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林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本文從一審、二解、三反思歸納這“三部曲”簡單講述如何提升小學生數學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解題能力;“三部曲”
數學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與生活密切相關,小到家里的人口數目,大到天文地理,基礎性的小學數學更是同學們進一步學習數學、更深入研究數學的基石與關鍵階段。在小學基礎階段,同學們必須充分熟悉并掌握基本圖形、方程、運算法則等基本的數學知識,同時也必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審題要仔細,要點要掌全
同學們雖然對數學應用題的解題存在懼怕心理,但是解答應用題又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在這一矛盾中,除了增強同學們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同學們認真審題,培養(yǎng)同學們的審題能力,當學生再次遇到應用題時,能夠準確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把握題目要義,明確問題目的。如果第一步審題都沒有掌握好,接下來很難能夠正確解題。因此,只有充分把握題目,審清題目,才不會做無用功,為后面正確解題打好頭陣。仔細審題并不是表面上將問題通讀一遍,而是在通讀的基礎上理解問題,通過對問題中關鍵詞的把握,真正做到理解題意,為解題指明一定的方向,幫助其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如果一次讀題無法理清題意,可以增加讀題的次數,通過多次讀題,在讀與思的歷程中多次感悟,直到分清重點、虛擬信息為止。
例如,在解決問題中有一類只列算式或方程而不計算的問題,如:小蘭家買來一袋大米,吃了,還剩下5千克,請問小蘭家買的是多少千克的大米?很多同學在此類問題上失分,常出現以下幾種常見解答情況:(1);(2);(3)。(1)錯誤原因是沒有審清題目中的所代表的含義,出現此類錯誤的學生畢竟占極少數,更多的是出現情形(2),此時同學們大都習慣一看到應用題就按照應用題的解答模式,從而忽略題目“只列式不計算”的要求。審題不僅要關注問題本身,也要關注問題的總要求,就像本題在一開始就直接告訴同學們“只列算式或方程不計算”。
二、解題要發(fā)散,步驟要規(guī)范
在通讀題目的基礎上,理解題意是第一步“審”,而第二步就是“解”。解題需要以理解題意為基礎,沒有對題目的整體把控就會出現各種錯誤。解題要發(fā)散思考,借助已知條件構建解題步驟,依據已知條件構造所需要的信息,正向思考、逆向思考齊頭并進,逐漸實現問題的清晰化和解題步驟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避免“會而失分”的現象。
例如求圓柱表面積問題:用鐵皮制作一個圓柱形油桶,底面的半徑是5分米,高和底面半徑的長度比是3∶1(鐵皮的厚度忽略不計),問制作這個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鐵皮(用進一位取近似值,結果保留整平方米)?通過審題可以找到題目中的關鍵詞是“圓柱油桶、半徑、高和半徑比、平方米鐵皮”。因為同學們缺乏對油桶的直觀認識,可以借助生活實際經驗將原問題抽象成已知半徑、間接知道圓柱高,求圓柱表面積問題,將原問題等價轉化成數學中熟悉的圓柱問題,聯系實際將原問題抽象成數學課本中的問題,或者將數學問題借助生活經驗轉化為生活中的問題,是提高解題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上等價轉化思考內容均是在頭腦中進行的,這些內容雖然沒有在解題中用文字呈現出來,卻蘊含解題步驟中,蘊含在解題能力中,是同學們進一步發(fā)展和攀登數學高峰必不可少的能力。發(fā)散思考,在問題的等價轉化與思考中得到解題思路的啟迪,解題思路通過規(guī)范的解題步驟進行呈現。規(guī)范性的解題過程能夠確保解題的正確性,避免“會而失分”的現象。解題過程與規(guī)范性的過程需要齊頭并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相得益彰。教師示范解題過程—解:記圓柱油桶底面半徑r,高為,油桶表面積為,則h=3r=3×5=15(分米),S=2πr2+2πrh=628(平方分米)=6.28(平方米)≈7平方米。答:制作這個油桶至少需要7平方米的鐵皮。教師結合解題步驟,向學生解釋字母代替某些量是為了便于書寫和計算,節(jié)約書寫時間;公式是為了幫助同學們計算有理有據,步步進行,避免錯寫。
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高度強調并重視同學們解題的規(guī)范性,以身作則,板書規(guī)范的解題過程,強調哪些是關鍵的解題步驟,切不可輕易省略,讓同學們在集體教學中耳濡目染,進一步規(guī)范自己的解題步驟,提高數學解題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此外,教師也要針對同學們在解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針對性地強調,讓個性化問題在全班同學間引起重視,避免其他同學再次犯相同的錯誤。
三、反思歸納要及時,不足要改進
同學們的解題不是一帆風順、一路無阻的,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各種情況,總存在做錯題的情況。錯誤原因可能是相關知識點掌握不全、粗心大意或者學習能力有限等,因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錯題的價值,引導同學們及時反思歸納,查缺補漏。借助錯題對學生進行解題能力上的培養(yǎng)與拔高。
錯解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共性,即學生對數學知識點掌握不全。例如:最小的質數與最小的合數的和是()。同學們因對最小的合數不熟悉,導致無法求解。又如:從24的約數內選出四個數組成一個比例是()。同學們或是因為選擇的不是24的約數,或是書寫結果不規(guī)范等導致錯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實時適當組織同學們對錯題進行研究,仔細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產生的根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通過對錯誤針對性的解決,能夠顯著提升同學們的數學解題能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及時反思歸納也是枉然。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同學們養(yǎng)成整理錯題的習慣,自己定期對錯題再次分析,重新做題,檢查相關知識點是否牢固掌握。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由于教育對象本身的特點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導致部分同學們學習比較吃力。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需要結合學生特點,引導同學們正確審題、規(guī)范解題、及時反思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