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碧
內容摘要:本文使用調查分析的方法,考察《漢語教程》第二冊(上、下)綜合教材在課文文化知識選取、文化對比問題。結果發(fā)現:1.本教材重視介紹中國日常生活與習俗、中國概況。2.本教材多使用中國獨有詞語,較少出現外國文化詞,著重介紹中國。3.本教材主要傳達中國文化和知識,較少呈現文化差異、文化沖突等內容。綜合來看,本教材著重日常生活和交際方面,實用性強,但不同文化類詞群的多樣性和跨文化交際視角方面的知識有待加強。
關鍵詞:《漢語教程》 文化點 教材分析
目前國內外教材出版百花盛放,有關于對外漢語教材研究也多不勝數,教材內容、編排、呈現方式、編寫理念、對比分析等各種研究比比皆是,然而對于文化大綱一項研究難以確立,眾說紛紜。“結構-功能-文化”的對外漢語教學原則從八十年代開始至今,對文化大綱一項的概念依然難以定義,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周小兵(2019)在文中總結趙金銘(1998)內容:漢外漢語教材文化取向一要考慮學習者的接受程度、二要介紹中國文化和學習者母語國文化、三要考慮各民族文化差異和宗教信仰,四要樹立當今國人形象。語言文化的教學是對一種民族語言所承載和蘊含的獨有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習者,盡管二語學習是一種交際應用為主的學習,但同時也有著教育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能力,其影響力不可忽視。
一.教材簡介
本文選擇楊寄洲主編的《漢語教程》,是目前較為熱門的對外漢語教材之一,共三冊分上下六冊,對象是零起點的漢語初學者。本文選擇《漢語教程》第二冊上和下共20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兩篇課文,極少有一篇、有的三篇的情況,課文內容主要是敘述性短文和對話文體。
二.教材課文化點及介紹
本文選擇以《國際漢語教材文化點分類框架(研究版)》為研究參考,本框架分成五類話題:A.中國國情;B.成就文化;C..日常生活和習俗;D.交際活動;E.思想觀念,每大類下又分有細項,共分四層。本框架是參考眾多漢語教材的文化知識統(tǒng)計得出五大項,因此本框架具有可操作性和嚴謹的科學性。
根據參考此框架對《漢語教程》文化點作出編排分析及文化點分布統(tǒng)計,嘗試分析本教材的文化點類型存在的問題,教材的文化點編排是否適宜,以及是否存在不合理現象等,希望能夠通過對教材細微分析能對教材編寫提供參考。
三.教材文化點數量統(tǒng)計及類型分布
3.1.文化點數量
一篇課文中主要的文化點是以課文主要圍繞的主題思想來判定,而文化點數量則以課文中出現的詞匯來判定,例如某課文中提到了京劇和相聲,則是屬于成就文化中的藝術項目。
《漢語教程》第二冊(上)一共十個單元,每個單元平均有兩篇課文,有一個單元三篇課文,教材主要是以對話體課文形式展現。從上圖所示,教材第二冊(上)第五課文化點占的最多,而五類項目中占最多數的是中國國情以及日常生活和習俗。
《漢語教程》第二冊(下)也同樣有十個單元,一個單元平均兩篇課文,以對話題形式出現。從上圖可見,日常生活和習俗是五個類別中占最多,有23個;而第二課、第四課和第七課占最多文化點,有6個。
教材上冊主要是中國國情,日常生活和習俗兩方面圍繞,教材一共有上中下三冊,第二冊正處于學習者在完成初級漢語之后,再進一步了解中國的階段,在中國國情、成就文化及日常生活和習俗方面表現平均,在學完上冊后能夠對中國產生基本概況。
而教材下冊開始則明顯側重在日常生活和習俗這一項,而且數量顯著增加。中國文化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與日常息息相關,要融入中國社會必需習慣中國的生活習慣,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在五項分類中的日常生活和習俗首當其沖第一位。
3.2.文化點類型
從表3上下兩冊的文化點綜合來看,上冊數量比下冊多12個,而從五個類別中來看,日常生活和習俗明顯比其他四類多。在上圖中可見教材上下兩冊中思想觀念文化數量為0,表示課文中并無提及此方面,思想觀念是通過學習者在學習漢語過程中所面臨與母語國家所不同的觀念帶來,教材雖然對日常生活所表現的不同而在課文中體現出來,但精神文化卻不曾提及,可見教材對于精神文化、思想觀念不受重視。
