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
[摘要]數學素養(yǎng)是指在人的先天性生理基礎上受后天環(huán)境、數學教育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努力和實踐認知活動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和數學品質。數學教學活動要從學生的認知起點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fā)現、去體會,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積累經驗,從而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數學素養(yǎng);概念教學;概念本質;數學活動經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20)32-0042-02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個體經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之一。教師應該把目光放得更長遠一些,只有重視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學生才可能更好地經歷數學活動經驗萌芽、生長、積累與提升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生動有效的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促使數學知識自然生長,使學生有所收獲。
一、明晰概念本質,關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認知經驗
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本的支撐還是基本概念和觀點,尤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間的橫向聯系。教師要把握概念間聯系的一個導向,關鍵是設置一個能引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手和腦都動起來。概念教學的追求是讓學生真正從意義上理解和從本質上把握概念。下面以“分數的意義”為例。
【片段一】課堂引入,喚起經驗
師(出示1個蘋果):你能用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生1:1。
師:這里用1表示數量,1還能表示什么?
生2:1本書、1張桌子、1把直尺……
師:通過交流,我們發(fā)現身邊的很多物體都能用1來表示。(板書:1可以表示單獨的1個物體)想一想,1還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3:還可以表示我們一個班的學生。
師:看看你的周圍,我們一個班的學生這么多,不止1人,真的可以用1表示嗎?
生3:雖然有很多人,但我們是一個整體。既然是一個整體,就可以用1來表示。
師:多個學生被看作一個整體,就可以用1來表示。你很善于思考,一下子給我們打開了局面。
生4:1也能表示一箱牛奶。
生5:1能表示一個年級的學生。
生6:1還能表示一個學校的學生。
生7:1也可以表示一箱水果。
師:1真的很神奇,可以表示這么多事物?;貞浳覀儗W過的知識,1表示的內容一樣嗎?有沒有什么變化?
生8:不一樣!一年級時,1表示的都是單獨的1個物體,現在1既可以表示1個物體,也可以表示由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師:對!現在的“1”能表示的事物變得更豐富了。
正確地認識單位“1”,對于建立分數概念至關重要。學生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數學的高度抽象概括的特征。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認識單位“1”的過程,從生活中的微觀世界逐步過渡到宏觀世界,從數量、面積延伸至質量、時間……讓學生知道這些都可以用單位“1”來表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提升到學生未知的、不熟悉的領域,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進一步滲透整體意識,強化學生的單位意識,為建立分數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從調查到了解,激發(fā)學生的已有經驗
在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先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從而確定課堂教學的真正起點,有效地把握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生長點,從而設計出能使學生經歷分數概念的發(fā)生、感知、建構的完整過程的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片段二】前測分析,打破傳統(tǒng),勇于嘗試
在教學前,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細致有效的學情調查。筆者在教學前做了如下學情調查(如圖1,一共有44人參與調查)。
學生對于“什么叫分數?”的回答:①分數就是平均分成多少份的那個數;②表示一份或幾份的數;③把一個物體分成1份、2份、3份就是分數;④能表示物體的幾分之幾;⑤由分子和分母組成的數叫分數,把一個整體分成幾份是分母,取幾份是分子;⑥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⑦把一個物體分成幾份,取里面的幾份或一份就是分數;⑧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x份,取其中的y份就是y/x。第2題中,題(1)只有1人回答錯誤;題(2)有12人回答錯誤(10人用分數表示空白部分,2人將分子、分母寫反)。對于“題(2)中的兩個分數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有14人填“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有18人填“分數相同,意義不同”;有2人填“第一個圖是2個圓形為一組,第二個圖是1個圓形為一組”……
從學情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于分數的理解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對于分數意義的表達不夠完整,對于分數單位的理解有困難。
基于上述調查,在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把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記住分數和分數單位的含義上,通過合理地使用教具,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地將直觀演示學具的體悟抽象為分數概念的理解。如:1米長的繩子、1張紙、1個月餅、8個圓片……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借助一種或幾種學具去創(chuàng)造分數,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去思考“把誰看作了一個整體”,直觀地感知到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都可用分數來表示,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三、從經歷到感悟,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發(fā)言和感受,讓學生通過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一步一步地感受分數的意義。另外,教師要改變固有思路,概念教學不應靠死記硬背,而是要追求思維上的真理解,教師需要不斷思考、嘗試,為學生感知、理解和應用概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片段三】操作實驗,積累活動經驗
為了加深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筆者在練習環(huán)節(jié)中做了這樣的安排(如圖2)。
第1關是教材中的練習。第2關是對教材習題進行加工后的提升練習。第3關的設計依據:一是適度綜合教材中的習題,讓學生在具體問題中探究是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厘清分數的本質;二是發(fā)展學生數感,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感受與理解;三是滲透極限的數學思想,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理解并感悟分數的意義。因此,練習的設計既要尊重教材,選用教材中原有的內容,又要考慮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設計梯度性的練習,力求學生全員參與,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史寧中教授說過:“智慧并不完全依賴知識的多少,而是依賴知識的運用,依賴經驗,你只能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磨煉?!痹趯W習活動中,學生借助已有知識經驗來學習新的知識,這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是一個認知不斷加深、理論與實踐相互進化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應用的經驗。
綜上所述,在設計數學學習活動時,教師既要重視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又要善于將學生所需掌握的數學知識與方法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經驗,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同時,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