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小組的方式去溝通、學習,實現(xiàn)共同參與、團隊協(xié)作,共同成長的目的。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僅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有團隊合作意識。因此對于新時代教學理念下合作學習實施對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是時代的必然結果。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做好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工作,本文在這個基礎上對合作學習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實施策略研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課堂;合作學習;實施策略
一、合作學習的實施對小學生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
有研究表明,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合作學習課堂的學生對學習的厭倦程度較低。在實習過程中,筆者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實習班開展了合作學習,與上一節(jié)課相比,學生在實施合作學習中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
在每一節(jié)課中,筆者根據(jù)每一節(jié)課的整體情況設定合作學習目標。例如,在《數(shù)蛤蟆》與《花蛤蟆》的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對本課產(chǎn)生興趣,熟練掌握所學內(nèi)容,感受使用小樂器等合作表演形式的樂趣。
在合作學習的實施中,小型工具被廣泛使用。小學生在這個階段對事物的好奇心更大。據(jù)筆者調查,學生在音樂課上從未接觸過小樂器,小樂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競爭心理強烈的今天,筆者以小組為合作學習的單位,采取小組競爭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辱感,用這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在相互競爭,演奏一種小樂器。
在實施合作學習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在掌握了每堂課所學的知識之后,一些學生在回到課堂后把所學的歌曲和內(nèi)容展示給其他老師。因此,通過在課堂上實施合作學習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
(二)激發(fā)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課堂合作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相互聯(lián)系的。
在實踐中,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了合作學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四年級《那達慕之歌》歌唱課的合作學習中,學生們被邀請在小組中討論結論,并與不同的人一起唱,學生積極分組討論,每個學生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三)增強小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當今社會,合作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一種社會生存的重要法則,團隊的合作是一個人在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基石。
筆者在實習期間在課堂中實施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感受集體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唱歌課《那達慕之歌》,最后筆者采用的是小器樂合作表演。班級人數(shù)為56人,7人為一組,共分為6組。一組擊鼓(擊打×節(jié)奏型),二組敲擊木魚(節(jié)奏同鼓),三組拍手(節(jié)奏同鼓),四組敲擊雙響筒(敲擊××節(jié)奏型),五組演奏串鈴(節(jié)奏同雙響筒),六組拍手(節(jié)奏同雙響筒)。一至三組為固定節(jié)奏,起領導作用。雙響筒模仿馬兒奔跑,串鈴模仿馬兒脖子上的鈴鐺,第六組的作用為穩(wěn)定四、五組的節(jié)奏。第一次合作的效果并不好,同學們反映,小組一起表演,歌曲更加歡快活潑。筆者進行指導,小組合作和諧,效果較好。通過運用合作學習的樂趣,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在課堂上實施合作學習,初步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合作學習在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角色定位錯誤
通過小學音樂課堂的聽課,我了解到,雖然很多音樂教師都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音樂教學形式,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新的國家標準精神,也沒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形式,課堂上,音樂教師仍然占主導地位,學生只是教學工作的“輔助者”。學生學習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機械地遵循預定的教學安排,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即使小組合作學習被引入課堂,學生仍然不是學習的“主角”,而是被動地參與課堂。
(二)合作學習任務設計流于形式,缺乏實質內(nèi)容
