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學聰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作文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語文作文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途徑進行研究,旨在能夠為現(xiàn)代小學語文作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從而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標。
關鍵詞:創(chuàng)新教學 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教學方式
高年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對于作文的寫作手法往往有了事先的要求,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很多學生無法更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寫作技巧和情感,從而造成了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問題。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將寫作教學方法束縛于固有的模式下,將會造成小學作文缺乏靈魂、空洞乏力的狀況,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在素質教育目標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開展,為小學生學習作文營造了更加適宜的氛圍。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的意義
小學語文作文寫作能力是學生對語文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個直觀的體現(xiàn)。尤其是高年級小學生,在經過寫作基本能力的鍛煉后,應當具備一定的寫作水平。但目前的高年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仍然采用固化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寫作思維受到嚴重的束縛,導致很多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沒有發(fā)揮出小學生應當有的豐富想象[1]。傳統(tǒng)語文作文教學中,老師往往對寫作的要求有明確的規(guī)定,例如,敘事作文要先寫事件的起因,然后寫發(fā)展過程,最后寫結論。在這樣一種寫作模式的束縛下,學生的思想無法有效拓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僵化的寫作習慣,作文毫無生動性和新穎性。由于高年級小學生對社會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在作文的寫作中往往也需要對自身的情感進行抒發(fā),而始終將作文寫作束縛于一個固有的框架內,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調動,從而使語文作文寫作成為一種完成任務的形式,無法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在高年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法,能夠使作文寫作更加靈活有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作文內容更加飽滿和具有感染力[2]。學生在不斷積累寫作素材的同時,可以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到寫作當中,從而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寫作熱情,真正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開展創(chuàng)新教學的途徑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個性化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個性化思維視角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是基于對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尊重基礎上的。在我國教育改革進程中,傳統(tǒng)的以老師為核心的教學課堂逐漸被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所取代。在高年級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個性化的作文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由于每個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寫作水平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采用整齊劃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3]。通過個性化教學,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的關注,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
例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四季之美》這篇文章后,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己對生活中四季之美的認知進行寫作。由于每個學生對四季的感受是不同的,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鼓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寫作情感,將自己對四季的感受落到筆上。對于寫作的體裁和形式,老師不應過多的限制,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由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可能會將對四季之美的描述集中在大自然的景色上,而有的學生則會從日常生活活動中抒發(fā)對四季的喜愛。對于一些思想較為深刻的學生,則會將四季與人生進行結合,通過四季來比喻人生不同的階段,如春季代表著一個人生命的青少年階段,春季象征著不斷的汲取養(yǎng)分、充實自己;夏季則代表著壯年階段,如盛夏般碩果累累等。由于每個學生對四季的理解層面和角度不同,老師需要針對不同的寫作手法進行點評和指導。對于寫作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老師可以通過鼓勵他們對生活細節(jié)記性觀察,從而提高生活中的寫作積累。而對于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老師可以適當?shù)脑黾訉懽麟y度,如為課文《四季之美》寫一篇序文。通過這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教學,能夠使不同寫作水平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的寫作鍛煉,強化了學生對寫作形式與方法的感悟。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思維導圖運用于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是對寫作教學形式的一種新型創(chuàng)新途徑。思維導圖能夠通過科學合理的圖形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方法。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文教學的改革目標中對學生的情感表現(xiàn)、素材選取、文章修改等方面都做了要求。這就需要語文老師在講解作文知識時,不僅僅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建立寫作體系的能力。小學高年級寫作與低年級寫作學習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高年級學生的寫作題材更加豐富、作文類型更加全面[4]。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寫作基礎,但是對寫作整體的構建能力仍然較為薄弱,通過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盡快理清寫作思路,從而將抽象的寫作思維演變成直觀化、形象化、關聯(lián)化的思維體系。
例如,老師在給學生布置《絲綢之路》這篇文章的寫作訓練時,可以充分發(fā)揮思維導圖的優(yōu)勢,鼓勵學生將與絲綢之路相關的關鍵內容進行圖形列舉,從而使學生能夠理順作文寫作的線索和思路。由于絲綢之路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講都是一個抽象陌生的事物,老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查詢資料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并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資料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規(guī)劃。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明白了絲綢之路的歷史沿革、經濟發(fā)展意義、地域特征等,從而提取出其中具有關鍵內涵的內容,如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點、歷史、人物、時間、路線等,并將這些關鍵內容之間建立一個內在的聯(lián)系,從而為寫作形成基礎的順序。思維導圖的設計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老師可以指導學生思維導圖的構建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效果。通過思維導圖,學生能夠對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發(fā)生時間、地點、人物和時間進行融合,從而使作文中的絲綢之路更加生動具體。通過思維導圖的指示,學生的思維也受到啟迪,可以將絲綢之路的時間點從古代擴展到現(xiàn)代,使學生筆下的絲綢之路不僅僅具有了溝通交流價值和經濟發(fā)展價值,同時也代表了國家的繁榮富強,從而增強作文中的情感抒發(fā)效果。
(三)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生活體驗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
所有文學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老師應當將課堂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作文教學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場所。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融入生活體驗,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寫作中的真情實感。生活體驗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生增長的人生閱歷,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的情趣。語文老師在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實踐體驗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寫作意識以及對寫作靈感的探尋。
例如,老師在講到課文《只有一個地球》后,可以通過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去感受地球對受到的傷害,并以此為寫作背景布置對保護環(huán)境的寫作內容。老師首先可以帶學生到河邊去觀察和體驗河水污染的情況,使學生認識到地球環(huán)境與每個人是息息相關的,從而提高學生對寫作情緒的醞釀。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到義務植樹中,通過親身的參與提高對植樹造林、綠化環(huán)境的認識。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濫伐樹木、浪費水源的現(xiàn)象進行觀察,增強學生對地球保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學生通過生活實際中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人們經常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都是來自于樹木,每年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制作成一次性餐具,不僅給地球帶來了更多的垃圾,同時也減少了森林對地球上水土和空氣的保護。而生活中對于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也無處不在,使得地球上的清潔淡水存儲量大量減少,地球上的很多地方已經出現(xiàn)了淡水危機。通過這種貼近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能夠使學生形成豐富的寫作情感,從而讓提高學生對寫作靈感和素材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學生筆下的文章更加豐滿生動,能夠帶給他們深刻的閱讀感受。
三.結束語
作文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能夠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增強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形式固化,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也無法提高學生的文學底蘊。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開展,為小學生學習作文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郭秀鳳.小學語文作文指導方法的創(chuàng)新分析與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9):155.
[2]歐陽色蘭.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方法與創(chuàng)新思考[A].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教師教育論壇資料匯編(二)[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3.
[3]金盾.小學語文作文分類指導教學的創(chuàng)新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7):136.
[4]黃海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途徑探微[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86.
(作者單位:海南省臨高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