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植
【摘 ?要】 “互聯網+”的教學方法是一種通過互聯網的各種工具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變革的教學方法,它打破了時間空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提升了教育教學的效能。對于美術教學而言,“互聯網+”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興趣,有利于提升美術課堂的教學豐富度。本文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小學美術 ?互聯網 ?教學
“互聯網+”的教學方式開始被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到各個學科之中,小學美術教學也是如此。作為一種前沿的理念性教學方法,“互聯網+”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應用中還存有諸多疑問。我們應充分看到這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和潛力,其所蘊含的多元化、互動化的教學理念實際上也與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相互統一。
一、“互聯網+”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價值
1.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術教學的目的旨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其他學科不同,美術教學的內容是繪畫作品、繪畫技藝,這些作品是以靜態(tài)的形式呈現的,但是,就審美的形式和目的而言,卻要求學生將動與靜相結合,從靜中感悟出動的效果。對于中國寫意畫和西方印象派畫風的畫家而言尤其如此,以梵高的《星空》為例,如果學生不能透過靜態(tài)的作品觀察到星空流動所帶來的強烈心靈震撼,那么他們就不能真正地進入美術之中。
2.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興趣
美術同時是一個需要實踐運用的學科,與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不同,學生在心理上盡管能理解繪畫的含義,但是,卻一定不能再實踐上運用。繪畫的實踐手段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緩慢過程,很可能會磨滅學生的審美興趣。但是,相關美術繪畫軟件的出現,卻可以讓學生減少美術實踐的反復實踐訓練,學生可以通過觀看在線視頻,通過繪畫軟件等方式,提升練習的熟練程度,進而提高自己的美術興趣。
二、“互聯網+”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 學生的主體參與度較低
美術教學與其他教學不同,學生必須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才能獲得美術素養(yǎng)的提升,“互聯網+”的各種工具其實給教師提供了非常好的移動交流平臺。通過網絡平臺美術教學可以真正地實現學生對課堂教學參與度的提升。然而,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這種問題并沒有有效改善。筆者對所在地區(qū)的200名美術教學工作者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顯示,80%以上的教師還是以傳統的的方式進行美術教學,沒有真正使用“互聯網+”工具對教學過程進行重新的設計和提升。
3. “互聯網+”教學平臺和工具的利用度較低
目前,大多數小學美術教師對于互聯網美術教學工具的運用還比較不足,主要只是以多媒體PPT的方式,通過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新的美術教學工具的利用率都比較低。因此,很多美術課堂雖然表面上引入了互聯網的教學手段,但是其實還是“換湯不換藥”,并沒有真正地將互聯網教學工具的優(yōu)勢給利用起來。
三、“互聯網+”美術教學的改進策略。
1. 融入互聯網資源,提升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如上文所述,“互聯網+”的模式可以增強美術教學的趣味性,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學生的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全方面地呈現在教師面前,這樣一來可以提升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度。以剪窗花這一課為例,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一般是一邊進行演示、一邊進行輔導。但是,在通常情況下,學生總是只能從某一個側面觀察教師的剪窗花手法,由此導致某些技巧難以掌握?;ヂ摼W的出現則可以讓剪窗花這門藝術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更多的窗花圖樣,讓學生挑選他們自己喜歡的圖樣,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讓窗花制作的全過程一覽無余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教師更多的工作則是在窗花制作過程中進行重點講解,并且傳遞與窗花相關的藝術文化知識,由此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而且還拓展了美術課堂的教學深度。
2. 巧用網絡式教學,引導美術課程多元化發(fā)展
“互聯網+”的出現突破了傳統美術教學在時空方面的限制,即突破以往必須在教學進行線下教學的時空限制。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拓展小學美術的第二課堂,使生活與課堂之間的交融朝著更加密切的方向發(fā)展。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網絡平臺,定期在平臺上展示相關的藝術美術作品,為學生營造具有趣味性的美術啟蒙教育環(huán)境,從而帶動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學習風氣,促進學生美術素養(yǎng)發(fā)展。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引用相關的美術微課課程資源,切實發(fā)揮“互聯網+”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工作中的價值。
3. 創(chuàng)設優(yōu)質化情境,豐富學生的美術情境體驗
“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創(chuàng)設美術教學情境,從而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例如,在進行漢字藝術的相關教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以“小小考古研究者”為主題的活動,展示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字圖片,讓學生從造型美的角度去發(fā)掘總結這些字的形式特點。學生在進入情景后,開始總結這些字的形式特征,教師可以從旁進行指導,并且展示相關相似的圖片文字,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觀察力。
四、結論
“互聯網+”的教學方法打破了時間空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提升了教育教學的效能。對于美術教學而言,“互聯網+”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興趣,也有利于提升美術課堂的教學豐富度,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美術教師應該巧用“互聯網+”教學的方式方法,融入互聯網資源,促進學生在美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美術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陸霄虹.互聯網思維下高等藝術院校教學模式變革[J].江蘇高教, 2016(5):72-74.
[2] 尤魯濱.微信平臺下的小學美術教育——互聯網+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7(0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