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群
摘要: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正因為道德與法制的約束,社會才能夠有序、穩(wěn)定發(fā)展,同時,道德與法制也是維護國家安定的基本因素,是每一個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必須不斷補充完善的治國之本。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各界對學生的法治意識以及道德品質的關注度愈來愈高,從而使道德與法制這門課程逐漸成為教育課程中的一門重要科目,其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意識,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本文通過研究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的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方案,期以能夠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培養(yǎng)
道德是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約束的思想因素,而法治是維護社會安寧穩(wěn)定的重要存在,為了能夠促進我國社會文明的發(fā)展,應當將這兩者科學合理地結合起來。但是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大部分教師只會刻板生硬地向學生傳授相關理論知識,而學生也只會以應付考試為目的來死記硬背這些知識,不會使用這些理論知識來約束自己,學生的法律意識無法得到強化。對于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而言,學生難以提高自身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所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對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對道德法治知識進行學習理解,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法治觀念有著一定的幫助,同時,能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用道德法治來約束自己以及解決問題。
一、結合生活情境促使學生思考道德與法治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生活即教育”,在他的觀點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愿意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將實際生活和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或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知識。在學生進行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生活實際來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切實地體會道德與法治并進行思考,繼而自主地學習。比如,在對“遵守社會規(guī)則”這一單元的“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觀察社會中一些“規(guī)則”的體現(xiàn),有的學生觀察到在一些需要安檢的場所,人們排著隊等待安檢,有的學生觀察到在圖書館等公共場所人們不約而同地保持著安靜。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繼續(xù)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學生進行思考后會列舉出一些行為,例如在公共場所抽煙、闖紅燈以及插隊等。讓學生對這些行為進行思考違反規(guī)則將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以此來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如果有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應當及時改正,教導學生應當自覺遵守生活中的規(guī)則,堅定維護規(guī)則,以創(chuàng)建美好的生活。通過這樣的方式,加強了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意識,使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用所學知識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促使學生體驗道德與法治
在每一個科目的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教學方式就是理論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具有法律性、人文性以及社會性等特點,更是應當在教學的過程中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首先,由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是基本的學習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使學生可以基本掌握教材中的法律知識點,繼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基本的法律知識體系,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使用法律武器來理性地解決問題。其次,教師應當將教材理論知識結合生活實際,把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案例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提升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以及解決能力。例如,在對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guī)則”中的“做守法的公民”進行學習時,為了使生活實際與教材內容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法庭來對課本中的案件進行審理。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所掌握的法律知識程度來對案件的復雜程度以及難易程度進行選擇。其次,在法庭審理開始之前,教師要使用多媒體設施來為學生呈現(xiàn)一次法庭審理案件的完整過程。最后,教師指導學生自行對法庭審理案件中的角色進行選擇,例如法官、被辯護人、院長、庭長、審判員、辯護律師等。在學生選擇結束之后,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有序開展正式法庭模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的案件中,這樣除了可以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儲備以及提升綜合素養(yǎng)能力之外,還可以使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能力得到提高。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
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思考和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思考是建立在學習時所產生疑問的基礎上的。因此,在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時,為了激發(fā)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熱情,鼓勵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思考,同時為學生營造活躍、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達到以上目的,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合作課堂中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展現(xiàn)自己的才能,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比如,在對“維護公平正義”這一課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短片,短片一:一位飲酒后的年輕人駕車闖過紅燈,撞傷了兩位馬路上的行人,而這個年輕人沒有停下車查看傷者的情況,反而繼續(xù)駕駛。當被交警攔下時,這位肇事者非但沒有悔意,而且囂張地說:“我可是XXX的兒子,有本事你們去告我??!”還對執(zhí)法人員暴力相向,大聲辱罵。短片二:紅紅學習認真努力,但是學習成績總是踏步不前,她的老師找紅紅談了很多次話,想勸紅紅轉學,紅紅不敢把老師的話告訴父母,但是她自己又深受影響,從而導致自己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習狀態(tài)越來越糟糕。在播放完這兩個短片之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對于短片中肇事者以及老師的行為有什么想法?”當學生各自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維護公平正義”,繼而指導學生對一些問題進行思考,例如:“我們應當怎樣維護公平正義?”“怎樣的行為才是公平正義的行為?”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組成學習合作小組并進行交流討論。通過思想的交匯碰撞,學生就會得出結論:無論這位肇事者的父親是誰、他有怎樣的背景,他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這位老師對學生存在歧視行為,沒有盡到老師應有的責任,不公平地對待學生,將會受到道德的譴責。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能夠使學生在與同學的討論交流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法律的公平正義,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有一定的幫助。
四、活用教學方式增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
在新課程的相關標準中,要求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進創(chuàng)新,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來進行教學。由于許多教師對道德與法治課堂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興趣不強。所以,教師要活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利用好道德與法治課堂來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約束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