由表3可知,課文主要圍繞日常生活的話題來進行學習,因此日常生活和習俗占數量最多;其次是成就文化,這個表示了《漢語教程》相對重視中國的成就輝煌,但數量依然不比前者,兩者相差幾乎一半;再者是中國國情,再到第四是交際活動,交際活動是對于日常問候、見面送禮等各種交際形式的學習,表現出人和人之間的密切關聯。除中國國情在上冊比下冊數量多之外,教材下冊在各項文化類型中都出現數量增加現象,這表示了教材下冊對學習者的能力要求有所提升。
《漢語教程》第二冊上下兩冊的文化點中,日常生活和習俗方面遙遙領先,在此類中有關于日常生活的細項分類,下圖是兩冊書對日常生活和習慣分類的展示。
從上圖可見,日常生活與習俗共有14個細項,分別是服飾及習俗概況、飲食及習俗、居住、學習與工作、家庭生活、交通、通訊、度量衡、購物消費、休閑娛樂與健康、節(jié)日節(jié)氣、人生慶典、禁忌迷信與象征、安全。其中提及最多的是節(jié)日節(jié)氣和交通這兩項,而從上冊提到8個日常生活與習俗,在下冊增加到21個,數量增加超過一半。
3.3.小結
《漢語教程》第二冊上下教材中選詞偏向于積極向上,更推崇中國文化、介紹中國成就特色,較少選擇與中西方產生沖突的話題,并且極少出現文化差異的內容。例如課文中提到中西方節(jié)日:圣誕節(jié)和新年,課文中把兩個節(jié)日放在一起,并同一個融合的態(tài)度來展現,以兩個節(jié)日來臨之際舉辦聯歡會,在聯歡會中提到中國的相聲和京劇表演,這種更多的是在兩人的對話體中感受中國文化,以一個話題帶出另一個話題。
其次,教材中出現的主題內容主要圍繞中國,相對重視本土文化的學習,并無太多提及起西方歐美文化,也無提及到人物對中西文化之間的態(tài)度,對于國別文化的呈現方式體現在對話上,以對話方式灌輸知識。其中提及的例如有中國美食、堵車等交通問題、還有京劇和書畫等藝術知識,對中國文化知識面雖廣卻淺。李泉(2011)提到文化點的選擇和呈現有以下幾個原則:即多角度、有限定、中外對比、古今聯系、不貶不炫。從本文可以看到此教材的多角度多方面敘述中國,基本概括中國日常生活、國情、旅游等,但對于中外對比在本教材中卻是寂寂無聞。
第三,對于本教材中文化內容呈現心態(tài)可見,編者對中國基本情況描寫客觀真實,編者的編寫態(tài)度不過度贊美中國文化或貶抑外來文化,也可能由于第二冊課文極少外來文化的針對性學習原因,可知編寫態(tài)度認真有責任感,盡可能客觀自然地展現中國文化。然而教材沒有更多提及到中國的社會問題方面,學習者完成本教材第二冊的學習,對于中國真實社會仍然有著很大距離,只能對中國產生表面印象,筆者認為可能顧及到學習者學習時長和剛剛接觸中國的原因,并未對內容過多深入。
第四,在過去綜合課教材以典型和著名的文學作品來進行語言教學,以讓學習者從中獲得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和日常生活習慣等知識?!稘h語教程》教材則使用通俗和易讀的文章或對話體形式,表現出有針對性、相對全面實用的教學內容,內容以敘述和解釋相結合的呈現方式,趣味性大,減少枯燥,也能用來練習口語對話。
四.結語
在課文文化點上,本教材第二冊重視對日常生活、中國國情、成就文化方面,讓學習者能夠了解中國概況,文化點數量從少到多,尤其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增加明顯,而中國國情減少內容。
在課文文化點詞匯上,本教材第二冊更多選取中國獨有的文化詞語,較少出現外國文化詞。
在文化對比方面,上下兩冊教材皆以呈現中國普遍文化為主,沒有對中國各地區(qū)文化特色和中外文化和態(tài)度對比。
整體上來看,本教材重視日常生活和交際,數量多、普遍性大,有助于學習者學習和了解中國,因此實用性強,但由于較少對文化衡突和比較方面,跨文化交際方面稍弱,教材可以關注跨文化交際方面,在學習中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泉.文化內容呈現方式與呈現心態(tài)[J].世界漢語教學,2011,25(03):388-399.
2.趙葉心.對外漢語文化課教材的文化點教學設置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7
3.周小兵,羅曉亞.《新實用漢語課本》與《通向中國》》文化點和相關詞匯考察[J].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2019,4(01):76-85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