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霞
內容摘要:拋錨式教學從課前、課中到課后都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題地位。本文將具體結合司馬遷《垓下之圍》一文分析拋錨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拋錨式 探索 微課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講授,教師與學生是知識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從而忽視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在講授的過程中,由于側重知識學習,不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
拋錨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模式,何克抗教授給出的定義是“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p>
拋錨式教學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有助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小組任務有利于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拋錨式教學從課前、課中到課后都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題地位。本文將具體結合司馬遷《垓下之圍》一文分析拋錨式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垓下之圍》出自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的《史記》,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節(jié)選的文章。《垓下之圍》是《史記》人物傳記中寫得非常精彩的篇章,作者以濃墨重彩的筆墨再現(xiàn)了一代西楚霸王的末路悲歌,生動刻畫了項羽的性格,人物形象極為耐人尋味。項羽是一代西楚霸王,他自刎烏江的失敗結局帶給現(xiàn)代人很多思考。項羽形象及失敗原因可以設定為本次課需要去探索的問題,成為本課拋出的錨。
本課教學重點是分析項羽人物形象,教師結合項羽這個歷史人物設置和職場相關的問題,學生通過網(wǎng)絡及教學軟件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并在課堂上展示小組成果,分析項羽人物形象及失敗原因,解決該拋錨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采用多元化的信息手段,依托藍墨云班課手機移動端教學平臺,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及時引導評價、鼓勵激發(fā)。
課前,教師通過微課視頻為本次課設置情景,并拋出探究問題。學生觀看微課,了解問題及課前任務。教師使用QQ、微信等社交媒體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分組制作思維導圖。課中,學生分組展示思維導圖,并參加情景再現(xiàn)、小組討論、頭腦風暴、網(wǎng)絡討論等活動,教師對小組活動進行點評,并對網(wǎng)絡討論進行點贊。課后,布置制作演講視頻的作業(yè)。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如下:
一.設置問題導入
《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這部奇書以精彩絕艷的筆墨為后世刻畫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項羽是最耐人尋味的一個英雄。
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巨鹿一戰(zhàn),破釜沉舟,一戰(zhàn)成名。民國學者蔡東藩贊賞項羽的勇猛“獨羽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與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戰(zhàn)皆勝,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卒使能征善戰(zhàn)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他27歲自立為王,號曰西楚霸王,一時威名赫赫,天下無人可敵,31歲卻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兵敗自刎的悲劇故事。
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為何在烏江就不得不死?是什么原因推動項羽一步步走向自刎的結局呢?我們可以結合《垓下之圍》這篇課文一探究竟。
二.小組成果展示
小組代表分別上臺展示本組課前制作的思維導圖作品,并講解《史記》項羽故事。
教師對各組表現(xiàn)分別進行評價,鼓勵激發(fā),概括總結:
剛才同學們講了項羽的很多故事,《史記》有很多成語很好地揭示了項羽的性格:
1.巨鹿之戰(zhàn)“破釜沉舟”展示了項羽的勇猛過人。
2.衣錦還鄉(xiāng)說明了項羽的目光短淺、虛榮心強。
3.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刻畫了項羽的政治無知、錯失良機。
從以上同學們講的項羽的故事可以看出項羽有其過人之處,勇猛果敢,卻缺乏謀略、剛愎自用、不善用人。了解了之前發(fā)生在項羽身上的歷史事件,我們也明晰了項羽人生命運的成敗軌跡,初步探知了這個人物形象,為更好地理解課文打好了基礎。司馬遷非常擅長通過關系人物命運轉折的重大事件刻畫人物,凸顯人物性格,本次課《垓下之圍》描寫了項羽兵敗被圍之后的處境,可以說是一代西楚霸王的末路悲歌。下面,我們一起結合這篇課文深入分析項羽這個人物,進一步探究項羽失敗原因。
三.小組合作,情景再現(xiàn)
教師進行通過語言描繪《垓下之圍》第一個場景,四面楚歌中,項羽霸王別姬:
項羽駐扎垓下時形勢對他十分不利,司馬遷寫道“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劉邦、韓信、彭越幾十萬人把項羽十萬人重重包圍,糧食吃完了,軍力也懸殊,項羽陷入了絕境。就在這漆黑的夜晚,四面?zhèn)鱽沓氐母柚{。項羽聽完大驚,大驚說明他非常震驚,超乎自己的預料。漢軍占領楚地了嗎?項羽被這四面楚歌迷惑了、動搖了,以為自己兵敗如山倒了。
于是項羽慷慨悲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教師為學生示范朗讀霸王別姬課文,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小組合作為動畫配音,添加旁白。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角色為動畫配音,利用自己的語言添加旁白,再現(xiàn)霸王別姬的悲情氣氛,深入理解項羽的無奈及深陷末路仍不反省的可悲。
通過情景再現(xiàn),使學生身入其境,感受此時項羽的無奈、多情。
四.小組討論,失敗探究
《垓下之圍》第二場景:東城快戰(zhàn)
教師引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東城快戰(zhàn)”有關項羽的描寫,推選代表上臺分析本組探討的失敗原因。
教師對討論進行評價,概括。
《垓下之圍》刻畫項羽人物形象手法:
1.語言: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通過項羽的語言表現(xiàn)項羽的勇猛善戰(zhàn)、所向披靡,同時通過項羽對自己過去戰(zhàn)績的夸耀表現(xiàn)他的自負。
2.動作:
“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椡跄笋Y,復斬漢一都尉,殺數(shù)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通過對比凸顯項羽的英勇善戰(zhàn)。
五.頭腦風暴、網(wǎng)絡討論
《垓下之圍》第三場景:烏江自刎
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如果渡過烏江,能否卷土重來?
歷代詩歌中針對項羽的結局分別有詩人自己的看法,教師結合歷代評價項羽的詩歌引發(fā)學生討論項羽能否卷土重來。學生開展頭腦風暴,在教學平臺上進行網(wǎng)絡討論,學生可隨時補充更新想法。
六.課后作業(yè)
1.職場啟示個人演講
教師布置“項羽的失敗給你的啟示”的演講作業(yè),引導學生思考職場問題,實現(xiàn)教學難點突破,教師在QQ上與學生深入交流。
學生課后細讀課文,整理歸納對項羽的整體分析,結合課堂內外的收獲錄制職場啟示演講視頻。
2.填寫課堂活動評價表
學生對個人及小組成員整體活動表現(xiàn)進行評價,并總結本次課學習收獲。
通過課堂教學實踐及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發(fā)現(xiàn),拋錨式教學模式下課堂效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成為去探索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主體。教師是引導者,不再是課堂的權威。學生的成果得到肯定,小組合作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2.李宗霖.致思趨向視閾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研究性教學模式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7).
3.(美)卡爾.羅杰斯.自由學習[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03-01.
4.楊維東,賈楠.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述評[J].理論導刊,2011(5).
5.陳偉珂,林宏麗,武曉燕.基于“拋錨式”的高校教學模式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16(1).
本文為山東商務職業(yè)學院教研項目《高職院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成果,編號2015JY19
(作者單位:山東煙臺山東商務職業(yè)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