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呈現(xiàn)】
議論文寫作不深入,猶如隔靴搔癢,自己癢得難受,別人看得也難受?!安簧钊搿钡谋憩F(xiàn)有:論點層面或霧里看花讓人不明真相,或人云亦云無獨立主見,或只及皮毛無鞭辟入里;論據(jù)層面或陳詞濫調、或理屈詞窮、或方枘圓鑿(論據(jù)與論點不般配),認知經(jīng)驗極其匱乏;論證層面或大而無當無條分縷析,或一葉遮目而不見泰山,或邏輯殘缺難以自圓其說。
【惑因透視】
以上,只是議論文寫作不深入在“議論三要素”方面的表征,根子上的原因有待進一步思考。就初中生議論文寫作整體水平而言,我以為“不深入”是普遍現(xiàn)象,但也是正?,F(xiàn)象,畢竟議論文寫作在九年級下學期才正式進入教學序列?!皵⑹率菍懽髦浮?,打好敘事類文章寫作的基礎是初中寫作教學的重頭戲。議論文寫作教學課時有限,學生得不到有效訓練,寫作水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2020年全國中考議論文的題型比例有明顯抬升,這無疑會喚醒平時教學高度重視議論文“不深入”。論述類文本閱讀浸潤的缺失,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一方面是缺乏議論文體表達經(jīng)驗獲取途徑,另一方面“兩耳不聞窗外事”所導致的見識匱乏、認知低幼,都是“不深入”的根本原因。議論文的寵兒,我認為都是那些廣聞博知的學生。
回到學生寫作本身的問題,我認為的議論文“不深入”的病根,是基于思維品質的表達能力的問題,有幾個方面:
缺乏必要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簡單地說是對事物的辨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缺乏“大膽質疑、謹慎斷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類的表達訓練。
缺乏嚴謹?shù)倪壿嬎季S。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遞進與推理、逆向思維等思維方法沒有進入課堂教學,“邏輯性”在學生的表達詞典里缺席。
缺乏靈活的形象思維。純粹的“說道理”想達到很好的表達效果,對遣詞造句的專業(yè)性要求非常高,初中生難以企及。其實,即使“說道理”也可以依靠“講故事”來完成。初中生理解和寫作議論文,往往走進了“只說道理不講故事”的死胡同。
【破惑之策】
個人以為,所謂議論文“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對議論文的閱讀助力明顯,但對議論文寫作的“深入”問題幫助微弱。換句話說,“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是議論文閱讀的有效工具,很難成為議論文寫作的真正工具。僅僅有“議論三要素”,是寫不出像樣的議論文的。寫出議論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見解和主張,仰仗的是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位列第二,思維品質的純正與睿智才是論述類文本寫作的硬核武器。以上所說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是寫好議論文的基本原理,也是最關鍵的制約因素:
批判性思維,是讓作者準確地表達,認清事物本質、搭建認知的系統(tǒng)框架。
邏輯思維,是讓作者嚴謹?shù)乇磉_,論述嚴絲合縫、無懈可擊。
形象思維,是讓作者生動地表達,論述明快暢達、避免枯燥說理。
一言以概之,議論文寫作有“三優(yōu)思維(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的養(yǎng)成,才會實現(xiàn)“新三要素(準確地表達,嚴謹?shù)乇磉_、形象地表達)”的游刃有余;“新三要素”的游刃有余,議論“深入”也就水到渠成。議論文深入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它分解為“論點成立、認知多元、理由充分、證據(jù)確鑿”的問題?!皽蚀_地表達”是就表達內容而言,讓“論點”站得住腳,方可能進一步深入;嚴謹?shù)乇磉_、形象地表達是就表達形式而言,解決的是“好好地說話”的問題,是走好深入的每一步,進而讓論據(jù)和論證聯(lián)結成一個整體。由此可見,思維品質是決定議論效果的先決性條件,討論議論深入的問題,要回歸到思維品質的“原點”進行討論。反過來說,思維品質的發(fā)展不成為問題,議論的深入也不成為問題了。
下面的作文題,是2020年張家港市初三中考模擬考試題。以此題為例,談議論深入問題“三優(yōu)思維”和“新三要素”思維的養(yǎng)成與訓練。
下文是《世說新語》中一則著名的故事,閱讀后根據(jù)要求作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以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要求:
(1)可擴寫,可根據(jù)故事立意另行創(chuàng)作(可敘可議,紀實故事、虛構故事或議論文不限)
(2)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3)題目自擬,字數(shù)不少于600字。
于是,有了來自張家港市第一中學的一篇優(yōu)秀的考場議論文:
載人半程,何為不可?
