣的有機素材,借助“資料袋”來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順其自然地介入“資料袋”,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要在亟待提升時運用“資料袋”,幫助學生攻克認知難點;要在認知斷層時運用“資料袋”,擴展學生的閱讀面;要在對比拓展時豐富“資料袋”,推進讀寫結合。
[關鍵詞]資料袋;順其自然;亟待提升;認知斷層;對比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04-0056-02
語文教材在課文后設置的“資料袋”,既有詳實豐富的文字形式,又有直觀可感的圖片形式,這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資料補充,而是與教材課文的統(tǒng)整,既能豐富學生的認知,又能為學生的深入解讀文本提供重要的資源。教師如何從不同角度運用好“資料袋”呢?
一、順其自然時介入“資料袋”,激發(fā)閱讀動力
在教學之初,如果教師能夠根據(jù)“資料袋”的內(nèi)容,在學生的認知基礎上把握“資料袋”的出示時機,就可以營造出靈動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的閱讀奠基。
比如,在教學《落花生》時,筆者就圍繞著“資料袋”進行了導入。首先,從著名作家的筆名談起,如周樹人的筆名叫魯迅、冰心是謝婉瑩的筆名,作家的筆名寄寓著自己的心愿和向往。隨后,介紹一位筆名叫“落華生”的作家,將其與植物“落花生”聯(lián)系起來,猜測其中的關系,并相機出示課后“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組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到:作家許地山之所以將自己的筆名定為“落華生”,就是為了銘記父親對自己的教誨和希望,就是要勉勵自己要學習落花生的優(yōu)秀品質(zhì)……最后,引導學生質(zhì)疑:落花生究竟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呢?許地山究竟要從落花生身上學習什么呢?順勢將學生的思維引入課文的朗讀中。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在教學伊始就引領學生從作者的筆名談起,娓娓道來,隨后運用“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和信息引領學生去閱讀文本,用“資料袋”中的重要信息豐盈學生的內(nèi)在認知意識,為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搭建了認知支點,達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二、亟待提升時運用“資料袋”。攻克認知難點
課后“資料袋”與課文內(nèi)容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一般來說分為三種形式: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事物的介紹、對文本主題內(nèi)容所做的補充、趣味性資源的匯總。如果運用得當,這些資料對于解構文本內(nèi)容、凸顯文本主題將有重要的支撐作用。這就需要教師緊抓教學契機,巧妙地利用“資料袋”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為一首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之作,其中對“綠”字的推敲與斟酌,更是成了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但要想體悟最后這個“綠”字所裹挾的豐富意境以及詩人的用意卻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資料袋”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聚焦詩中最后兩句,圈畫出描寫得最精妙的“綠”字,并說出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在學生簡單地描述看到的景象之后,教師則鼓勵他們嘗試運用替換詞語的方式,分別選擇“入、送、過、到”等動詞來代替“綠”字,從而讓學生在對比思維下感受到詩中“綠”字所帶來的鮮活畫面感。正是有了對比的支撐,學生語言描述出來的畫面更加真切而鮮明:看到一片盎然的春色,就能感受到一陣陣春風撲面而來。教師再借助課文后面的資料指導學生了解王安石斟酌這個“綠”字的經(jīng)歷,然后進行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來感受“綠”字,從而提升了學生對文字的斟酌提煉能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借助“資料袋”中的故事內(nèi)容,引領學生感受詩人“煉字”的思維過程,在閱讀材料中細品語言,慢揣情感,讓學生感受到了“綠”字所形成的鮮活畫面和勃發(fā)的春意,真正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三、認知斷層時運用“資料袋”,踐行擴展閱讀
“資料袋”設置價值絕不是信息資源的機械堆砌,而是為了在激蕩思維的過程中為教師之教、為學生之學服務。有部分“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看似與文本內(nèi)容聯(lián)系不緊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性補充,以達成與課后“資料袋”的融通與整合,為彰顯“資料袋”的服務價值奠定基礎。
如《草船借箭》一課后面的“資料袋”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信息不多,更多的是在介紹《三國演義》的知識,如作者的朝代信息、歷史背景和書中的主要人物。如何將這樣的資料與這篇課文的教學聯(lián)系起來呢?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積累了初步的感性認知,尤其是借助故事對原著中的主要人物有了一定了解。此時,教師就可以及時運用課后“資料袋”,將學生的認知思維從一篇課文朝著整本書的方向引領:《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眾多,不僅有課文中出現(xiàn)的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還有關羽、張飛、劉備等,他們都已經(jīng)藏在書中幾百年了,等著你去認識呢!教師組織學生說說自己積累的關于三國的故事,將這些人物與典型的事例結合起來,學生定會有很多收獲。
以課文為基點,以課后“資料袋”為抓手,教師將《三國演義》中一幕幕經(jīng)典的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的內(nèi)心意識中,課后的“資料袋”就如同一個風向標,引領著學生踏上了一段經(jīng)典的閱讀旅程,豐富了學生內(nèi)在的文學積淀。
四、對比拓展時豐富“資料袋”,推進讀寫結合
在踐行使用“資料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后“資料袋”中的信息作為學生思維發(fā)展和裂變的抓手,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性解讀,并相機搭建從讀到寫的遷移類比。
比如,在教學《松樹》這篇課文時,教師組織學生細讀文本,從文本的語言中感受小松鼠的乖巧和可愛。課后的“資料袋”中為學生提供了作者布豐所寫的另一篇文藝性說明文,文本描寫了一對相親相愛的鴿子夫妻憨厚溫存的形象。很多學生在閱讀了這一資料之后仍舊沒有盡興。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和“資料袋”中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與延伸,將自己積累的知識進行轉(zhuǎn)化描寫,為學生由讀到寫搭建起思維認知通道。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站在布豐的視角,想象自己來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各種可愛美麗的小動物來到了自己身邊,于是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個個新奇的問題:森林里究竟有多少這樣可愛美麗的小動物呢?這些動物生活在同一片森林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教師組織學生各抒己見,在交流出現(xiàn)障礙時,教師則鼓勵學生從各種不同的途徑去尋找資料,為創(chuàng)編故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里我們必須要強調(diào)的是,課文所提供的資料都是直接從其他地方搬過來的,是屬于典型的未加工材料。因此,教師對這一資料的運用絕不應該是直接機械地拿來主義,而需要從自身使用的目的人手,從自己需要的角度進行必要的處理和加工,將這些材料轉(zhuǎn)化成為對身自教學、對學生學習有實際作用的有效材料。
總之,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在解讀教材、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將“資料袋”視為與教材文本一樣的有機素材,要善于從自身教學目標的達成入手,借助“資料袋”來豐富資源、激發(fā)興趣,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