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培東老師“淺淺地教語文”這一理念中的“淺”可以理解為教學切入點、教學方法、過程推進及“雙性”處理的“淺”,也就是說在教學的過程中回歸文章的本身,回歸語文的本質(zhì)?!皽\”的背后實際是“深”,也就是對于學生語文能力培養(yǎng)、文章理解之“深”。所以語文教學中的“淺”和“深”不僅不對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淺”教開始導入,緊扣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以“深”悟作為重點,理解文章情感,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精髓。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理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豐富學生共情體驗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對語文印象除了復雜的文言文章,就是需要不斷記憶背誦的古詩詞,或者是套用模板似是而非地進行分析理解的現(xiàn)代文閱讀。這樣逐漸僵化和模板化的語文課程讓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也逐漸失去了對于語文這門學科的熱愛和敬畏。但實際上,語文學科的教學過程是充滿著藝術(shù)性的,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情懷、幫助學生拓展視野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語文教師自身。
著名教師肖培東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個問題,那就是語文本身應該是什么樣的。在他看來,許多語文教師在剛開始接觸語文教學時是內(nèi)心堅持著教書育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等等信念的。在日復一日的重復性教學以及社會中對于考試成績過分追求的風氣的影響下,一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偏離了初心,開始采用一些省時省力的模板,只著眼于學生分數(shù)的提高,忽略了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成為當前語文教學質(zhì)量普遍不高的主要原因。如此現(xiàn)狀下,肖老師提出了以“悟”為主的語文教學原則,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領(lǐng)悟理解能力來提高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率。以這一原則為基礎(chǔ),情景式的教學方式是教師首選方法之一。
初中的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較低主要受到了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等因素的限制。只有通過親身的經(jīng)歷才能夠?qū)σ恍┦挛铩F(xiàn)象以及情感有更深的感觸和體會。但是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些客觀因素往往并不容易被改變,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因為體會課文中的情感而在生活中真實地去經(jīng)歷所有的酸甜苦辣咸。需要語文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shè)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拓展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夠?qū)ξ恼轮兴磉_的情感有真實的感觸,在閱讀文章、欣賞文章和解析文章的過程中做到有感而發(fā),緊抓作者的情感表達來分析,而不是生硬地套用一些模板去找所謂正確答案的得分點。
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為例,對于文章中所描繪的作者獨自離家遠行,父親在火車站的月臺送自己離開的這種場景,大部分學生是沒有親身體會過的。因此,對于文章中作者對父愛的感悟,一直待在父母身邊的學生往往也不能有所感觸和發(fā)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只是一直通過文字和理論的方式為學生強調(diào)文章中所描繪的父愛之深沉,他們只會一頭霧水,無法理解。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的環(huán)節(jié)中為學生播放一些關(guān)于北漂青年或者是在外地上學學生的心路歷程的紀錄片,調(diào)動學生內(nèi)心關(guān)于遠行的一種感觸。然后再通過圖片與朗誦音頻相結(jié)合的方式帶領(lǐng)學生對文章進行第一遍泛讀。這樣學生就可以迅速進入到文章所描繪的那種離別的氛圍中。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離開父母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并且想象自己父母對于這件事情的可能的反應。在這樣的對比之下,學生才能夠真正對沉默的父愛的深沉之處有所體悟,進而抓住文章中所描寫的情感的核心,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整篇文章,提高學生對于文章學習的效率。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對文章的情感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但是學生卻有了更加生動和深刻的體會,這就是“淺”教“深”悟,以“悟”為主的教學原則的體現(xiàn)。
二、緊抓文本,加強學生自我領(lǐng)悟
