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社洪 郭釗榮
【摘要】中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提高歷史教學成效的可行手段。從上好第一堂課、貫徹包容性教學以及降低歷史學習難度這三方面入手,塑造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形象,改善師生關系,是實現中學歷史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學歷史;有效;親和;尊重
【基金項目】此文為衡陽師范學院卓越教師(歷史)培養(yǎng)項目成果。
課堂教學的價值在于有效。有效教學的根本是關注學生學習需求,突出學習重點,重點指導學習方法與培養(yǎng)能力,使學生每一節(jié)課都有所發(fā)展。要想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關鍵人物是歷史教師。歷史教師的學識、人品都會對教學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心理學教授謝千秋以“學生喜歡怎么樣的教師”為題,向42所中學的91個班共4415名學生作過問卷調查,歸納出學生喜歡的教師的特征:教學方法好;耐心溫和,容易接近;知識廣博,肯教人;實事求是,嚴格要求;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對人對事公平合理;負責任,守信用;說到做到;有政治頭腦,關心國家大事;講文明,守紀律。學生不喜歡的教師的特征:對學生不同情,把人看死;經常責罵學生,討厭學生;教學方法枯燥無味;偏愛,不公正;上課拖堂,下課不理學生;說話無次序,不易懂;只聽班干部反映情況;不和學生打成一片;布置作業(yè)太多、太難;經常向家長告狀。
從這個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喜歡與不喜歡的教師品質所涉及的面很廣,排列次序也不很一致,耐人尋味的是他們的評價主要針對教師的人品和個人素質而非專業(yè)技能。顯然教師的人品和個人素質會影響到學生對某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并最終以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來呈現。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如果一位教師不被學生喜歡,那么教師的教學多半是無效的,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來實現中學歷史有效教學。
一、親和:上好第一堂課,拉近師生距離
國外教育界有一個說法:在第一天活下來。意為在上課的第一天就要引起學生注意,成為學生尊敬和喜歡的教師,而不是第一天就給學生留下壞印象,導致整個一學期的教學都很失敗。所以上好第一堂歷史課很重要。
第一課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采取一些方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因為喜歡歷史教師而喜歡歷史這門課。學生很討厭上課拖堂的教師,因此在第一次歷史課上,教師與學生拉近距離的第一個方式是一定要承諾絕不拖堂。按時開始和結束課程,有助于營造一種尊重學生課間休息的氛圍。
拉近與學生距離的第二個方式是介紹自己。學生其實對教師充滿了好奇,如果教師在第一次歷史課上主動告訴學生:“我是如何對歷史產生興趣的?為什么要主修歷史?為什么會從事歷史老師這門職業(yè)的?”就可以很好地傳達自己對歷史領域的熱情。歷史教師甚至還可以談談自己的家庭和業(yè)余生活,以便學生從教師的介紹中感知到教師是平易近人的,從而對教師產生親近感。
拉近與學生距離的第三個方式是運用音樂。歷史教師上第一節(jié)課一定要提前到教室,并播放充滿活力的流行音樂,營造一種非正式、輕松的氛圍。上課后,歷史教師可以給每個同學發(fā)一張便利貼,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歌曲寫在便利貼上,然后把這些便利貼貼在教室的某面墻上,每次上課前播放一位同學喜歡的歌曲,播放完一個就撕掉一張便利貼,讓學生每個星期都期待有歷史課的那一天。
在第一次課上拉近與學生距離的第四個方式是搜集所教班級的班級榮譽,如他們最近獲得了校運會第幾名,他們班上誰唱歌獲獎,誰有樂器特長等。當歷史教師能在第一次課上念出幾個同學的名字時,可以想見學生的驚訝,并由此也可感知到歷史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熱情。當念出一些同學名字時,可邀請學生們指出是哪一位,并認識第一批學生。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盡快記住學生的名字,讓學生知道他們不是匿名聽眾中的面孔。歷史是副科,很少有教師能叫出全班同學的名字,學生通常認為自己的課堂不良行為(飲食、說話、睡覺、遲到等)沒有引起注意,當教師能叫出學生的名字時,其實就是告訴學生歷史教師對他們感興趣,以此來暗示他的行為將受到關注。
歷史教師只有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才可能談得上對學生的有效影響,這是實現歷史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二、尊重:貫徹包容性教學,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根據神經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沒有所謂的“平均學習者”,每個人的智商、生活經歷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樣,這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成績。歷史有效教學在設計和實施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這就必須貫徹包容性教學。