劉洋
①俗話常說,“送佛送到西”,意思是幫別人就要幫到底,不要幫了一半就放棄了。但是,難道幫人幫一半,就一定是錯誤的嗎?
②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遇到他人有難,而自己又有余力的情況下,我們自然是要幫個忙,急他人之所急,未來也會有別人肯急你之所急,這點我是十分同意的。但是,如果自己都有困難了,還要去幫助別人嗎?我認為,這樣做不僅會害了自己,對被幫助的人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③在《世說新語》中,作者明顯認為華歆的德行更憂,原因在于他堅持幫助陌生人。我同意華歆是個高尚人,但我更覺得王朗是個聰明人。在有余力的情況下,他不在意多幫一個人,但在危急關頭,他也不盲目堅持,否則引火燒身,一船的人都逃不過禍患。反觀華歆,雖然算是對陌生人不離不棄,但他從一開始就不打算給陌生人希望,后來又不顧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危,堅持自己的志向,倘若最后被賊兵捉住,除了美名還能留下什么?
④載人半程,不僅是明哲保身之舉,也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試想一下,若是你處處為他人著想,給他鋪好前路,他豈不是只需要依賴你就可以了?這樣做只能讓對方越來越懶惰,不思進取。而只是在他急需幫助的時候拉他一把,他反而會感激你,然后奮發(fā)向上,這才是真正的幫助。
⑤人生百年,遇到的鮮花或是荊棘都屬于自己,路要自己走,山要自己翻,又怎么能要求別人幫你做好所有的事情?路漫漫,只載人半程,何為不可?
首先,如何通過批評性思維發(fā)掘論述切入點和搭建認知框架。
這里面又有三個問題要具體討論:一是關于論述切入點,是問題的本質如何看待,就是現(xiàn)象所涉本質問題的發(fā)現(xiàn)與聚焦,解決的是“是什么”的問題。關于“認知框架”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問題的成因如何發(fā)掘,可以從哪些角度去展開和證明,解決“為什么”的問題;一個是關于這個問題我們該如何對待,解決的是“怎么辦”的問題?!笆鞘裁础薄盀槭裁础薄霸趺崔k”這三個問題,在“華王故事”為材料的作文里,分別表現(xiàn)為認知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這個故事為何這么看”“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做什么”。
所以,“批判性思維”框架下給出的第一個具體意見就是耍好“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板斧。《載人半程,何為不可?》這篇文章,“是什么”定格為“幫別人要不要幫到底”的故事意涵(對應文章①節(jié)),“為什么”做了“竹籃打水一場空”“徒有美名”“導致依賴有懶惰”(對應文章②-④節(jié))三個維度的認知闡述,“怎么辦”給出的結論是“載人半程,何為不可?”(對應文章⑤節(jié))充滿哲思。這“三板斧”思維品質的駕輕就熟,讓作者劉洋完美完成了審題立意和謀篇布局,可謂一箭雙雕。
第二個建議是大膽質疑、謹慎斷言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同于很多作者遵從《世說新語》原文“褒華貶王”態(tài)度,作者提出了“褒王貶華”的主張,并且提出“救人不必救到底”反常識觀點,可謂語出驚人。議論貴在有獨立觀點和主觀見解,如果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是很難就別人的觀點“深入”下去的。很多考生將“華王故事”粗線條地定格為“誠信”“人格”“善良”,論述大多主題先行、大而無當、空洞說教,缺乏理由“深入”闡述的說服力。作者“質疑/假設—斷言/求證”的批判性思維,搭建了本文縱深開闊的認知框架。
第三個建議是發(fā)散思維,多向循證,圍繞這個問題可能的相關因素和導致的相關結果要做充分分析思考?!遁d人半程,何為不可?》一文的②-④節(jié),分別就救人行為的結果、救人者自身的德行、被救者后續(xù)的影響進行了“發(fā)散性”和“多向度”的論證,“深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次,如何通過邏輯思維形成“證據(jù)+理由+觀點”的嚴謹表述。