通過對肖培東老師的教學案例進行探究能夠發(fā)現(xiàn),他在教學中一直堅持對語文課本質(zhì)的探究。在他看來,語文課堂中教學的氛圍、教學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在語文課堂上氛圍輕松或者是收獲感動這不是語文課真正的追求,學習到文本的知識,也就是說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才是語文課堂最本質(zhì)的要求。因此,在構(gòu)建“淺”教“深”悟的教學課堂的過程中,對于教材中文章的理解教學,應該時刻圍繞其本質(zhì),不是刻意為了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或者是其他原因而對文章進行過度解讀。應該通過以文本內(nèi)容為依托,用教師對于文本內(nèi)容的“淺”層教學來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對文章產(chǎn)生深層次的領(lǐng)悟。
肖培東老師在講解童話《皇帝的新裝》時,在課堂的開始就沒有對童話中涉及的背景因素等做過多的介紹,而是直接圍繞童話這一特殊的體裁開始了課程的導入。在講解了童話中常用的一些寫作手法和表達方式之后,他以夸張這一手法在《皇帝的新裝》中的體現(xiàn)作為講解的主要內(nèi)容,幫助學生分析這種荒誕的情節(jié)產(chǎn)生的原因。這一過程中,學生在理解這種表現(xiàn)手法和情節(jié)安排的同時,自然也就對童話中國王,也就是其所代表的成人心中對于物質(zhì)、對于欲望的過于追逐的現(xiàn)象有所體會。他雖然沒有對這種情感以及內(nèi)心的世界進行詳細的分析,但是學生卻能夠自然而然地對此有所體悟。這就是“淺”教“深”悟式的教學方法的魅力之所在。
教師在開展初中的語文教學中也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式,如在講解魯迅先生的《孔乙己》這篇文章時就可以進行適當?shù)慕梃b。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的文章往往以其簡單的情節(jié)下表現(xiàn)的深刻內(nèi)涵而出名,因此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是學生的難點。教師采用以文章內(nèi)容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進而推動學生的自我理解的教學方式,就可以在講解文本的過程中緊抓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關(guān)鍵情節(jié),如孔乙己在酒館提及對“茴”的幾種寫法以及他“竊書不算偷”的論調(diào)進行仔細的講解和分析。學生再與生活中以及自己精神世界中所建立的道德標準進行對比,自然能夠感受到其言語和行為的荒謬之處。教師再結(jié)合文章的背景進行簡要介紹,引導學生體會在封建社會制度下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被舊社會的孔孟之道所荼毒的表現(xiàn)。這樣則不需要教師對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等進行過于詳細的分析講解學生也能夠有所體悟。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也能夠擺脫教師個人思維的限制,進行多方面的拓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創(chuàng)新內(nèi)容,平衡工具性與藝術(shù)性
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存在著教學失衡的現(xiàn)象。一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過于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作用,所以他們在講解文章,尤其是對閱讀材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過分加強對文章中的字、詞、句的分析和解讀,在致力于讓學生欣賞文章的語言之美、增強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忽略了對文章情感的體會和解讀。而另一些教師卻正好相反,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挖掘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體會情感上的共鳴以及教育的意義,導致了矯枉過正的情況。
采用“淺”教“深”悟的教學方式是為了實現(xiàn)二者的平衡,從文章的語言運用以及基本的語文語法知識入手,由淺入深,讓學生對文章的主題和情感基調(diào)進行感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對文章做過分的解讀,只通過互動、問答等方式引導學生的思考和感悟的過程,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尤其是閱讀理解能力。
四、結(jié)語
“淺文”要“深教”已成為閱讀教學的共識,但很多老師或過分挖掘主題或一味追求形式或為拓展而拓展,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特征。只有緊扣文本,通過品味語言來領(lǐng)會“隱藏在表面文字背后的意義”,喚醒學生的語言天賦和表達欲望,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才是有效率有質(zhì)量的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劉方旭.肖培東《心聲》教學藝術(shù)中的“淺”與“深”[J]. 語文教學通訊,2017(10).
[2]劉秀銀.“淺淺”地教童話——肖培東《皇帝的新裝》課例評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旬刊,2016(9).
[3]陳其明.品讀語言:“淺文深教”的有效策略——以肖培東《一雙手》教學為例[J].教育界: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7(11).
作者簡介:南楠,女,1990年生,河南人,文學學士,廣州大學附屬中學教師。