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亮
摘 要:在初中教育階段,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歷史也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部分學生覺得歷史是一門次要的學科,并沒有語數外等主科重要。而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學往往是被忽視的。一個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是逐步滲透愛國主義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深度發(fā)掘歷史教材,組織活動和開展課外活動等將愛國情懷滲透到歷史教學的各個方面。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素質和愛黨的優(yōu)良品德。
關鍵詞:初中歷史;農村教學;滲透;愛國情懷
歷史教科書包含豐富的教育資料。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的理論、歷史真實性的客觀性和內容。在德育領域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即真實、感動。通過形象、具體、活潑的人物形象來感染并影響人們,這可以描述為:“雨露滋潤”,描述人們的愛國主義,使其得到滋潤和升華。每個歷史老師都有責任充分利用歷史資料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采用古代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中國古代歷史涉及中國文明的起源以及王朝交替的歷史變化,通過這一類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燦爛的中華文明和歷史朝代的繁榮昌盛。其一,可以讓學生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為古文明感到驕傲,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其二,也讓學生體驗到朝代繁榮衰落和各個朝代國家法律的存續(xù),增強學生的使命感。例如,在進行七年級“貞觀之治”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向學生描述唐代的繁榮,讓學生了解我國在唐代已經擁有的各種技術和文明,這樣他們就可以看到傳統(tǒng)人民的勤勞智慧。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不言而喻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文明和輝煌可以說達到了頂峰。使學生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是極其重要的。誠然,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注意研究科學技術的“四大發(fā)明”等和思想文化研究的《論語》和《詩經》等,以便學生能真正理解古人的偉大思想。
二、利用社會事件紀念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教學中,教師可以聯(lián)系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日期,并供學生了解并參考。如在講屈原的時候,可以將屈原與端午節(jié)相聯(lián)系;講新民主主義革命,將其與青年節(jié)聯(lián)系起來;講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我們可以把它和建黨節(jié)聯(lián)系起來。與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相結合,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進一步加強修養(yǎng),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
一些初中生對歷史學科的理解存在偏差。他們認為歷史教學就是去了解過去一些無聊的事情,對歷史學科缺乏正確的認識。改變初中生對歷史知識的看法,教師有必要將現(xiàn)代社會的熱點與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讓他們理解歷史實際上是每天都在發(fā)生的事情,而每天過去的都將成為歷史,能夠增強學生對周圍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更好地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發(fā)展。教師也可以結合實際講解歷史教科書中的一些著名事件。如對于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政治形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育學生堅決抵制一切阻撓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事件,自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
三、通過歷史習題,日常滲透愛國情懷
歷史習題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詳細闡述設計歷史練習題,教師可以使學生在習題完成過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產生積極影響。如在進行“科舉制的建立”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如此提問:“哪一個朝代會出現(xiàn)‘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當時的考試制度有什么特點?它產生的背景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和高考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和后續(xù)的方法,學生不僅認識到科舉制度的不足,而且認識到現(xiàn)代人才選拔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科學性,從而感到在“教育公平、公平選擇”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學習,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情,并認識到中國人才選拔制度的不斷進步和創(chuàng)新。只有承認祖國的不斷進步,學生才會對祖國有無限的熱愛。通過對習題的編撰,教師會漸漸達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四、全面拓展教學內容
由于農村地處偏遠,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缺乏導致教學相對落后,建立有效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不局限于課堂,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或設備組織教學活動,展開合理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歷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和插圖等,提高歷史教學的觀賞性和直觀感,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印象。除此之外,歷史知識并不是獨立存在于社會中的,教師需要注意其多層次、多領域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在語數外等其他學科中,也有一些歷史知識包含其中。教師可以全面教學,創(chuàng)建高效的歷史課堂。
簡而言之,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隨時改變教學理念,努力提高其各方面的教學能力,以創(chuàng)新方法和靈活手段,將歷史知識充分展現(xiàn)在學生跟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生動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入新課程改革的全面發(fā)展階段。
參考文獻:
[1]孫海龍.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擷取與應用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
[2]劉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策略[J].才智,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