務必明白一點:要想把一個觀點說清楚,不能少于三句話。舉個形象的例子,“小明這孩子學鋼琴是沒有出息的”這句話是一個觀點,但沒有說服力,因為“證據(jù)”和“理由”都缺失,傳到小明和家長耳朵里肯定要跟你吵吵。你要緊跟著各種證據(jù),比如“別人每天練琴一小時,小明每天只練十分鐘”;還有做分析給出“理由”,比如“即使郎朗是個鋼琴天才,他每天練琴也不少于一小時”,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邏輯閉環(huán),讓論述無懈可擊。這三句話形成語義表達上相互支撐的穩(wěn)固結構,邏輯學上稱之為“三段論”。所謂“三段論”,就是一個判斷至少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組成,和“證據(jù)+理由+觀點”語言表達模式異曲同工,初中生及初中語文課堂,多多少少要進行“三段論”的訓練,不然不僅論述不能“深入”,更會讓一個論證鏈條缺胳膊少腿導致“邏輯殘缺”,這樣的論述自然不被待見。
以《載人半程,何為不可?》第②節(jié)為例,就是一個非常棒的“三段論”,概括提煉起來就是:救人是要有“余力”的(大前提),自身難保顯然不僅不能“救人”還會“害己”(小前提),顯然這樣的救人是不值得倡導的(結論)。
所謂的論證“深入”,就是要圍繞某一個議題建立完整的“認知邏輯”。經(jīng)過邏輯思維過濾的表達,一定表現(xiàn)為“復句”表達形式,類型有因果、條件、假設、并列、轉折、遞進、承接、選擇、解說等層次關系。我們同樣用第②為例,劃分復句層次:
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解說)遇到他人有難,而自己又有余力的情況下,我們自然是要幫個忙,急他人之所急,未來也會有別人肯急你之所急,這點我是十分同意的。//(轉折)但是,如果自己都有困難了,還要去幫助別人嗎?/(因果)我認為,這樣做不僅會害了自己,對被幫助的人也起不了多少作用,最大的可能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培養(yǎng)和形成議論“深入”的能力,要采用“復句知識”運用和“三段論”邏輯思維結合的訓練??梢哉f,再長的論述語段,都可以先用“復句知識”劃分圍觀的語義層次,然后再用“三段論”濃縮其基本邏輯框架;反過來說,也可以通過“三段論”,把論述鏈條擴展成一段表意層次更豐富的文字。
當然,議論表達中用好“反倒”“否則”“無論”“畢竟”“寧可”“除非”“無論”“盡管”等豐富的關聯(lián)詞及其組合,是邏輯嚴謹表達從而走向論證“深入”的另一個有效訓練抓手。
最后,是通過形象思維讓議論文表達化難為易、深入淺出。
盡管議論看似需要的是“理性思維”,但形象思維無處不在。比方說,第①節(jié),“送佛送到西”的俗語引用就是形象思維;第④節(jié)“試想一下”的故事假設,也是形象思維。正兒八經(jīng)的“議論”需要很強的專業(yè)(專業(yè)術語,專業(yè)論證),“形象思維”的“生動說理”對初中生議論文寫作彌足珍貴?!靶蜗笏季S”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故事思維”,就是“用故事來說理”,讓議論舉輕若重。這里舉出兩個重要訓練維度:一個是問題所對應的其他故事,用已有的故事來對照觀察議論話題,有觸類旁通的遷移思維能力,議論不會走偏;二是問題可以產(chǎn)生怎樣的新故事,進而有類比推理的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議論才會走遠。
形象思維又是“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助燃劑。簡單地說,“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背后,仍然是“形象思維”尤其是“故事思維”的支撐,舉《晏子使楚》的例子供各位讀者自己揣摩:故事思維,就是讓議論舉重若輕。
最后,想說的是議論行文如數(shù)學證明,要演繹推理,步步為營;又勝過數(shù)學證明,不僅要證明其正面,還要證明其側面、反面、相似面。以此譬喻,議論“深入”的問題應該豁然開朗。
祝榮泉:江蘇省張家港市教師發(fā)展中心語文研訓員,教育碩士。
編輯 ? ?沈不言 ? 786559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