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冉,陳永,黃列玉
摘要:目標:考察同伴關系及性別差異對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影響,意在了解影響大學生考試作弊的行為機制。方法:設置兩種考試情境(高他人作弊情境與低他人作弊情境)對520名大學生進行施測,收回有效問卷514份。結果:同伴關系的主效應顯著F(1,501)=476.25,p<0.001;性別主效應顯著F(1,501)=33.154,p<0.001;同伴關系與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1,501)=35.48,p<0.001。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表明:高他人作弊情境下,男生作弊意向顯著高于女生F(1,501)=38.65,p<0.001;而低他人作弊情境下,男生與女生的作弊意向差異不顯著F(1,501)=3.76,p=.053。結論:性別與同伴關系共同影響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男生風險尋求的特點使得他們在面臨“損失”時比女生表現出更多的作弊傾向。
關鍵詞:考試作弊;同伴關系;性別差異;框架效應
中圖分類號:G526.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20)01-0087-03
一、引言
考試作弊行為是長期且普遍存在的校園現象,而是在大學生身上尤為嚴重。系列調查結果顯示,75%以上的大學生承認在校期間有過作弊行為。這一現象的蔓延,不僅使學生成績偏離真實性,且嚴重違背了教學宗旨,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如何減少或杜絕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成為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家關注的問題。至此,不少研究者對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現狀、原因、心理動態(tài)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判斷,以求得改善作弊現狀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意在考察大學生作弊行為的內在機制,為整頓學校考風考紀,促進優(yōu)良學風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支持,也有利于學校完善考試制度,加強學生管理,為學生創(chuàng)造公平、公正的考試環(huán)境。
考試作弊既是道德問題也是決策問題,因而考試作弊影響因素也是多樣的。普遍的觀點認為認知影響行為,糾正學生對考試的態(tài)度是減少作弊行為的關鍵。然而近期研究發(fā)現,即使持作弊是“造假”的、“不被允許”的觀點的大學生承認他們也會作弊,可見態(tài)度并不能準確預測作弊行為。此外,有研究者認為,只有提倡學生“誠信品質”,建立獎懲制度才是減少大學生作弊行為的核心關鍵,然而事實證明,即使每年考試前各大高校出臺一系列考試規(guī)章制度,倡導大學生誠信考試,但作弊現象仍然屢見不鮮,難以杜絕??梢?,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大學生考試作弊的影響因素,為減少和杜絕考試作弊行為提供措施和辦法的參考。
“框架效應”認為人們傾向于在獲益框架下選擇保守的方案,而在損失框架下選擇冒險的方案,考試作弊是決策行為,具有“獲益”或“損失”的風險,大學生的決策判斷可參考“框架”即“同伴關系”做出最終的選擇,即當發(fā)現他人作弊時會導致觀察者出現作弊意向或作弊行為,可見同伴關系在考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考試作弊可被視為一種風險決策(有被通報批評的可能),某些大學生表示當看到同伴作弊獲得高于真實水平的分數時會引發(fā)自我的“損失感”或“吃虧感”,“損失”是導致他們冒險作弊的直接原因??梢姟八恕毙袨槭谴髮W生考試作弊行為的重要社會性參照,即他人的作弊情況會影響個體對決策的判斷,即做出“作弊”或“不作弊”的傾向選擇。同伴關系在考試作弊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發(fā)現到目前為止同伴關系對考試作弊行為的影響似乎并沒有引起相關人員足夠的重視,這值得我們思考。
除了同伴關系,個體差異在考試作弊行為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是因為個體差異可作為重要的調節(jié)變量改變人們的決策行為,考試作弊行為作為一種決策形式自然也會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即并非所有的個體在面臨“損失”時都會采取同樣的決策模式,如高自尊水平的個體、完美主義者等即使在面臨個人損失(他人作弊)時也不會選擇作弊。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同伴關系與性別差異共同對考試作弊行為發(fā)揮作用,具體的作用表現為:在面臨相同的“損失”(他人作弊)時,男生更多地會選擇作弊,而女生則更多地會做出低風險的選擇——不作弊,即性別差異調節(jié)同伴關系與考試作弊行為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試。采取對整班施測的方式選取貴州某高校大學生520名,有效被試514人,男生244,女生260(10人未填);大一140人,大二158人,大三112人,大四92人(12人未填);年齡17—25歲(M=20.2,SD=0.78)。