包容性歷史教學不遺忘每一個學生,課堂參與率能夠達到80%左右,課堂教學的設計能夠使各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得到參與、表現、提高的機會。包容性歷史教學的活動設計應體現分層意識,要求活動環(huán)節(jié)目標針對性強。包容性歷史教學中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是學生個人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所以學生在包容性歷史教學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應處于寬松和諧的氛圍,產生學習歷史的積極主動性,有主動參與的愿望:不怕出錯,善于傾聽,不斷吸納,主動修正自己,能夠體驗參與的快樂與成功感。
在中學歷史課堂上實施包容性教學,需要貫徹如下三個具體措施。
第一,重點批改邊緣化學生的作業(yè)。所謂邊緣化學生,指的是總分倒數十名的學生、單親家庭學生、問題學生等。在批改作業(yè)時,特別注意發(fā)現邊緣化學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yōu)點,并寫上鼓勵的評語,可以讓這些被邊緣化的學生感到自己被注意,從而增強他們對歷史學習的主動參與意識。
第二,盡量避免無意識的“微不公”行為。比如有些歷史教師更偏愛女生或男生,對女生或男生提記憶性問題更多而分析性問題更少,這些“微不公”行為會積少成多,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歷史教師要反思自己在教學中是否存在這些無意識的“微不公”,最恰當的辦法是向學生征求意見,讓他們在小紙條上寫下教師“不公平”的地方,然后一點一滴地去改變,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第三,在幫助學生時,要把問題歸結于可控的因素,而不要歸結到學生不可控的因素上。一些教師會不經意表達出混雜的信息。譬如對一些歷史材料題,學生覺得很困難,如果教師說:“這些題目要求學生具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生心里一般會想:“噢,我理解能力不強,概括能力也不強,我很笨。”這些暗示會刺激學生把問題歸結在永久性的不可控因素上,從而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相反,如果把問題歸結于可控的因素,比如努力程度,結果就會更有成效。
當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歷史教師對他們的關注,他們就能放松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充分發(fā)揮出來。
三、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門學科,學科的認知結構非常多樣,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正因為這樣,歷史學科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樣,光靠記憶背誦就能學好。記憶背誦歷史年代、事件和人物只是學歷史最基礎的部分。學好歷史學科,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難度非常大。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減輕歷史學習的難度,變抽象的歷史為可感的歷史,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下面從四個方面說明如何降低歷史學習的難度。
其一,利用好最后一分鐘。在第一堂課“活”下來后,要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課程結束前一分鐘很重要,一定要避免給出類似即將結束的提示。如果歷史教師說:“再等一下,講完這一點我們就下課?!蹦敲磳W生很可能會在結束之前開始收拾課本準備下課。有效的歷史教學一般會在最后五分鐘總結課堂教學要點。其實,光是教師總結并不能幫助學生吸收消化,可以試著讓學生回憶。具體的辦法是讓學生事先準備好一個小小的活頁本,每次課程結束前一分鐘,讓學生撕下一張活頁紙,在上面寫上這節(jié)課的三個要點。這樣做有四個好處:一是讓學生主動復習要點,爭取當堂內容當堂消化;二是讓學生用有限的文字陳述整個課堂或部分的重點,鍛煉學生的陳述能力和寫作能力;三是防止學生收拾課本,提早準備下課;四是教師收集學生的活頁紙后,可以檢查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要點,如果掌握率不高,在下次上課開始時,一定要復習相關知識點。
其二,適當利用外部事件或情況,將重大的世界性事件或校園中的事件與所學歷史結合起來,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感知歷史在時間上并不遙遠,它與自己生活時代中的重大世界性事件有關;讓學生感知歷史在空間上與他們并不遙遠,它與自己所生活的地區(qū)息息相關。學生一旦從空間上和時間上感知到歷史,就會激發(fā)對歷史的探究興趣。
其三,適當地運用音樂,調動學生對歷史的記憶。歷史的知識點很枯燥,死記硬背很難,但如果把一些知識點跟音樂聯系起來,歷史的學習難度就會降低很多。如講到“貞觀之治”時,可以為學生播放《秦王破陣樂》;講到亞非文明時,可以為學生播放周杰倫的《愛在西元前》。
其四,將大段內容分成小部分,并在各部分之間稍作休息,以免學生在認知上變得過分沉重。不要試圖在短期內給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學生對歷史概念很模糊,從而產生畏難情緒,直至最后放棄對歷史的學習。
當學生覺得歷史學習不難,學好歷史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時,歷史教師就成功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教學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總之,中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提高歷史教學成效的可行手段。從上好第一堂課,貫徹包容性教學以及降低歷史學習難度這三方面入手,塑造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形象,改善師生關系,是實現中學歷史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張景煥.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