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舉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育作為小學課程的關鍵組成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方面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巧妙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當前素質教育環(huán)境下,基礎教育更看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對學生各方面品行的培養(yǎng)不斷提高重視度,傳統(tǒng)的“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小學階段作為學生養(yǎng)成正確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充分發(fā)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引導作用,不僅要倡導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更要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對學生道德與品質的正確引領,以更簡單易懂的方式促使學生理解,發(fā)揮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作用?;诖?,本文將主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做法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為教育同行提供參考。
一、深入挖掘教材,找準滲透契機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推行,如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所用教材中實際上蘊含著大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當然,道德與法治教學有著極強的綜合性,所以很多價值觀在其中是相互交融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找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契機,從而一步步引導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行為舉止的道德標準與價值準則。
比如,“聰明的消費者”分為“逛商場”“衣食的來源”“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以及“從一滴水說起”等內容,在對這些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從中找準契機,向學生講解其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會理性消費,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感受公平、自由、法治等價值標準;從對父母辛勤勞作的感恩上升至對社會、對國家的感恩,體會家國情懷,以此由淺入深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此外,在學習“同學之間”“我們的合作”以及“怎樣與人相處”等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向學生灌輸“善于合作、敢于競爭”的理念,讓學生從小認識到競爭無處不在,只有合作才能發(fā)揮最大效用,進而提煉出“友善”的價值觀。不難看出,唯有教師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結合教材以及生活實例去找準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機,才能在降低學生理解難度的同時,促進學生對價值觀的認同。
二、結合現實生活,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對于很多學生而言,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顯得較為枯燥,倘若教師在教學中只顧照本宣科,則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與培育還需要用生動形象的具體案例作為學習載體,因此教師應當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以學生更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提高教學實效。
比如,在學習“班級中的崗位”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圍繞“敬業(yè)”價值觀,從班級逐漸延伸至我們的現實生活,讓學生了解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yè)堅守崗位、兢兢業(yè)業(yè)的勞動者,進而體會到每一個工作崗位都要擔負自己的責任。在學生對“敬業(yè)”這一價值觀有初步理解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身邊去找尋“敬業(yè)”的人物或事例,促進學生對“敬業(yè)”有更深刻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敬業(yè)”就是在值日時,將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敬業(yè)”就是每一位小組長都能幫老師把作業(yè)收好,送到老師面前;有的學生認為“敬業(yè)”就是大隊委每個星期一早上做好升旗儀式工作……不難看出,學生通過教師對其進行的價值觀引導對“敬業(yè)”的理解更加廣泛與深刻,并逐漸內化為其自身道德品質與行為。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培養(yǎng)優(yōu)良品質
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一味地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今越來越多新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涌現,身為教育工作者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也要積極創(chuàng)新。其中情境教學法屬于新穎且在實踐中曾取得不錯成效的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學目標為前提,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去引導學生在情境當中完成對知識的吸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便可采取這一教學方式,基于多樣化情景去強化學生對價值觀的認知,助力其養(yǎng)成優(yōu)良品質,對其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情景教學有趣味性,對小學生極為適用,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其中。
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出以“誠信”“敬業(yè)”“公平正義”等為主題的情景小劇本,讓學生組成小組自由選擇小劇本,然后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排練。這些小劇本的主題均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以這種情景表演的方式讓學生學習與理解,能夠讓學生在真實情景的體驗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具有趣味性的情景下,學生會更加大膽地將劇本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品質表現出來,這種直觀的表演對于臺上臺下的學生而言都更具感染力與影響力,臺下的學生在觀看時能夠更好地體會價值觀念中的具體使用情景,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四、營造良好氛圍,體會和諧重要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還是推動者,所以要懂得如何善用學習環(huán)境去影響學生,促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而教師要想學生成為知識建構者,則需要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首先,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打造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從中形成情感共鳴;其次,教師要重視和諧師生關系的培育,給予學生心理安全感,要主動詢問學生是否需要幫助且在課堂上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再次,教師要保證學習氛圍的輕松,允許學生發(fā)出不同的聲音,鼓勵學生發(fā)表多元見解,尊重差異且給予學生犯錯的機會。如此一來,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展開教學,能夠讓學生身心放松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進而體會到和諧的重要性。
此外,在學習“伸出我們的手”等相關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每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關愛他人才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要求。為了讓學生對“和諧”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深刻理解,在講解該部分內容時,教師可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貧困山區(qū)學生的上學之路,讓學生看到偏遠山區(qū)的同齡人每天早上四五點起來,需要翻過大山、越過河流,才能到達學校。在學生看完這些畫面后,教師可以提問:“你們對他們的生活了解嗎?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紛紛表示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給他們捐書、捐衣物……通過該節(jié)課的講解,學生對“和諧”的價值觀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懂得人們要互相幫助才能進步,在學習中樹立正確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教師在基礎教育階段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非常有必要,這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之余,樹立正確價值觀念與培養(yǎng)端正品行,成長為一個愛國愛家、愛崗敬業(yè)、誠信待人、公平正義的人。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需要認識到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尚小,對于比較具有概括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有足夠的理解,所以教師需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其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內容進行講授,尤其要結合貼近生活的實例,助力學生理解與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推動青少年的全面發(fā)展,為社會和諧進步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