2.實驗材料。參考已有文獻設置如下兩種考試情境,要求被試用數字對兩個情境的分別做出匿名回答,具體如下:[指導語]下面描述的是期末考試在考場上的情景,該題不涉及道德判斷,請根據您的真實想法認真回答。[考試情境一]“考試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能做出來的題目你都做完了,剩下幾道題你不知道該怎么做。這時候你抬頭看班上的同學,發(fā)現也有很多同學題目不會做,同時你發(fā)現身邊有幾個人在看小紙條或手機,有的在偷看別人的試卷,有人在傳遞答案?!碑斈憧吹酱丝痰那榫?,你的作弊意向為_______。(請用0—10之間的數字表示此刻你作弊的可能性:0表示絕不會作弊,10表示一定會作弊)[考試情境二]“考試進行到一半的時候,能做出來的題目你都做完了,剩下幾道題你不知道該怎么做。這時候你抬頭看班上的同學,發(fā)現也有很多同學題目不會做。不會做的同學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或者坐在那里發(fā)呆,有人做出無可奈何狀,但是沒有人作弊?!碑斈憧吹酱丝痰那榫?,你的作弊意向為_______。(請用0—10之間的數字表示此刻你作弊的可能性:0表示絕不會作弊,10表示一定會作弊)
3.統計方法。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使用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男生、女生在兩種考試情境中的作弊意向。
三、研究結果
“考試情境一”作為高他人作弊組,“考試情境二”作為低他人作弊組。男、女生在這兩種考試情境下的描述統計見表1。
為了了解同伴關系與性別對考試作弊行為的交互作用,對考試作弊意向進行2(性別:男生,女生)X2(同伴關系:高他人作弊,低他人作弊)的兩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發(fā)現,性別主效應顯著F(1,501)=
33.154,p<0.001,男生作弊意向顯著高于女生;同伴關系主效應顯著F(1,501)=476.25,p<0.001,即高他人作弊情境下的作弊意向顯著高于低他人作弊情境;同伴關系與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1,501)=35.48,p<0.001,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結果表明,當觀察同伴作弊時,男生作弊意向顯著高于女生F(1,501)=38.65,p<0.001;當觀察到同伴不作弊時,男生與女生的作弊意向差異不顯著F(1,501)=3.76,p=.053。具體見圖1。
四、討論
考試作弊行為是心理與教育領域中的熱點主題,大量研究表明考試作弊作為一種違反學校規(guī)范的行為,不僅影響了個體品質的發(fā)展,而且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學風與教風。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研究正在不斷拓展。然而影響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的內在機制尚不清晰,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持。盡管不少研究者進行了調查與分析,但更多的是對現象的描述,缺乏深層次的探討。
“從眾”與“去個性化”心理提示,當觀察到他人作弊時易降低約束自我行為的能力導致跟從他人的行為,即使被發(fā)現“責任的分散”也會降低自我良心的譴責,因此在他人作弊的情況下個體的作弊意向顯著高于他人作弊的情況,本研究的結果間接支持了這一觀點。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男生作弊意向高于女生,然而對比前期已有的研究發(fā)現性別在作弊行為上的差異并沒有統一的結論,例如在一項對770名大學生現場考試調查中并未發(fā)現性別與作弊行為的關系,但另外一些研究者通過自我報告法發(fā)現在美國學生中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作弊意圖,而在印度學生中并未發(fā)現。可見,性別與考試作弊行為的關系還不明朗,這有可能是由于研究過程中采用的調查方法、作弊情境的設置等有差異而導致的。為了更深層次地了解性別與考試作弊行為的關系,本研究同時考察了同伴關系與性別是否共同作用于考試作弊行為。通過進一步的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只有在面臨“損失”即同伴作弊時,男生的作弊意圖會顯著高于女生,而在無人作弊的情況下男生與女生的作弊傾向差異不顯著。這一發(fā)現與面臨“風險決策”時男生易風險尋求,女生易風險回避的特點相一致。如前所述,考試作弊不僅是決策的問題,也是道德問題,因此“道德推脫”在其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道德推脫是指個體產生道德或不道德行為的認知機制。不少研究指出,道德推脫存在性別差異。考試作弊涉及道德的問題,在面臨“作弊”與“不作弊”的選擇上道德推脫起到關鍵作用。研究表明女生的道德推脫不同于男生,女生主要集中于關懷和責任,關注內心感受,男生則遵循公平、規(guī)則與競爭。因此當觀察到同伴作弊時,男生基于“公平”與“競爭”的考慮而選擇作弊;而女生更加關注內心的“羞恥感”,具有抵御同伴的誘惑的能力進而選擇不作弊。
性別、同伴關系與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了解大學生考試作弊的行為機制是改善作弊現狀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考試作弊的行為機制還尚不清晰,本研究結果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實證支撐,即同伴關系與性別差異共同影響作弊行為。這提示,高校在采取減少或杜絕作弊措施時要“因材施教”,男生在面臨“損失”時作弊的概率顯著高于女生,這表明男生更易受同伴關系的負面影響,因此在考試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關注男生的行為反應,以維持好考場紀律。
參考文獻:
[1]韓丹,郭慶科,王昭,陳雪霞.考試抄襲識別的心理測量學研究回顧[J].心理科學進展,2008,(01):175-183.
