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杰 劉向兵
摘 要:勞動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要求。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是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實現(xiàn)途徑之一。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需要明確勞動教育課程的界定和基本要求,并編寫和完善以勞動科學為內容的教學教材,整合課程體系,從而切實保證勞動教育課程化的實施。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
勞動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要求。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其主要實現(xiàn)途徑之一,就是使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要素,學生從大學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顯效的是課程。目前,高校教育中有些課程融入了勞動教育,這些課程多側重具體勞動技能方面,而欠缺對學生勞動科學素養(yǎng)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培養(yǎng)培育。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開設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與其他專業(yè)課同向同行,才能構建出扎實、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
高校勞動教育實現(xiàn)課程化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勞動教育應以課程為核心,以勞動科學作為具體的教學教材,其必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旨在教育大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勞動科學最基本的知識,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教育。高校學生一般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階段,勞動教育對于大學生“三觀”的確立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確的勞動觀是形成“三觀”的重要基礎,它是人們對人類勞動實踐活動及其創(chuàng)造本質的基本看法。通過勞動教育,要讓高校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批判和摒棄以極度功利化、個人化為表現(xiàn)形式的極端個人主義,使其能夠分辨是非,增強免疫力,堅定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勞動觀和勞動是幸福源泉的勞動幸福觀。同時,正確勞動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具體的勞動科學教育,如勞動經濟學、勞動社會學、社會保障學等,以及對勞動實踐活動的親自參與和親身體認,促使高校學生從思想意識層面真正懂得勞動的全部意義,真正明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關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高校勞動教育同中小學勞動教育既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是勞動啟蒙階段,目的是使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讓小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體驗勞動的價值,將尊重勞動鐫刻在心靈深處。中學階段的勞動教育,是逐步樹立正確勞動意識階段,其中,初中階段的勞育,要從人類社會發(fā)展史的角度,認識勞動實踐對于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巨大作用;高中階段的勞動教育,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深刻理解勞動實踐的深刻內涵、發(fā)展沿革、基本形式、重要地位和重大意義。大學階段的勞動教育,則是明確勞動科學體系、掌握勞動科學知識的階段,必須以勞動教育課程化為基礎。
第二,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的的勞動教育,應以“知行合一”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以教育的視角觀之,所謂的“行”是指學校開展的具體勞動實踐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親臨勞動實踐場合,體驗勞動的實際感受。所謂“知”是指通過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掌握關于勞動的知識?!案裎镏轮?,貴在明理。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的直接體認固然重要,但是獲得勞動體驗絕非勞動教育的終極目的,最終目的在于對勞動道理的感悟,對勞動知識的科學把握。高校學生作為社會生產實踐的“準勞動者”和后備力量,不僅要愛勞動、會勞動,更要懂勞動,“明勞動之理”。
第三,勞動教育應作為高?;A課程中的必修課。一是高校勞動教育課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它與思政課具有同樣的不可替代性。前者著重以勞動科學知識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教育,后者則要求學生掌握政治理論、思想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毋庸置疑,思政課也包含有關勞動方面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都分別蘊含于思政課的幾門具體學科當中,無法形成勞動教育的系統(tǒng)知識。勞動教育課程同思政課課程之間,在邏輯上是一種交叉關系。由此可見,高校思政課不能也無法取代勞動教育課。二是高校的勞動教育課程的目的有別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前者要求學生不能僅僅駐足于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停留于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上,而且要通過勞動教育課程的學習,深化對勞動的認識,懂得勞動的道理。三是高校勞動教育課也有別于其他與勞動相關的專業(yè)課。勞動教育課程屬于普及勞動科學知識的必修課,注重普及性,是對所有高校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必修課;而與勞動相關的專業(yè)課,如“勞動法學”“勞動經濟學”等則更加注重專業(yè)性,是培養(yǎng)專門人才的專業(yè)性課程。
