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強
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以發(fā)掘數學文化中的美感,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數學發(fā)展史,這就可以將數學文化和課堂教學進行融合,從而可以有效地展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
關鍵詞:數學文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融合
引言
自原始社會時期,我國已經出現數學文化,既是社會制度的發(fā)展結果,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經過代代相傳和改進,現代數學已然成為集合數學文化精髓的載體。所以,如果將數學課堂教學與數學文化進行融合,勢必可以增強教學效果,從而可以提升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效性。
一、發(fā)掘數學文化中的美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初中數學教材內容,每個章節(jié)都包含有數學的獨特美,這種美感是從數學文化中天然帶有的,自人類從自然界中發(fā)現“數學”以來,這種美感不斷被后人所傳承和改進,這才有了今天現代數學教育知識體系。那么,從初中數學教材中的數學美來看,可以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對稱美。所謂對稱美,是指從平面上、空間上由一個圖形或符號經過映射、互補、互逆等操作產生的對稱性圖形,這種圖形體現出的美感就是對稱美。那么,從教材內容上看,可以體現對稱美的內容,包括有函數的圖像、圖形的旋轉、中心對稱等,所以在講解這些知識點時,數學教師可以連帶講述關于這些圖像、圖形的對稱美感,讓初中生可以在傾聽枯燥的數學知識點時,感受到別樣的學習體驗,可以將對數學知識的注意力轉移到數學文化上,這就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可以提升學習效果。比如,當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心對稱》時,該部分內容主要講述可以中心對稱的圖形性質、特點,如“只要旋轉180度就可以完全重合”等,所以教師可以這樣給學生說“同學們,在你們畫直角坐標系中的中心對稱圖形的時候,有沒有發(fā)現只要兩個圖形有一個以上的對稱點,兩個圖形始終都可以重疊在一起?”,當學生同聲應允后,教師可以告知學生對稱美的概念,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對數學文化的認識,從而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其二,簡單美。顧名思義,簡單美是指數學計算的方法、過程較為簡潔,同時還可以保證計算結果正確,這種美就稱之為簡單美。那么,從教材內容上看,可以體現簡單美的內容,包括有二元一次方程、勾股定律、反比例函數、相似三角形、銳角三角函數等知識點,并且體現簡單美的數學知識在教材中的數量是最多的,為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講解這些知識點時,可以向初中生強調數學的簡單美,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現代數學的簡便性和重要性,比如,當教師在教學《勾股定律》時,該部分內容的核心要點在于鞏固定律的公式,而從該公式的形式來看,雖然公式不長、包含元素較少,但是可以解決所有直角三角形的數學問題,這就體現出數學文化的簡單美。所以,教師可以這樣給學生說“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勾股定律,想要求解直角三角形的邊長有多麻煩?”,這就會讓初中生突然頓悟,可以認識勾股定律具備簡單美的重要性,從而有利于展開課堂教學。
其三,統(tǒng)一美。所謂統(tǒng)一美,是指可以使用數學概念、定律概括所有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達到統(tǒng)一解釋的效果。那么,從教材內容上看,可以體現該美感的內容,包括有有理數的加減和乘除法、不等式的性質、三角形、勾股定律、圓的性質等,所以在講解這些知識點時,同樣可以將統(tǒng)一美灌輸到學生的學習思想中,比如,當數學教師在教學《三角形》時,從該部分內容來看,主要講述三角形的定義、特征、判定性質等知識點,所以教師可以用這些知識點進行提問,當教學重要線段時,教師可說“同學們,如果老師讓你們在不能使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中線、高的情況下求解三角形的面積,你們可以做到嗎?”,有些學生會手動測驗,有些學生會應聲肯定,但是結果肯定是不可能的,這時教師再告訴學生統(tǒng)一美的特點,促使學生理解性質和定理的重要性,從而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其四,創(chuàng)新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決定著是否可以突破自身的數學學習瓶頸,而這中創(chuàng)新能力可以表現為數學文化中的創(chuàng)新美。那么,在數學教材中可以體現出該類型美的知識點,包括有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方法、平行線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這些知識點時進行提問,比如,當數學教師在教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時,該部分主要講述“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等判定方法,當教師講完該部分數學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當堂解題,這時可以提問“同學們,老師要求你們在證明該三角形時,必須使用三種以上的正面方法哦!”,同時告知學生創(chuàng)新美的意義,這就可以培育初中生的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數學求解能力,從而可以提升教學效果。
二、講述數學發(fā)展史,拓展初中生的數學認識
其實,現代的初中數學教材屬于集合多種數學思想的綜合體,如數形結合、邏輯推理等,這些數學思想都是從千百年前的古人發(fā)現,并且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證明得出,經過不斷的繼續(xù)推演、繼續(xù)計算,最終才形成現代的數學文化。所以,這就說明數學具有悠久的發(fā)展史,從我國的數學發(fā)展史來看,早在原始公社末期,為了記錄當時社會的物物交換,已經出現可以表示數量的文字符號,以及可以用于測量數據的規(guī)、矩、繩等工具。而真正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數學概念的時期,起始于我國的甲骨文卜辭中,其中已經記載個位到萬位的記數文字,直到商朝時期出現《周髀算經》,其中已經說明現代勾股定律的雛形,即“勾三股四弦五”。由此可見,我國的數學文化不僅博大精深,而且源遠流長,但是目前許多初中生對于數學歷史仍不熟悉,所以教師可以在講解具有悠久數學歷史的知識點時,可以連帶地講述數學歷史,既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別樣的課堂樂趣,又可以緩解學生上課的壓抑情緒,從而有利于展開課堂教學工作,提升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文化是現代數學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一方面為了可以讓當代學生傳承和發(fā)揚數學文化,另一方面為了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和記憶,這就可以提升初中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從而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陽.數學文化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46.
[2]吳秋芳.融入數學文化,優(yōu)化初中數學課堂[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4):46+48.
[3]顧建華.基于數學文化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