音樂教師在合作學習任務中沒有精心設計,設計不合理,隨意性強。筆者清楚地感覺到,許多音樂教師,不管他們學什么,都會要求學生進行分組進行討論。有時,任務設計太簡單,學生不需要合作討論就知道答案;有時,任務設計太難,學生無法進行合作討論,合作學習毫無意義。例如:在《動物說話》這節(jié)音樂課上,在讓學生聽完歌曲后,隨即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能從歌曲聽出什么動物。這種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就是非常不合理,毫無意義。因為問任務設計的過于簡單,學生沒有可以討論的內(nèi)容。這種合作學習不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也是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
(三)音樂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缺乏有效的指導
在音樂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中,教師在向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后,教師便放任學生不管,在一旁觀看,而學生小組內(nèi)則討論激烈,在整個討論中,教師缺乏介入和指導。例如在三年級音樂課《剪羊毛》中,首先進行了將近半節(jié)課的學唱歌曲階段,隨后才進入小組合作學習階段。教師設計的討論的問題:用什么樣的方式演唱,可以讓這首歌曲更加活潑歡快。隨后學生進入到了激烈的討論中,教師則沒有進入各小組中進行指導,而是自己獨自看看教案。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雖然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但是沒有進入到各小組進行指導和調控,所以導致小組合作學習秩序混亂,學習效果差。
(四)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不完善
小學音樂課程不需要考試,這點與小學主科課程很不相同。音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考核的標準主要是以音樂教師的自己的看法為主,例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情況、學習的主動性、是否按照老師的要求積極表演等等。這種考核的方式主要是根據(jù)教師的個人判斷,缺乏客觀性。對學習情況的考核過程沒有制定詳細的指標,考核太過隨意。在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的效果的評價時,音樂教師只是很籠統(tǒng)對學生進行鼓勵:例如“XX同學,這樣做很好”、“你們的意見都很新穎”等等。這種不明確的評語,非常不合理,如果繼續(xù)進行這樣的課堂評價,會嚴重打消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主動性。最后,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擁有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也擁有評判他人以及接受他人評判的能力。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應該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己我評價、小組內(nèi)互相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三、小學音樂課堂中合作學習實施策略
根據(jù)學科的特點,如何結合書本內(nèi)容將小組合作學習更高效更大發(fā)揮團隊作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我實施的一些策略。
(一)把握人員分配中的協(xié)調原則、互補原則
人員的分配協(xié)調、均衡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取得高效結果的前提,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往往采取自由隨機分組的形式,教師不去考慮學生是否可以融入進入,因此對于小學音樂教師而言,需要在分組過程中注重協(xié)調原則以及互補原則。即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不同特點(性格、興趣愛好、學習程度等),結合自己對班級學生學習能力的了解,按照最高到最低進行排序,按照小組分配的數(shù)量進行分組,在具體分組中需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nèi)異質”的原則,即每組成員的組合是由高、中、低的不同學習能力學生,以此來達到組內(nèi)成員之間的協(xié)調,相互互補,實現(xiàn)一種公平、公正的分組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這種分組模式可以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實現(xiàn)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歌唱教學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實施手段,學生的演唱水平不受成績好壞穩(wěn)定,而因天生嗓音條件而定,有的同學天生樂感好,或者一副好嗓,一開口就能唱出明亮、悅耳的歌聲,而有的樂感差,五音不全,開口嗓音嘶啞,暗淡。因此對學生做一個全面的聲音摸底,以四人為例,每組均勻搭配兩名或者兩名以上音準樂感好的同學作為小組的歌唱主心骨,帶動唱不準的同學慢慢想準確的音高靠攏。因此協(xié)調、互補地分配也需要根據(jù)學生的擅長分配,班上很多同學都有學習藝術特長,針對這些同學的自身優(yōu)勢,分配其他有共同愛好的小組中去,培養(yǎng)合作小組共同的愛好與興趣點,發(fā)揮小組的個性優(yōu)勢,形成小組特有的風格與特點。
考慮個體差異進行評價,每個小組里要有優(yōu)等生、中等生、學困生,要保證每組都能很好地完成學任務。每一個合作小組都會有能力比較弱一點的潛能生的情況,規(guī)定好師傅和徒弟,在演唱、演奏學習中,安排師傅對徒弟的一些輔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小組成員的素質提高,也能更有效地加強小組意見的凝聚力。
(二)分階段性的設計長遠的教學目標