第四,勞動科學應作為勞動教育的基本課程設置。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是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界的自覺的、有目的的能動活動。伴隨著人類勞動實踐活動的發(fā)展,形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形成了基于勞動基礎之上的諸多自然科學門類、社會科學門類以及思維科學門類。正是建立在共同的勞動語境下,以勞動實踐為基礎的諸多同勞動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門類應運而生,并賦予勞動科學以科學性特征。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如果不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勞動科學教育,學生就不能透徹地了解勞動的本質規(guī)定、勞動的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的普遍意義、勞動對于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他們對勞動科學知識的掌握難免支離破碎,甚至停留在對勞動的感性認識階段。這既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今后的職業(yè)規(guī)劃和對自身享有合法權益的認知,這是目前高校教育的一個缺憾?;诖耍瑢趧涌茖W作為勞動教育的基本課程,是一科學的選擇,具有合目的性,也具有合規(guī)律性。
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的界定和基本要求
1.關于高校勞動教育課程的界定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1]根據這一內涵,可對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做如下定義:以高校學生所應學習和掌握的勞動科學知識為目的,對其學習進程和教學計劃所做的總體安排。一是高校勞動教育不能僅僅囿于教育理念層面,也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勞動活動安排,必須通過系統(tǒng)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的安排,使之真正落到實處,從而為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目的提供必要條件和基本保障。二是高校勞動教育實現(xiàn)課程化,可供選擇的途徑有很多,如以勞動科學知識作為勞動教育教學內容,以促進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及掌握相應的勞動科學知識作為教育目的,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圍繞勞動教育目標對勞動教學活動方式進行合理規(guī)劃,對勞動教學課程進行符合學生實際的設計等。
2.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為指導。新時代尤其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勞動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問題的重要論述作為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相關重要論述立足于新時代,深刻揭示勞動的創(chuàng)造本質,科學概括出新時代勞動的基本實踐形式,高度評價勞動的重大意義,大力倡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要求,以及推動勞動者實現(xiàn)體面勞動、全面發(fā)展的價值取向等。上述重要論述最符合新時代的要求,最貼近客觀實際,是加強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建設最根本的遵循。
第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教育引導原則。高校勞動教育要體現(xiàn)對大學生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使其通過勞動課程的學習,逐步掌握關于勞動的科學理論和知識,把握人類勞動實踐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真正樹立起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二是堅持教育深化原則。高校勞動教育一定要避免駐足于“熟知”階段所造成的淺嘗輒止,而應當以實現(xiàn)“真知”為努力方向,即達到對勞動問題的本質揭示、科學揭示、系統(tǒng)揭示。一方面,要在理論上將勞動的本質、勞動實踐的普遍意義解釋清楚;另一方面,要將人們通過勞動實踐所形成的現(xiàn)實關系給予透徹的分析,強調人的勞動活動作為人的研究對象,已經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成為系統(tǒng)化的科學。三是堅持勞動教育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高校勞動教育在實施教學實踐中,應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不要搞“一刀切”。一方面,要因校制宜。在勞動教育方針指導下,各個高校應以本校相關教學資源、師資隊伍、學生實際等客觀情況為出發(fā)點,制定并實施適合于本校實際的勞動教育教學計劃。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高校勞育必須與當?shù)氐膶嶋H緊密結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地區(qū)勞育資源,科學籌劃創(chuàng)建勞動教育校外實踐基地,要同一些生產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科研院所以及服務業(yè)加強聯(lián)系,使之能為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提供實踐場所。
第三,教學目的。高校勞動教育是以大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以普及勞動科學理論、基本知識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以講清勞動道理為教育的著力點,其目的是讓高校學生通過對勞動的基本理論學習,深刻認識人類勞動實踐的創(chuàng)造本質,深入理解勞動實踐對于立德樹人的重大意義,深切感悟勞動實踐對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推動作用,使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進一步明確我國工人階級的勞動實踐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所發(fā)揮的主力軍作用,使高校學生真正在思想意識層面切實認識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深刻道理及其重大意義,從而真正樹立起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意識。
第四,教學方法。高校勞動教育在教學方法上,除傳統(tǒng)二維有效的方法,還應利用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令世界矚目的勞動成就,通過循循善誘的積極思想引導,達到勞動教育效果。
第五,課時分配。高校勞動教育作為必修課,應給予足夠的課時保障。鑒于勞動科學知識點較多的實際,應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安排16周課程,每周不少于2課時,共計32課時(2學分)。另外,還應該安排2次勞動實踐課程,組織學生深入企業(yè)生產、科研第一線去體驗勞動的感受。
