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星霞
摘要:有效是教學的生命,只有有效的課堂才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的搖籃,因此提高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也是許多教師的心愿和共識。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體育教師也應當打破陳規(guī),主動地引入游戲活動,展開分層活動,創(chuàng)建合作活動,以便在玩轉(zhuǎn)新花樣中推動有效體育課堂的生成。
關鍵詞:小學體育;游戲;分層
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體育課程仍舊是基礎教育階段中的薄弱學科,許多學生對體育課堂中興趣不高、情緒不佳,使得體育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不如預期。然而,小學體育教學又有重要的作用,其對鍛煉學生的體質(zhì)、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價值。因此,在這一背景下展開體育課程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當主動地改變自身的教育理念,調(diào)整傳統(tǒng)體育課程的教學結構,以便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鍛煉熱情,將學生內(nèi)在的運動潛質(zhì)發(fā)揮出來,使得學生可以在有限的體育課堂中出色地完成訓練任務,真正實現(xiàn)身體素質(zhì)的穩(wěn)健發(fā)展。
一、引人游戲,激活體育課堂
興趣是學生展開一切學習活動的源動力,也是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推動力。而在游戲中學習是符合小學生年齡和性格特點的一種學習活動,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體育運動的練習。所以,體育教師應該應用游戲來創(chuàng)建靈動的體育課堂。具體來說,體育教師應當根據(jù)體育運動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游戲活動形式的選擇,使游戲與體育運動可以得到完美整合;其次,游戲活動應當映射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參與游戲的機會,以便其通過游戲活動掌握運動的技能。
以排球運動的教學來說,教師就可以利用游戲的形式來激活教育的氛圍,讓學生在玩樂的同時掌握排球運動的技能。首先,教師先為學生教授傳接球的基本動作要領,讓學生具備參與游戲活動的能力。其次,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兩個大組,并為學生講述游戲活動的規(guī)則:在游戲活動開始前,學生按組分別站在對立面,其中一個組有一個排球,另一個組有兩個排球,當聽到游戲開始的指令后,學生將本組的球傳向?qū)Ψ?,并努力將對方傳來的球拍擊回去,保證本組最多只剩一個球。之后,教師按照上述規(guī)則組織學生開展“三球不歸一”的游戲活動,在游戲活動結束時,哪一組最多只剩一個排球,則該組獲得勝利。在游戲中,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歡樂的氣氛,同時在與別人進行傳接球的過程中也鍛煉了自己的排球運動能力。
二、分層施教,展現(xiàn)以學定教
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強調(diào)將學生放在課堂的關鍵位置,以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為原則組織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然而,在以往的體育課堂上,教師常常采用“一刀切”的訓練方式,讓學生擁有同樣的訓練任務,這一行為無疑是將學生看作無差別的整體來對待,讓學生不能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所以,為了改變這一教育現(xiàn)象,體育教師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的身體變化和心理變化情況,對教學目標和訓練任務進行合理的分層設計,以便在兼顧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水平。
以短跑運動的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運動能力,為學生安排有差異性的訓練目標和訓練任務,以便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訓練需要。具體來說,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出學生之間的差異,并按照學生的不同運動素養(yǎng)對學生進行定位,如對于短跑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將其設定為“提高層”;而對于短跑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則將其設定為“基礎層”。教師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目標和訓練方式的差異化設計,如對于“提高層”的學生,教師設定目標讓學生在掌握短跑運動技巧的同時不斷壓縮短跑時間,使得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可以有效地提高短跑速度;而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教師則設定其學會短跑技巧、能夠完成短跑速度達標的任務。學生在特定的學習任務指導下開展練習活動,能有效促進自身短跑能力的不斷提升。
三、合作練習,強化合作意識
在以往的體育運動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經(jīng)常采用單向指導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鍛煉,這不僅不利于學生記憶體育運動的技巧,還會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心理,減少練習體育運動動作技巧的動力。而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不但可以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給學生,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扮演“小老師”中實現(xiàn)課堂的翻轉(zhuǎn),從而提高學習體育運動的質(zhì)量。所以,在實際組織學生展開體育運動的練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基于組內(nèi)的合作共同探討體育運動的技巧,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在踢毽子這一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提高練習的效果。在課堂上,教師先向每個學生發(fā)放一個毽子,讓學生進行自由練習,之后,教師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觀察,根據(jù)觀察的結果分析出哪些學生會踢毽子,哪些學生不會踢毽子。隨后,教師以優(yōu)勢互補為原則劃分小組,使每個小組中學生之間的水平呈現(xiàn)一定的差異,既有對踢毽子動作要領掌握較好的學生,也有踢毽子水平一般的學生,還有不會踢毽子的學生。學生在組內(nèi)展開自主練習的活動,并由小組中踢毽子水平較高的學生擔任本組的“小老師”,向組內(nèi)的其他學生講述踢毽子的動作要領,以便學生在相互合作、相互指導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踢毽子的方法,不斷提高踢毽子的能力。同時,組內(nèi)水平較弱的學生也可以主動地向本組的“小老師”尋求幫助,以便自身在“小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對踢毽子技巧的掌握效果。
四、以測代評,玩轉(zhuǎn)評價形式
在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中,教學評價是檢驗、總結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維持學生練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練習動力的重要舉措。而“以測代評”是新課改背景下的產(chǎn)物,是對傳統(tǒng)單一評價方式的顛覆和變革,其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練習效果以及學生對體育運動技巧的運用情況。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加細致地反思自己的練習效果,教師不妨為學生創(chuàng)建競賽,展開“以測代評”的評價活動,讓學生在實際參與比賽的過程中直觀地反饋出自己的練習情況,并獲得教師做出的針對性點評,從評價中獲得改進的方向。
比如,在籃球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創(chuàng)建“以測代評”的評價方式,指出學生的訓練情況。在課堂上,教師先帶領學生回顧學習過的籃球運動技巧,讓學生再次回憶學習的過程。然后教師從專業(yè)的角度對學生進行點評,指出學生在團隊配合、動作要領、戰(zhàn)術安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便學生可以借助教師的點評不斷地進行調(diào)整。此外,為了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組間評價的活動,讓對抗隊伍進行相互點評,使得學生可以了解到在“對手”眼中自己的表現(xiàn)情況,通過別樣的視角來改進自身練習籃球運動的方法。
總而言之,要想在根本上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主動地引入游戲活動、玩轉(zhuǎn)評價環(huán)節(jié),帶給學生新奇的體育運動學習體驗,并且做到一切從學生出發(fā),為學生服務。顯然,現(xiàn)階段的體育教學模式還不能滿足這一要求,所以,在未來的體育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xù)探索新穎的教學方式,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應用,以便在形成完善的體育運動教學體系中真正地提高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