在實施合作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做一個詳細階段性的教學計劃與安排,例如一學期要讓學生至少完成幾次小組合作演唱。歌唱形式的活動在形式上要做到一個怎樣的程度,列出詳細的目標后,再結合書本知識將目標分配到某一章某一節(jié)內(nèi)容上,這樣細化的布局能更快地完成教學目標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做出專題指導,提高學生音樂課堂中有效合作方式的學習能力。根據(jù)知識點難易程度設計不同的合作方案。低年級的學生在樂感、音樂經(jīng)驗積累上的能力帶不足,主要靠老師的引導如何完成任務,還沒有獨立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編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合作形式演唱,或者集體的小合奏來簡化知識點,慢慢消化知道點。提升他們的合作能力與音樂素養(yǎng)。高年級的同學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與具備一些音樂技巧能力。可以將些作品進行再加工與創(chuàng)作,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三)關注學生實施情況,加強指導
及時鼓勵肯定小組的表現(xiàn)。在所有的人員分配當中,老師起了一定的主導作用,學生是否愿意,是否對成員有所不滿,老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表現(xiàn),要強調學生的整體參與性。為了讓小組合作學習能更有效、更持久地進行,老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合作學習給與鼓勵性評價和建議,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快樂與成功,提高學生進行合作的信心。
合作任務注重多樣性。合作方法要有創(chuàng)意,合作任務要有變化。小組的合作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必須要有合作的價值和必要性,并不是為了合作的形式而進行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小組合作的形式不能一成不變,要有創(chuàng)意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小組合作時,要用不同的形式激發(fā)孩子們的參與興趣,才能保證課堂秩序不會混亂、嘈雜。如發(fā)放一些小道具來表演歌曲、打擊樂器重視課堂反思與學生反饋。在合作當中,老師多給學生一些發(fā)言思考的空間。多聆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訴求。鼓勵學生做一些贊賞性、鼓勵性的語言來評價,比如說“我覺得他們這組的亮點是,XX有表情,XX很大膽,要是變成像一個人在演唱,可能會更棒。”還有“他們的樂器演奏我都很喜歡,但是我還喜歡他們能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來”。讓學生學會主動先找到他們的優(yōu)點來評價,再提出建議,可以讓學生之間更容易被接納。豐富了課堂評價語言,也為小組帶來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客觀合理地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情況
音樂教師采用開放多樣的評價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音樂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是學生音樂情感和美的培養(yǎng),音樂技能的提升只是次要方面。對學生考核標準要根據(jù)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的具體情況進行不斷校正,要充分認識不同的學生在音樂學習和領悟能力上的個體差異。小組合作學習要使用具體化而不是寬泛的語言對音樂課堂的學生進行評價,這種具體化的評語是學生不斷提升學習能力的動力。每個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學習能力和家庭音樂背景都不相同,如果只是采取單一呆板評語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和評判,反而會對學生的學習產(chǎn)生反效果。例如有些雖然對音樂感到喜歡,卻對音樂還懵懵懂懂的學生,會被這種僵化的評語打消積極性,學生對音樂潛在的喜愛和天賦會被泯滅。這種違背了在音樂課程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初衷了。小學階段音樂的學習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所以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考核也要根據(jù)音樂的這種特性采用多種考核方式。例如學生的自我評價、班級里的同學之間的互相評價、建立小組合作學習學習進展表記錄學生學習的協(xié)作能力提升、參與積極性等等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課的合作學習是讓學生通過音樂課程中的分工合作,感悟音樂的特征與魅力。對于學生來說合作學習的價值意義不僅僅讓自身更好地與同學合作,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心得,從而更快更多地領悟其中的音樂藝術,也讓自己從實際中鍛煉合作學習意識,為未來發(fā)展提供更大的助力。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握合作學習的技巧,更好地實施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融合進去,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張文慧. 小學音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J]. 中外交流,2019,000(010):98.
[2]康悅. 小學音樂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優(yōu)化應用[J]. 進展:教學與科研,2020(5):159-160.
[3]熊銀. 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 信息周刊,2020,000(012):P.1-1.
[4]王一晴. 小學音樂課堂合作學習方式探索[J]. 中小學音樂教育,2020(5).
作者簡介:
翟紅妍,女,1995。07,漢族,河北承德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