第六,師資隊伍建設。高校勞動教育能否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主要取決于師資隊伍的專業(yè)水平高低,因此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師資來源。勞動科學由于涉獵知識面廣,具有單一專業(yè)背景的教師難以承擔勞動科學教學,必須對有志于從事勞動教育的教師進行全面的專業(yè)培訓。除此以外,相關教師也可以走專兼職結合的路子。二是成立勞動教育教研室或勞動教育中心。組織協(xié)調完成教學任務,并不斷探索勞動教育教學規(guī)律,及時總結勞動教育的經驗。三是從事勞動教學的專職教師,應在評優(yōu)、職稱評定方面給予一定的保障,激勵教師在勞動教育領域盡職盡責,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加強高校勞動教育課程化的教材建設
為了加強勞動科學的系統(tǒng)教育,應以《勞動科學概論》作為普及勞動科學知識的勞動教育教材,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為指導,以唯物史觀中關于勞動的基本思想和觀點作為邏輯主線,貫穿于教材的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精神作為根本遵循;以勞動實踐在社會生產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作為主要內容,形成獨立、完整的教材;人們的勞動實踐不僅對自然進行改造,形成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也實現(xiàn)對社會的改造,形成人與社會的關系,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勞動對人本身也產生重大影響。勞動者作為勞動實踐主體,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形成一系列重要關系,如經濟關系、社會關系、倫理關系、審美關系、生態(tài)關系等,這些關系的本質,都同人的勞動實踐活動緊密相連,是人的本質及其利益訴求在不同領域和關系系統(tǒng)中的集中體現(xiàn)。
1.勞動科學總論
揭示勞動科學的內涵,即勞動科學是指以人類勞動作為總的研究對象,以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勞動問題以及與勞動問題相關的一切自然和社會關系及其調整問題作為研究內容,而形成的具有內在聯(lián)系和分布規(guī)律的學科群,其中每一具體勞動學科都是構筑勞動科學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通過勞動科學總論的學習,使學生明確勞動的本質規(guī)定,掌握勞動科學屬于什么性質的科學。揭示勞動科學的學科性質、意義、研究方法以及學習勞動科學的目的、意義、方法和基本要求等方面內容。
2.勞動哲學層面
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主線,統(tǒng)攝并貫穿于教材始終,主要揭示勞動的本質、勞動的作用、勞動的價值、勞動同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關系、勞動同科技發(fā)展的關系、勞動發(fā)展的未來趨向等方面內容。
3.人類勞動發(fā)展史層面
以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對人類勞動實踐的歷史進行回顧,使學生通過學習明確“人們的社會勞動實踐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這一唯物史觀的重要思想,認識到勞動實踐活動對于推動科技發(fā)展、社會文明進步以及人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一部分應按照人類社會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分期,描述與之相應的人類勞動的基本特征,尤其要重點描述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到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以及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變革。強調新時代勞動形式的變化對勞動的深刻影響,以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大意義及基本實現(xiàn)途徑。
4.勞動科學的主要學科層面
勞動科學大家庭里的各門具體學科,涵蓋了勞動者在勞動實踐中所觸及到的方方面面問題,有助于開闊高校學生對勞動認識的眼界,有助于豐富高校學生關于勞動的各個門類的科學知識。例如:通過“勞動經濟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勞動就業(yè)、勞動報酬等基本知識,明確作為勞動者所擁有的相關合法權益是受法律保護的;通過“勞動關系學”的學習,使學生明確勞動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系統(tǒng)中的地位、勞動關系的性質、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重大意義等;通過對“勞動法學”的學習,使學生懂得掌握必要的有關勞動者依法享有合法權益的知識,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實現(xiàn)勞動者權益的法律保障作用;通過“勞動倫理學”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勞動的倫理規(guī)則,明白如何勞動才能符合倫理要求;通過“勞動保護學”的學習,使學生明確安全生產對于實現(xiàn)勞動者的健康權、安全權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婕.小學初段隨班就讀學生語、數(shù)課程的調整[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
[2]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新內涵與新要求—基于習近平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的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8(11):17-21.
[3]李珂,曲霞.1949年以來勞動教育在黨的教育方針中的歷史演變與省思[J].教育學報,2018,14(5):63-72.
[4]文新華.論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深入推進勞動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18(21):10-12.
[5]趙健杰.勞動科學建構論綱[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0,24(2):10-14.
[6]劉麗紅.行業(yè)特色院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實踐路徑—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例[J].中國高校科技,2018(7):72-73.
(作者單位:趙健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劉向兵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