[2]賀英,李陽.大學生考試作弊行為意向與移情能力[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11):1732-1734.
[3]何玉輝,劉舜堯,王艾倫,徐紅承.論考試作弊的現狀、成因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8,(02):53-56.
[4]Whitley,B.E.,Factor Associated With Chea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A Review[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8,39(3):235-274.
[5]Semerci,?覶.,The Opinions of Medicine Facuity Students Regarding Cheating in Reiation to Kohlberg's Moral Development Concept[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6,34(1):41-50.
[6]Barnes,J.,Imitation Is the Sincerest Form of Cheating:The Influence of Direct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n Academic Dishonesty[J].Ethics & Behavior,2010,20(1):47-64.
[7]Rettinger,D.A.and Y.Kramer,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Causes of Student Cheating[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9,50(3):293-313.
[8]Kahneman,D.and A.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Title[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9]王艷萍,蔣滿鳳,金錦花.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分析及防范作弊的舉措[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32(11):93-96.
[10]Güth,W.and M.G.Kocher,More than thirty years of ultimatum bargaining experiments:Motives,variations,and a survey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Cesifo Working Paper,2014,108(C):396-409.
[11]Kahneman,D.and A.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Title[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12]舒首立,楊沈龍,白潔,郭永玉.他人作弊與自己作弊:社會損失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調節(jié)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7,37(01):48-53.
[13]Nathanson,C.,D.L.Paulhus and K.M.Williams,Predictors of a behavioral measure of scholastic cheating:Personality and competence but not demographics,2006,31(1):97-122.
[14]謝曉非.樂觀與冒險中的性別差異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2):270-276.
[15]李歐,徐富明,鄧穎,劉程浩,史燕偉.最后通牒博弈的個體差異和種族文化差異[J].心理科學,2016,39(03):693-699.
[16]周路平,孔令明.316名大學生特質焦慮及性別差異與風險回避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0,24(02):153-156.
[17]Putman,P.,et al.,Exogenous cortisol acutely influences motivated decision making in healthy young ?men[J].Psychopharmacology (Berl),2010,208(2):63,257.
[18]TaylorBianco,A.and D.DeeterSchmelz,An Exploration of Gender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MBA Students' Cheating Behavior[J].Journal of Teaching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07,(18)(Supplement S4):81-99.
[19]Bandura,A.,Selective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2,31(2):101-119.
[20]Mccreary,G.R.,The impact of moral judgment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on hazing attitudes and bystander behavior in college males[J].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2012,19(3):1-7.
[21]楊繼平,王興超.青少年道德推脫與攻擊行為:道德判斷調節(jié)作用的性別差異[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29(4):361-367.
[22]邢強.道德判斷中的性別差異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5,25(4):67-69.
[23]陳新葵,張積家.兒童道德行為發(fā)展中的性別差異[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19(3):71-7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Relations and Cheating Mak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ZHANG Ran-ran,CHEN Yong,HUANG Lie-yu*
(College of Medical Humanities,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al mechanism of cheating examin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peer relationship and gender difference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Methods:two examination situations which including high other cheating condition and low other cheating condition were set up to test 520 college students and recover 514 valid questionnaires.Results:showed that the main effect of peer relationship(F(1,501)=476.25,p<0.001)and gender (F(1,501)=33.154,p<0.001)were significant;as the same time,the interaction model was significant also F(1,501)=35.48,p< 0.001;further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boys' cheating intention was higher than girls' in the high other cheating situation F(1,501)=38.65,p< 0.001,but it can't be found in the low other cheating situation F(1,501)=3.76,p=.053.Conclusion:the gender and peer relations played a role in the cheating exam.When they faced with a "loss",boys showed more cheating than girls acco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ys' seeking risk.
Key words:cheating behavior;peer relation;gender difference;framin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