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澤清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用有效策略,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指導他們學以致用、積極思考、大膽探究,充分滿足了學生們的認知需求,助力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及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隨之提升,各項育人計劃的具體執(zhí)行會更高效。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獨具特色,學生們善于思考,在探究活動中獲取到不一樣的認知體驗,不再處于被動地接受狀態(tài),將在后續(xù)的學習活動、綜合實踐中有更加出色的表現(xiàn)。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實現(xiàn)策略;分析研究
引言:傳統(tǒng)固化的教學模式,總以教師的灌輸指導為主,不考慮初中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師生之間的矛盾問題較多,整體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新課改背景下,為了改善弊端現(xiàn)狀,必須重構教學模式,全面落實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教師想方設法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有效性,貼近生活實際,開闊學生的視野范圍,鼓勵他們突破自我、挑戰(zhàn)自我,最終成為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人才。對此,筆者簡單闡述了一些看法。
1、整合教學內容
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難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熱情投入學習活動,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另外,千篇一律的教學內容,加上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可能讓班級學生衍生出嚴重的抵觸情緒,他們的探究積極性偏低,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等不夠活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成效必然大打折扣[1]。在此情況下,教師應在原有基礎上引進一些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多元性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為切入點來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充分的利用各種有效教學資源和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和分析。如教學“親情之愛”時,教師分別在合同當中引入與家庭有關的快樂(小豬做蛋糕)、換位(小羊請小狗吃飯)、慎重(兩只烏鴉爭吵)、信任(雄鳥與雌鳥)、溝通(獅子老虎相爭)等五個小故事,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對故事進行分析,這樣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與家人相處的正確方法。然后,教師在讓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的家庭生活,讓學生結合教材對現(xiàn)代家庭生活的生活觀、生活方式、通信方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情況進行討論,也可以讓學生傳統(tǒng)家庭和現(xiàn)代家庭進行有效的對比,全面加深學生對于家庭的了解。然后,教師在讓學生就“如何構建和諧家庭”為主題來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并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點評。這樣能夠使學生知道家庭成員之間需要包容、體諒、信任、理解,并能在生活過程當中養(yǎng)成良好的家庭美德。
2、豐富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社會熱點,以充實教學內容。教師借助實踐類教學活動的開設,組織學生深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通過慰問貧困戶、走訪敬老院、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捐贈希望小學、觀看新聞聯(lián)播、了解國內外熱點等方式,全面了解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并鼓勵學生在活動參與和信息獲取中,摘錄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與全班分享,并結合所學內容剖析事件實質。如學習“維護國家利益”時,教師讓學生借助互聯(lián)網查閱史料,了解何謂國家利益,作為學生需要如何維護國家利益。讓學生開展論述,探討如何讓公民更好地理解國家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讓身邊的人更好地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對于個人而言有何種意義?學生在探討中教師可運用視頻教學法,為學生直觀呈現(xiàn)知識;或者引入導圖學習法,以問題為導圖的關鍵點,以點帶面地進行知識內容的綜合論述;或者開展論述教學法,即讓學生自己總結答案,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論述,給出答案獲取的依據??傊?,學生在總結和分析的過程中能對熱點事件本身有直觀認知,開始深入地分析問題的實質內容,并能使用政治的角度解讀事件,實現(xiàn)知識學習的活學活用。
3、學生合作探究
高效課堂應當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主動梳理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主合作意識。如講“維護和改進規(guī)則”一課時,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則新聞稿——駕考新規(guī)則。根據這則新聞稿教師提出兩個問題由學生思考:(1)為什么要修改駕考規(guī)則?(2)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思考,這則新聞稿給我們什么啟示?第一個問題貼近生活,學生完全可以根據平時瀏覽網絡,看電視或生活實踐暢所欲言,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收獲知識,明辨是非,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第二個問題開放性較強,教師想讓學生學會通過生活中的某一現(xiàn)象(如駕考新規(guī)這一新聞稿),分析現(xiàn)象的本質,(如駕考新規(guī)這一新聞說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一些與時代不相適應的規(guī)則應該廢除或改進)。由現(xiàn)象到本質的推理比較難,所以學生需要合作解決。通過小組同學間交流合作,使問題的探討越來越深入,得出的結論更深刻,以此實現(xiàn)學以致用。整個環(huán)節(jié)貫穿著設疑——探疑——答疑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會慢慢學會從觀察生活體驗社會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之間相互尊重合作學習的好品質。
4、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在“立德樹人”方面肩負著不可替代的重任。教師更應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將德育教育滲透進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從而促使學生的道德品質得以顯著提高[2]。如學習“依法履行義務”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實際案例“不贍養(yǎng)父母,睡夢中被拘傳”來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案件中盧某拒不支付贍養(yǎng)費的行為對嗎?為什么?從道德和法律兩方面來說一說你的看法。在學生的討論聲中,“贍養(yǎng)父母是子女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的觀點越辯越明,促使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同時,受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和法治教育,提高了學生的道德品質。
結束語
總之,必須實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有效性,助力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及個性化發(fā)展,使他們真正學好理論知識,學以致用所學知識,自信創(chuàng)造精彩的人生,最終為社會現(xiàn)代化的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春峰.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教學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21)75-76.
[2]馬明亮.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實現(xiàn)策略[J].情感讀本,2019(05)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